赵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71)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流通产业以发挥其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的作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指出,做强现代流通业这个国民经济大产业,对接生产和消费,加速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重点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流通创新转型、促进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提高供应链整体服务水平。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应高度重视发展流通扩大消费,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商业繁荣,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固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地位,发挥现代流通的先导作用已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现代流通业是流通发展的高级产物,是多种要素、多个环节流通的集合体,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大流通客体的有机统一。与传统流通业相比,现代流通业在主导观念更新、主客体多元、新技术渗透、边界跨时空、组织集中化、流通方式更新、线上线下融合等多方面表现更突出。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纽带,为市场建立起均衡对接机制,构建起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本文主要从现代流通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引导促进作用出发,研究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相关文献大致分为四方面:
第一,现代流通业促进制造业产出增长。Roger R. Betancourt和James H. Anderson(2001)[1]发现流通业产出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前期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随经济发展上升,流通业有助于制造业发展,但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下滑趋势。庄尚文、王永培(2008)[2]以城乡结构和批零系数衡量流通结构,发现前者与制造业产出负相关,后者与制造业产出正相关;且以库存率衡量的流通效率和零售企业规模与制造业产出负相关,市场规模与制造业产出正相关。高觉民、李晓慧(2011)[3]认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增长,其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都存在互动。赵霞(2012)[4]发现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后向拉动作用比支撑作用强,且该作用有增强趋势。李晓慧(2015)[5]认为流通业作为中间需求的主要消耗部门,对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强。祝合良、王明雁(2018)[6]发现批零行业对制造业产出的拉动作用先增强后减弱,使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能够加速制造业发展。
第二,现代流通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周鹏、余珊萍等(2010)[7]认为流通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降低成本、鼓励创新,从而深化价值链分工、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提升。詹浩勇(2014)[8]认为流通业集聚有助于形成集群供应链网络,削减交易成本,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祝合良、石娜娜(2017)[9]指出流通业是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具有强大的价值链整合能力。
第三,现代流通业提高制造业效率。该功能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尤为显著(Guerrieri Paolo和Meliciani Valentina,2005)[10]。王俊(2011)[11]发现流通规模扩大显著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该特征在我国东部地区最显著。李晓慧(2014)[12]认为流通专业化可以提升制造业效率,流通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越强大,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作用越强大。王晓东、陈梁等(2020)[13]认为流通业效率对制造业绩效整体而言发挥正向作用;在未来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高度重视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
第四,现代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协同融合发展。譬如,宋则、常东亮等(2010)[14]认为流通过程已逐渐从“隐性”走向“显性”,制造业对现代流通业的依赖程度加深。马龙龙(2010)[15]认为生产与流通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滞后都会阻碍对方和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孙金秀、林晓炜(2014)[16]和孙金秀、孙敬水(2015)[17]从动力、传导、保障、评价四方面分析了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认为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过程受到内部的利益驱动力、技术推动力以及外部的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孙金秀(2016)[18]认为现代流通业与制造业处于比较协同状态。
综上,对现代流通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通业促进制造业增长、提高制造业效率和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等方面。文章多以实证分析为主,较少对影响路径和实例论证展开深入讨论。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补充。
现代流通业的流通渠道呈现出去中间化、再中间化和虚实融合等特征。首先,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推动下,流通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时空约束等问题影响力大大减弱。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输效率提高,生产者、消费者的决策成本、搜寻成本显著降低。制造企业向下游渗透,流通企业向上游渗透。制造企业利用新技术提高资源控制力,与消费终端的个性多元化需求进行直接有效的对接。现代流通企业凭借渠道扩充的优势,优化重组流通组织结构,与新技术融合,实现对制造业的逆向整合。供应链逐渐呈现扁平化状态,使现代流通业能够更有效地带动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
其次,现代流通业流通渠道的再中间化主要体现在关系调配、资源整合和动态管理等方面。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服务)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现代流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衍生出动态监管和客观甄选等服务需求。打破时空约束,将零散的消费需求聚合成颇具规模的有效需求,将单个企业的有限资源和产能聚合调配,使现代流通业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商品(服务)。同时也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进行整合重构。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初期,线上流通企业凭借自身在多样性、便捷度、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借助电商平台,利用双边市场属性,创新业态模式,在同等要素投入下获得更高效产出,迅速挤压大量线下企业生存空间。但是,由于线上虚拟企业固有的弱点,无法满足消费者在用户体验、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线上虚拟企业在经历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后逐渐逼近适用临界。纯电商模式已逐渐被综合线上、线下和物流的“新零售”所替代。通过智能化技术对供应链体系重构,实现了线上渠道汇聚线下客源、线下体验带动线上消费的虚实融合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现代流通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路径促进制造业升级:
流通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需求反馈作用,作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纽带,提高了制造企业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迅速响应需求,逆向整合供应链,降低供需不匹配的市场成本。最终获得整体效率提升,实现流通带动生产的功能,发挥其先导作用。以国内首家上市的供应链流通企业深圳怡亚通为例,在物流基础上,怡亚通联合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承接企业加工、仓储、通关、物流等外包非核心业务,集采购平台、销售平台、物流平台为一体,形成对服务项目的专业化分工。制造企业只需关注核心生产环节,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流通业的出现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损失。正如Eswarn和Kotwal(2002)[19]认为,流通等服务部门通过减少投入到制造业的中间服务成本促进制造业增长。以华润万家公司为例。近年来,华润万家借助创新的“零供合作”模式,大力推进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华润万家实施前端集货模式,选择供应商集中的区域建立集货中心,帮助供应商缩短交货周期,节约交货成本;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运送车辆和仓储的利用率,使物流成本下降5%-8%。同时,与上游供应商共享库存,不需要零供双方同时备货。与品牌生产商合作,部分商品跳过中间经销商环节,采取直供直销等创新模式,降低约一成的上游物流成本,供应链整体效率提升了2%-4%。
流通业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使制造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抢占先机。京东商城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自营式电商,自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截至2019年,已在全国运营650个仓库,25座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仓储面积(含云仓)达16平方公里。京东商城已经成为一个连接制造商、批发商、供应商的供应网络系统集成商,一个包含销量分析、仓储、运输配送等全部环节的智能供应链服务系统,掌握终端市场的大量渠道和客户资源。基于集中物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大型电商对传统零售商形成快速赶超趋势,拥有强大物流网络的京东更在诸多电商平台中处于领先地位。
流通业还可以帮助制造业节能减耗。譬如,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是国内首创的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以上市交易品种甘蔗糖蜜为例,作为蔗糖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甘蔗糖蜜能够投入到化肥、酒精的生产中再利用。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建成之后,改变了从前区域糖蜜供应链之间散乱隔离的现象。它整合供销服务资源,设计帮助资源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交易品种,利用与电子交易、仓储、物流等生产服务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展开跨链合作,完善销售渠道,形成统一定价体系,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再如,以顺丰控股公司为例,作为国内领先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除了拥有零担重货为特色的快运服务外,顺丰为生鲜、食品和医药等方面的客户提供先进的标准化冷链运输服务。同时大力推广减量化、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其循环包装箱“丰·BOX”已在近百个大中城市投入使用,2019年仅在包装上降低的碳排放量就高达1.8万吨。无独有偶,浙江菜鸟公司使用的电子面单和智能切箱打包算法大大节省了纸张和包装材料。同时利用路径智能优化与车货匹配,降低车辆空驶率,并在全国自建园区推进光伏电站建设,为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做出贡献。
正如Gielens K.和Dekimpe M.(2001)[20]认为,市场销售、品牌运营等流通环节对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扩散十分重要。流通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和反馈可以持续激发创新灵感。先进的自动化流通技术顺势而生,与制造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除了强化制造业在设备、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现代流通业也可以激发制造业创新销售渠道。以大型零售商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多位于消费者密集的核心商住区,能及时获取大量市场信息、把握关键销售渠道。例如,主营现磨养生食品生产的五谷磨房食品公司在品牌渠道竞争中把握有利商机,在大型连锁超市和百货商店中开设品牌“体验式”专柜,现磨现卖,现场试吃。截至2018年6月,五谷磨房在中国464个城市的大润发、华润万家、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开设了3916个直营专柜。这一崭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使五谷磨房的毛利率连续多年维持在75%左右。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反映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落后产能淘汰不了,新增产能低层次重复,严重妨碍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流通业洞悉消费者心态,构建多层次的销售渠道,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十分有利。以陶瓷业为例,陶瓷制造业长期存在节能减排不力、产业集中度低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面临38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抵制,以及东南亚、巴西等地的出口竞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佛山众陶联垂直供应链服务公司成立。通过集中采购、集中物流和集中供应链金融等形式,“众陶联”构建起“一带一路”海外泛家居超级商贸平台,消除中间环节,为传统企业降低成本,同时增加金融资本、大数据等多重收益,缓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帮助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截至2020年6月,众陶联注册会员数已达8016家,平台企业产值超过2500亿元,占国内制陶业产值的一半以上,让古老的制瓷业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逐渐出现价值链低端锁定现象。制造业要实现高端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离不开流通业的辅助。譬如,浙江义乌市场依托集聚的专业化产区,已成为市场需求信息的处理中心。制造商利用商户分享的销售渠道和服务,与之形成供应链合作。商户之间的竞争也由简单的产品差异化竞争转变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降低成本、加强技术创新的共同目标有效地推动了相关制造业快捷生产,实现规模经济。依托独具特色的制造业集群、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和成熟的物流体系,经过多年发展,义乌市场已形成集贸易、物流、会展等行业为一体的流通业集聚区,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成为中国“卖全球”的名片。通过流通业的国际化经营带动制造业国际化,获取国际分工利益。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流通业通过优化制造业分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能减耗;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缓解产能过剩;提升制造业国际地位等路径来促进制造业升级。基于此,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现代流通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第一,为改善流通业投入不足、供给水平不高的现状,必须发挥流通业先导作用,改变历来“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流通业发展:①强化流通业疏导、中介、化解系统风险的功能。壮大流通业规模,提高相关行业的固定资本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改善流通产业结构,提升流通效率。②鼓励流通业向制造业渗透。完善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契约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健全产业链信息与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制造业将流通环节外包的内在动力。③积极推动流通业外向化经营,促进不同区域的商业资本兼并重组,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将地方产品推向世界,以我国主导的自主产业链参与国际分工。降低进口关税,提高进口产品技术复杂度,促进国内消费升级的同时,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流通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④加强流通渠道成员之间的协调和对零售终端市场势力的规制。渠道成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分配利润,避免产业链利益分配悬殊过大。
第二,由于制造业产能过剩,金融危机后国内外消费能力回升缓慢,盘活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①部分制造业存在非市场性服务(自我服务)而难以对流通业产生需求。从利益驱动和技术驱动的角度出发,鼓励从制造业中剥离流通环节。将优质资源投放到设计、研发等核心生产环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②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应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且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利用竞争性的商业订单机制和分销渠道建设,以流通指导生产,加强生产——流通协同互动,以达到优化分工、提高效率的目的。③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共享结合的数字化现代生产—流通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模式创新与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治理模式水平[21]。
第三,政府应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①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自由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财税、金融、产权保护体制。改善政企不分、行政垄断、地区保护、贸易干预等弊端。②促消费、扩内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提高居民收入,加派消费券,鼓励消费,恢复疫情后的国民经济。消除市场分割,降低贸易壁垒,构建统一市场,坚持向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③加强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陆物流节点城市和主要沿海城市输运一体化的辐射带动作用。④重点扶持现代物流业、现代批发零售业、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培育大型地区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化市场,建立现代批发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商品集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