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燊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随着旅游住宿需求的提档升级,我国民宿产业发展势头猛烈,一方面在于人们对新鲜事物特有的追求和探知欲望,另一方面在于民宿本身的特色鲜明、时尚多元、融入自然等优势。如果说酒店是“大而全”,民宿就是“小而精”,数量小、空间小、费用小,装饰精、卖点精、位置精,更能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民宿产业在人们的热情和期待中迅速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但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良好局面,对传统旅游业产生巨大影响,民宿产业同样受到严重冲击。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要统筹应对民宿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好地推动民宿产业良性发展。
民宿利用当地居民的相关闲置资源,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环境、特色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短期住宿服务。民宿的本质是为游客提供个性选择、深度体验的居家空间,强调民宿业主的精准精致服务,核心是全方位、多界面接触当地自然生态、文化内涵和生产生活方式,讲究的是入住体验。民宿有别于传统饭店旅馆,或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没有规范化的大堂餐厅,但它能让游客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经历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民宿产业作为当前旅游发展的热点与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在早期农家乐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的新兴业态[1]。出门旅游不再搜寻酒店,而是住在别人家里,融入当地生活,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1.民宿产业1.0版“住宿+餐饮”。最早的民宿以家庭副业的经营模式出现,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周边,村民利用闲置的院落、住房,炒几个农家菜、蒸一锅窝窝头,烧一壶热水、扫一屋炕头,就能顺手挣些零花钱。对于游客来说,产品形式相对单一,单纯追求实惠便捷,尚不能完全满足全方位个性化需求。
2.民宿产业2.0版“住宿+餐饮+旅游”。民宿带来更多收入,创造出众多商机,逐渐由家庭副业转变成家庭主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山水相间、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完备的自然文化风貌,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环境,日渐吸引八方游客。此时的民宿与旅游景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民宿产业3.0版“住宿+餐饮+旅游+文化”。民宿的发展迎来上升期,从乡村到城市、从农舍到别墅、从简装到精装、从家庭旅馆到度假小屋,在硬件不断提档升级的基础上,游客对自然环境、生态文明更加重视,人文情怀愈加显现,民宿精品经营、高端经营提上日程,在周边秀丽自然风光、厚重历史文化、浓郁生活气息的映衬下,民宿本身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网络平台的建立为民宿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发展初期,民宿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联系不畅。只能通过电话预订房间协调事宜,再由游客口口相传赢得口碑、迎来生意。随着产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大额资本嗅到商机,特别是在互联网更新迭代、手机迅速普及、新媒体平台集聚涌现的大背景下,围绕预定主题房间、挑选用餐标准、购买周边景点门票,甚至是公司召开小型聚会、家庭承包公寓别墅,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应运而生[2]。国内民宿产业起步较早的爱彼迎、途家、木鸟,可提供住房已经覆盖世界数千个目的地,超过百万套公寓、别墅、民宅,还包括树屋、房车、游艇等各式新奇住宿,而且价格远低于当地酒店。无论适合多人聚会的别墅,还是可以做饭的家庭套间,无论体验古老的胡同文化,还是融入具有现代时尚气息的商业街区,游客只需通过屏幕浏览、指尖滑动,即可实现点单派单。其实查询网站、阅读评论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闲趣享受。
1.关联产业丰富,带动性强。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旅游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民宿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物流等多种要素,关联产业极为丰富。特别是发展乡村民宿,对于促进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农业种植、农村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牵引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高标准建设、农民高收入保障。
2.持续绿色发展,生态良好。从我们过去提的“村容整洁”到十九大提出的“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幸福追求。民宿产业是生态友好型产业,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生态资源满足游客亲近自然、释放心灵的需求,使绿水青山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3.弘扬乡风民俗,传承文化。民宿产业对于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具有特殊作用,能够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活态传承。同时也能够有力促进乡村走向外界、了解外界,促进思想更新、开阔视野。农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传统建筑、技艺、礼仪、风土人情等元素都能够通过旅游过程展示传承。
4.住宿需求旺盛,消费升级。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拉动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愈发多元的住宿需求。传统酒店的场地条件和固有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分布范围的局限性,民宿凭借个性、多样、灵活、亲切、实惠等诸多优势,迅速得到众多用户青睐,成功抢占原属于酒店的部分市场,成为旅游消费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近几年,国内民宿发展起步即冲刺,新入局民宿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民宿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问题频出,对于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民宿作为一个小体量、个性化的住宿服务产品,强调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强调主人温度与情怀,经营者多为当地居民,普遍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即便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和有过企业工作经验的“白领”,经营管理灵活的民宿也显得手足无措。再加上社会资金、集团资本的投入,一时间连锁民宿、高端民宿风起云涌,导致产品和服务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重硬件不重软件、一味的高档化,让民宿的便捷实惠、文化体验大打折扣[4]。
传统酒店和出租房屋经历稳步、长久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体系,而民宿介于二者之间,监管层面存在政策空白,市场准入门槛设定过低,相应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尚不完善。经营者有个性化的设想不敢或者不能实施,消费者遇到问题没有渠道也没有依据投诉维权,导致民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宿产业自发展以来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甚嚣尘上。基础保障无法满足,例如床单更换不及时、卫生间脏乱差、隔音效果不好、热水供应不足、门锁破损等等,甚至存在入住被偷拍、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有些民宿缺乏配套设施,包括道路、停车场、网络、消防设施、安全监管系统等。由于大多数民宿位于居民区,存在噪音扰民现象,还有占用公共空间、装修不合理、破坏周边环境卫生等情况,都是现阶段民宿产业发展中亟待规范的内容。
网络平台是民宿走向市场的门户和窗口,通过多年的发展,平台、民宿经营者、消费者形成较为稳固的三角关系。但是三者涉及到的个体数量众多,缺乏监管审核,单纯依靠诚信很难维持市场长远发展。例如经营者在平台发布虚假房源,房东只需将差评房源下线后重新上线即能消除差评,注册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难以保障,遇到此类情况,平台将责任全部甩给民宿经营者和消费者,自己该收的费用一样不少,导致民宿产业越走越窄,难以真正做大做强。
2021年是建党百年,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开局之年,站在新发展阶段,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要求,我国将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这一切都为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根据当前民宿产业发现的问题、发展的瓶颈,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制定各类型的民宿及配套设施、服务管理行业标准。学习借鉴民宿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管理经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研究本地区规范标准、运营要求。探索奖励激励机制,引导民宿经营者与金融资本对接、与保险行业对接,鼓励和支持当地民宿产业发展[5]。
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各个领域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容不得任何侥幸和推脱,旅游产业受疫情影响极深,民宿产业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应对之举,形成长效机制。提升行业大局意识,按照国家整体防控工作部署,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根据行业要求开展停工停业、复工复产。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定时定点定量消毒清洁,对游客扫码测温登记。培育游客良好习惯,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监督游客配戴口罩,引导游客在管控期间减少出行,主动开展房间退改签服务,拒绝采购、烹饪和食用野生动物。树立行业优质形象,配合属地社区或村镇管理,主动参与当地防控工作,提供民宿作为隔离观察点,争当志愿者,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树立“规划先行”意识,全面了解掌握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条件,深入调研民宿产业数量、规模、基础设施等现状,征集经营者的合理需求、意见建议,将民宿产业发展放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综合考量,做好区域规划、层级规划、专项规划。理性看待民宿产业这一新兴业态,不能认为民宿就应当保持住房最原始的样子,也不能直接由政府推动规模化、片区化建设,更要防止社会大额资本无序投入刻意拔高准入门槛。要避免重复雷同,根据现有条件和游客需求,适当设计改造、修缮升级,设计不同主题,增加科技文化娱乐体验,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互联网企业平台化是大势所趋,民宿产业也不例外。除少数品牌民宿有独立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或网站,大多数民宿经营者依赖网络平台,能够最广泛地拥有目标客户,也能增加用户的信任。网络平台应当规范管理,设定民宿以及消费者的硬性审核条件,建立一整套注册、认证、保障、奖惩体系,保证各方信息的真实性、意思表示的真实性,推出主题化、个性化服务,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负责。
民宿的核心价值在于品质生活的创造,体现在房屋及配套设施的设计上,体现在服务的周到与贴心上,体现在经营者对当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的认知上,要打造限量、定制、专属的居住体验。在民宿集中地区,应当考虑周边风土人情,讲述房子本身的历史,解构当地饮食文化,使人们因为旅游而选择民宿,进一步升级为为了民宿而选择旅游。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把民宿产业纳入本地区文化和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依托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报、网、端、微、屏”传播矩阵,形成政府部门搭台、民宿产业唱戏的发展态势。建设智慧化的宣传服务平台,有效实现监测调查、分析预测、市场导引、推介营销等功能,同时编制旅游路书、民宿手册,启动精品民宿评比、创意大赛、故事征集等活动,通过具体活动,让经营者名利双收、消费者性价两全。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民宿产业想要行稳致远,必须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正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综合监管、部门联动、属地落实”的思路,完善审批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管理规范、竞争有序、规则公平的民宿市场体系。成立民宿产业协会组织[6],强化自身责任和担当,制定行业经营规范和道德准则,肃清行业纪律、维护成员权益、保障内部团结,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培训,引导民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民宿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发展前景广阔,小民宿将带动大产业实现大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