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2-03 15:13彭小娟PENGXiaojuan梁进LIANGJin
医院管理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病区公共卫生医疗机构

□ 彭小娟 PENG Xiao-juan 梁进 LIANG Jin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国家或地区民众健康的公共事业。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1],有着事前预防监控、事中治疗管控和事后总结防控的系统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持续提升,人们对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愈加重视,也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部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新冠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及较高的重症率,人群普遍易感,如防控措施不当,容易导致聚集性发病,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2]。医疗机构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前哨阵地,承担着相关紧急医疗救治的重大任务[3]。在本次疫情当中,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暴露了许多共性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应积极制定应对策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升社会医疗机构的总体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

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共性问题

1.重治轻防,不重视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存在被边缘化趋势。部分医疗机构未设立专门的“感染防控科”,而由临床人员兼职;公立医院甚至三级甲等公立医院,虽设立了医院感染防控科,但多数负责感染防控的人员并非公共卫生专业出身,由护理人员或者行政人员转岗或者兼职的情况屡见不鲜,公立医院不招收或者极少招收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生,也不像临床科室一般重视相关人员的继续教育,不重视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2.医疗机构面对突发感染性疾病,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应急反应机制薄弱。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极短时间内,我国就分离出此次新发疫情的病原毒株并将其DNA序列提交世界卫生组织,同时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作用的防疫措施,体现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危机意识以及反应速度。在抗疫过程中,部分医院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现了高水平的管理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识别、发现并上报新型传染病,迅速制定应急反应措施并执行[4]。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疫情早期几乎是措手不及,对新发感染性疾病的警惕性不够,体现在对新发传染病的识别缓慢、上报流程不清、对疫情未能快速反应并制定应急方案,导致较多的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感染[5]。此后多地陆续出现散发疫情,尽管目前我国疫情防控经验趋于成熟,但在零星散发的疫情中,仍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警惕性不够[6]而导致疫情扩散。2021年1月的河北石家庄疫情流调显示,至少62名患者出现咳嗽、头痛、甚至发热症状,至当地基层诊所治疗、就诊,但未引起相应警觉,未按照国家疫情防控规定,建议患者转诊[7]。在传染病上报阶段,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对感染防控至关重要,部分医院的传染病上报系统维护欠佳,时常是采用纸质、电话,而非网络直报,有时会影响上报速度[8]。

3.医疗机构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社区门诊及基层医院预检分诊不够规范,未设置发热门诊,或者发热门诊的位置设置不合理,未与普通门诊分开,就诊的人员互相混杂;重点科室如发热门诊、急诊就诊流程不清晰,发热患者可能在普通门诊、收费处、医技科室活动,在此过程中容易造成疾病播散;重点科室防护物资储备不足,对相关人员的防控措施培训不到位,仅在医院网站上颁布防控措施的文字版,并未组织各科室进行实际演练培训,亦未进行考核;对于就诊于非高危科室的潜在传染病患者的识别以及转诊流程不明确;手卫生、防护用具使用的考核有时流于形式;非传染病医院的感染病区住院部的防控管理不严格,感染病区在医院中的位置设置与内部装修未达到标准,感染病区病员收治与床位分配、感染病区的人员管理、感染病区的“清洁、半污染、污染”区域的严格划分与消毒制度、感染病区垃圾处理人员的培训、感染病区与其他病区医护人员流动的管理措施未能件件明确落实等。

解决对策

1.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医疗机构未设置专门的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公共卫生任务大多分散在不同科室,如预防保健科、医务科、院感科、放射科、检验科、门诊部、感染科等,职能分散,内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影响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的发挥和任务落实。结合医院实际,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医院职能科室,合理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院内公共卫生工作,逐步构建起职责分工明晰、运转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医疗机构可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医院职能科室或设置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例如成立专门的公共卫生管理小组,合理配备专职人员统筹管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招聘时应注意人员专业性,招聘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之后亦应持续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培训,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2.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医疗机构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识别机制、应急处理和恢复重建阶段的应急管理机制,并在组织指挥、专家救治、培训防控、综合管理、人员调度、物质保障、信息保障、关怀激励、科研攻关、宣教引导等方面构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4],搭建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框架,并细化为可执行措施。

3.医疗机构各部门相互协调,不断完善并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医疗机构各部门包括临床、行政、后勤、基建、安保、信息等各部门均应进行统筹协调,如开发和应用医院门禁系统,制定安保人员职责及门禁系统出入流程,确保医院安保及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维护[9];发热门诊须合理选址、设置发热门诊制定并完善门急诊预检分诊流程[10],对在发热门诊或急诊科就职或者轮班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包括垃圾处理人员)定期进行感染防控培训[11];感染病区在医院中的位置设置与内部装修须符合标准,感染病区病员收治与床位分配、感染病区的人员管理、感染病区的“清洁、半污染、污染”区域的严格划分与消毒制度[12]、感染病区垃圾处理人员的培训、感染病区与其他病区医护人员流动的管理措施必须件件明确落实。公共卫生管理部门须时刻与临床部门沟通,及时准备充足的防护物资;完善非高危科室医护人员对潜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识别及转诊流程;对非高危科室医护人员、非医务人员包括物业管理、安保人员、清洁工等在院岗位人员均应进行防护措施培训[13];定期考核临床各项感染防控指标,例如手卫生、防护用具的使用等,必要时可列入绩效考核;部分医院发热门诊或疫情防控任务由普通科室医护人员轮班,在医护人员承担较多防疫任务时,医院应保障医护人员承担额外高危工作的福利待遇,以免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传播,对各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我国作为第一个发现、识别病毒并在短时间内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在此次危机当中,经受住了考验。但我国幅员辽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公共卫生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医疗机构应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提升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疾病防控意识,筑牢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病区公共卫生医疗机构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