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平民叙事、情动视野与文化共同体建构

2021-12-03 14:33艾志杰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山海德福村民

文/季 峰 艾志杰

(一)真实还原百姓生活,凸显平民视角

《山海情》一经播出,豆瓣剧集页面近20万人次标记,13万人次评分高至9.4分。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首周每次平均综合收视率1.340%,收视份额达4.843%,“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平均日收视率均破1.5%,收视率峰值为2.181%”①。取得极高的关注度和抢眼的收视率,源于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现,可见真实往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剧中服化道考究,人们被太阳晒过的肤色、皴裂的嘴唇、发黄的衬衫等,完全符合年代特征。观众看到并接受这些真实的物品、场景,认为自己与剧中的人物、情景相勾连,产生浓重的共情体验,对故事的真实性不再存疑。此外,剧中人物全部使用宁夏和福建方言,这是创作组经过用心调研后的独特设计。方言能够真实反映人物形象,展示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增加笑点、增强感染力的同时有较强的代入感。电视剧一经播出,众多网友时常把剧中经典台词及方言放至网络平台,引发现象级讨论。这些真实与接地气的表达,能够将老百姓生活原生态展现。

此外,该剧着力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映,不仅仅写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城市,而是书写整个群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创作组深入百姓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活疾苦,直面现实。以前,兄弟三人仅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扶贫下拨的珍珠鸡被村民偷吃后仅剩一只;村民不愿移民吊庄,希望回到老家;因为戈壁滩未经建设,风大、蚊子多、生存环境恶劣,村民们在沙地上挖个坑,简单支个棚子,就是家;村民没有自己的扬水站,德福为此三番五次找各级负责人逐一反映。上述内容都是对老百姓生活细致、深刻的反映,处处显示出真实、乡土气息,凸显平民视角。

(二)细节及人物形象刻画,询唤群体生活记忆

剧中着重对小人物的生活及细节展现。创作者扑下身子,记录小人物眉宇间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展示在时代变迁中个体人物的情感,唤起群体生活记忆,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应当说,众多小人物及人物形象共同构建了别样的“山海情”。

首先,人物形象真实。马德福,年轻的扶贫干部,一毕业就被委以重任。他坦言,在村里工作,没有一件事是不困难的,但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什么事他都要管,什么都要帮忙,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谋

一、“原生态”的乡土景观与细节再现

求村民们的利益,为此弟弟得宝差点与其翻脸。遇到事情他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平静的外表下拥有强大的内心。他永远冲在第一线,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因为他深知乡亲们离学校太远了,离医院太远了,离外边太远了。所以他一定要让乡亲们走出大山,了解外面世界,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在剧中水花身上展现出女子的柔情与坚韧的品质。即使家里遭受巨变,丈夫对他冷眼相待,她依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乐观生活下去。400多公里,七天七夜不间断地拉着丈夫和女儿来到闽宁镇。她坚韧乐观、重情重义,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身上体现了要永远带着笑容去面对前方生活的不确定性。从水花的一个眼神、动作、表情都能读懂她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该剧除了对人物形象刻画真实、细致、到位之外,诸多细节也让观众频频称赞。无论是县长办公室椅子的靠背上因使用太久留下的痕迹,还是马喊水泛黄衣服前后的变化、扶贫干部陈金山刚到村里嘴唇及发型变化,又或是只有初中文化的得宝给麦苗写的信中有许多错别字。众多物品和情景年代感十足,让观众直呼这是良心剧的典范。这也恰好说明《山海情》创作人员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守正创新、匠心精神。

二、“山海情”的创新表达与审美共鸣

该剧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真实、细节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对细腻情感的把握与拿捏。该剧通过烟火气的表达,释放温情,提升情感浓度,与全民深度共情。

首先,情感取其真。这部剧抓人的地方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捕捉与表达。比如,水花不愿被逼婚,和几个孩子打算逃离家乡,在火车上被德福抓到时,水花眼含泪水说:“你是来抓我回去的吗?”此时水花的表情、话语、眼神都显示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这里饱含了遗憾、痛苦、无奈等矛盾的情感。又如寡言少语的白校长,硬生生拦车将一个即将去打工的女娃“救”回来。现实把一个循规蹈矩的读书人逼得不走寻常路。通过他数次找孩子们的家长沟通上学问题,能看出他对孩子们教育问题的上心,能看到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更能看到他希望改变村里的教育困境。该剧描写的是村民们穷苦的生活和日子,但是却没有过度渲染悲情,每一个人在困境中的表现和应对都显示出了闪耀的光芒。

其次,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不断变化。山海情,山代表宁夏,海代表福建,山绵延不绝,海包容广阔。山与海密不可分,互促共存。情指代在闽宁镇上人们发生的不同情感。具体到剧中有动人的亲情、坚贞不渝的爱情、互帮互助的乡亲情、长久陪伴的友情等多种感情。得宝跑到新疆找尕娃,德福一边忙着公务还要去找弟弟。德福答应给村民们的工程款第一时间先紧着他人,德宝从不理解到后面的慢慢释怀,体谅哥哥的不易。德福与水花,由于各种现实因素无法在一起,但彼此依然惺惺相惜,从青梅竹马的爱情逐渐转换成朋友间的牵挂与支持。另外,中国人浓浓的乡情、互助情浸润在剧里剧外每个人的心中。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尤其在整村搬迁时,大家不分你我,准备酒席,全村老少聚在一起,这浓浓的情感在当今由钢筋水泥筑起的都市丛林中难以找寻。村民大有叔因蘑菇卖不上价,加之与儿子产生争执,一气之下将自家菇棚点燃,闻讯而来的乡亲全都把自家珍贵的水拿出,帮他灭火。水花一家刚搬过去时,父老乡亲过来帮忙搭棚子、建新家。水花为了学习种菇技术,建设菇棚,得宝、水旺不计报酬来帮忙。这都显示着乡邻之间质朴的情感。上述多种情感时刻牵动观众的心,产生浓浓的情感体验。

再次,情感的流变与运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将这种情感的流变称之为情动。人根据不同的情感和事件运动状态而发生变化。“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他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从情感,情感运动,情感变化的方式来确定一个人的存在。”②村民从一开始对张主任和德福这些扶贫干部不理解、不相信,到后面的相信、支持,并表达感激之情。这其中就体现了存在之力或行动之力的连续流变。村民向往美好生活,一开始吊庄移民,从老家迁到戈壁滩,环境艰苦,与大家所设想的截然不同。此时,大家生存之力与行动之力均在强化。情绪也由期盼的快乐逐渐向悲伤转换,而当后面看到扶贫干部、科研专家尽心尽力为村民做实事,村民真正享受到了他们带来的福利。此时的生存之力和行动之力又再变化。情绪也逐渐由不相信、悲伤,再到快乐、积极的状态转变。可以说,情绪、情感的变化随事件和时间陆续推移。只有流动变化的情感更真实可信,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三、“好故事”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颜值

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较强的引领价值,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观看此剧后被其中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及精神所激励、感动。该剧传递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价值观是各年龄层认同的。具体而言,剧中传递的价值观是不断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向善、向好、向美发展的趋向。该剧也书写了浓浓的互帮互助情,讴歌了新时代奉献、舍己为人的楷模。

首先,扶贫之路异常辛苦,但每个人都没有放弃,也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求。整部剧围绕扶贫展开,但遵循着一定的时间线索。依次是吊庄移民、福建打工、养菇赚钱、发展教育。这一系列的事件徐徐展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他们都想早日脱贫。以水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女性,坚韧、能干,不仅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条,而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积极学习,提升自己,最终在镇上经营一家超市,与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得宝为了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跟福建来的专家学种菇,之后包工程、开公司等等。以麦苗为代表的女性到福建电子厂打工,赚钱养家。这些人都体现了实干、奋斗、拼搏精神。如剧中老人家所说:“有奔头儿那就不叫苦,没奔头儿那才叫真的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扶贫工作如果只是简单地分发物资,不仅不能提高这些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反而会让他们形成好吃懒做的恶习。所以,剧中传递的价值观是拼搏、奋斗,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来的。

其次,该剧之所以感染人、吸引人,就在于“帮助”这个字眼。生活富裕地区人民在自己富裕的同时不会忘记帮助贫穷地区的人民。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见到贫困的人会施以援手,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内容,该剧对此进行了大力的弘扬与书写。与此同时,该剧也着重彰显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陈金山、凌教授、德福、张主任、杨书记都是为人民奉献的典型,他们绝不是做样子,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凌教授,不仅教会了村民种菇,而且还帮他们找销路,最后因蘑菇供过于求,凌教授自掏腰包,补贴村民,着实让人感动。德福,默默无闻为村民办实事,即使遇到误解,他也不解释。张主任,自己即将到镇上担任新职务,但依然放心不下村民,毅然决然自荐到闽宁镇担任党委书记,并立下军令状,一年内解决这里的痼疾。他将为老百姓解决实事奉为行事准则。群众上访,他在办公室一一接待,为老百姓要拖欠的工程款,实地监督扬水站工程。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工作,他心里始终牵挂着老百姓,这才是老百姓心中的“父母官”。应当说,这些扶贫人物群像实则是中国众多扶贫干部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值得讴歌与赞扬。

再次,该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范本。剧中没有刻意营造冲突,就记录生活本真状态。节奏紧凑、没有注水,一共23集比往常电视剧数量减少,但是耐看,有的观众甚至追问第二季何时播出。以往的剧集是伴随式观看,而此剧稍不留神则会跟不上剧情,实现让观众真正沉浸在作品中。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在《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提及:“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③该剧就很好地诠释了“讲好故事”这一理念。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不缺乏故事素材,缺少的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并引发受众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思考。该剧将扶贫过程中真实的问题展现,没有一味地、口号式地歌颂伟大和取得的成就,没有流于政策解读和假大空口号式的宣传。在扶贫过程中,事件与时间环环相扣,注意对细节的呈现和把握。正因此,该剧在青年观众中圈粉无数,迅速出圈,数次占据热搜榜榜首,引发观众多维度讨论。青年观众是主旋律影视作品重要的目标受众之一,青年人代表着未来与希望,主流价值观念需要在青年人身上得到弘扬与传承。这些故事看似发生在与青年观众遥远的年代,但是剧中每个人物命运的发展都牵动观众的心。剧中表面讲述扶贫的故事,但是深层的内涵不再是他们的故事,而是我们每个观众的故事,并让我们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也正契合电视剧所宣传的主旨:“未来,真的来了。”

最后,除了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对外沟通交流和合作。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伴随着“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等理念出台。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要注意对外宣传、交流。优秀的影视作品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兼顾中西方的故事讲述方式,但不丢失民族特色。根据不同民族、国家历史现状和文化生活,深入分析其生活模式、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着力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赋予作品人文关怀,展示人性的力量,表现人类的善良与本真,抨击丑陋与粗鄙。《山海情》很好地实现了国际化的表达,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不懈奋斗,最终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情感和改造生活的方式是共通的,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渴求。所以,影视创作者未来要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中国元素、中国故事走进不同受众生活之中。在国际化语境与现实情况下用影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实现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结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该剧通过平民叙事、细腻情感把握,展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让真情实感走进观众心里,产生浓重共情体验;通过书写百姓在面对生活困难时,不懈拼搏奋斗的精神,体现中国脱贫致富新成果,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求,勾勒出群体生活记忆。全剧在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力图实现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注释:

①据CSM59城收视率统计。

②汪民安:《何谓“情动”?》,《外国文学》2017年第2期,第113-121页。

③引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在《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猜你喜欢
山海德福村民
丝路•山海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山海涧》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山海间,享受纯粹的驾驶乐趣 保时捷Taycan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山海添色
百元大钞砸到你
加盟厚德福熟食 你找到能干一辈子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