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新阶段的战略依据及话语构建

2021-12-03 14:33张君昌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5期

文/张君昌

我国国际传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建立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龙头,各地方台分工协作,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中国国际传播机制和队伍。“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①

一、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国事访问期间被问及当选心情,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短短八个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尚气节的最新表达。那么中国国际传播既然要向世界发声,在具体实践中以“五力”作为奋力攀登制高点的标准,就要“帮助国外受众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②

实际行动是世界上承诺最美的答案。敢于向贫穷宣战,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现在已经硕果累累,这些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应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史性地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更是摆在广电媒体面前必须做好的答卷。

纪录片《山上山下的家》透过一个少数民族家庭的“祖孙情”,客观展现脱贫搬迁、生态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管齐下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通篇由山上、山下自然音响串联,使山下火热的生活场景与山上古朴的民风相得益彰,管窥脱贫路上的亲情孝道和点滴成绩。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党员干部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玫瑰熏香了雪山》同样讲述的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人物——阿坝州小金县冒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望慧带领藏族村民种植玫瑰、开发玫瑰产业,带动16个乡、5000多户农民通过苦干巧干、告别贫困的故事,记者行程数千公里,深入50多户花农田间地头进行采访,以生活化、场景化叙述,展示了高原玫瑰走向海外市场的前景。2019年4月之前,贵州省惠水县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佛手瓜是让当地脱贫的支柱产业,这种从拉美地区引进的作物也将惠水县与大洋彼岸的拉美国家拉近了距离。《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再现了中共的一个县委常委会集体决策的过程。节目通过“县委常委现场辩论”“驻华使节参观瓜园”“外国嘉宾在线观看”等几条线交叉讲述,生动折射出贵州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变为减贫人口最多的省的“千年之变”。“围观”网络直播的巴拿马民革党总书记冈萨雷斯表示,这场直播“是非常生动的一课”。“千千万万的基层党组织就像细胞一样,是政党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样的宣传,国际社会认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近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属于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属于全世界。关键是,上述节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国内消除贫困,还毫无保留地同世界各地分享他们消除贫困的经验,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以世界眼光向外推介“智慧中国”

发展是硬道理,世界各国都渴望得到长足发展的密码。“实践证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是成功的”③,世界上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分享中国经验的巨大需求。中国国际传播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④,

广西林科院从2005年开始与泰国猜帕塔纳基金会合作,在泰北地区推行油茶替代种植项目。经过十多年栽培,当地的油茶林已颇具规模,对改善经济发挥了较大作用。《金三角开出了油茶花》以中国油茶专家赴泰北考察为切入点,从清莱市区到油茶基地查看苗木,见证双方交流场景,客观展示了油茶树落地泰北金三角地区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折射出中国在国际禁毒合作、国际扶贫方面所做的贡献。《“精准扶贫”的老挝实践》首次对外系统地介绍了“精准扶贫”理念。《“菌草之父”林占熺:向世界传播菌草扶贫的“中国经验”》,讲述中国“十大扶贫状元”林占熺30多年致力于推广菌草种植技术,帮助106个国家建起以菌草产业为基础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和生态工程的故事,被国外受众誉为“了不起的中国经验”。这些真实感人的案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三、用“心”和“新”讲好中国故事

何谓用“心”?就是潜心去研究;什么是“新”?就是要改变传统格局,推陈出新。只有“心”与“新”并用,才能被世界喜闻乐见。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医疗卫生合作日益深化。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倡导和推动,广西参与实施的“一带一路”医疗服务走出去项目进入收官阶段,项目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深化了中柬友谊,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广西白衣天使让柬埔寨6208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这篇报道采用多角度音响,展示各方人士对该项目的评价,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福建广播电视台记者通过采访“一带一路”沿线福建商人、在地企业家的故事,制作播出《中欧班列对接“一带一路”: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展现了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故事,为双边经贸往来营造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国际反华势力频频利用涉疆事件“黑华”。2019年初,涉疆舆论又到风口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动作为,邀请12位知名外媒人士组成参访团,针对海外对我开办教培中心的种种猜忌进行体验式采访。《“丝路名人中国行”参访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 中国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遏制恐怖主义》播出后,有力制衡了国际舆论,起到解疑释惑、“借嘴”回击敌对势力的作用。《迷失的香港》则是在“乱港”声音甚嚣尘上之时,以有力证据揭示乱港分子的真实嘴脸及其背后黑手,为世人澄清真相,为全国人大释法修例、出台维护香港稳定举措做了背景阐释。《美警察暴力执法 导致黑人男子死亡 抗议示威不停 局势紧张》系列报道,是对美国政府人权记录不佳、国内族群分裂的客观报道,也是对美国长期以来奉行双重标准、动辄长臂管辖、破坏国际秩序的正义批判,在国际舆论战上敢于蔑视美国“实力”、敢于对美国说“不”,成为扭转国际舆论的标志性事件。

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让日本友人竹内亮成为自媒体平台耀眼的名片。这位在南京定居的影视导演,长期用镜头记录他眼中的中国。新冠疫情爆发后,他接连拍摄《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等作品,在海外引发现象级关注。江苏广播电视台《日本导演竹内亮: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的武汉》采访报道了竹内亮及其团队的创作历程。竹内亮坦言,他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消除偏见,引发海外网友积极评价,是因为他可以自主决定哪些可拍、哪些不拍,采访对象面向基层所有职业,采访提问不预设答案,从中可以看到武汉人的坚韧和豁达,看到真实的武汉。节目从一个国外拍摄者、亲历者角度回答了海外对中国新闻环境的质疑,成为竹内亮纪录片成功背后更有价值的新闻。

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我不见外——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威廉的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节目记述了“老外”以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故事,被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发。习近平总书记曾赞赏这个老外“不见外”,并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由此可见,要想做好国际传播,就要琢磨国外不同受众的接受习惯和特点,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四、“新冷战”中的国际传播举措

近年来,美国纠集五眼联盟先后在涉疆、涉港、涉台和南海问题上挑起事端,对华进行战略围堵,一场“新冷战”思维下旨在遏制中国的舆论战不宣而战。面对“新冷战”,我们要以强大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投射”阳光和温暖,让中国发展成果惠及友邦;同时,以主动出击和重点回击两种方式向少数敌对势力“投射”匕首和曳光弹,帮助世人看清其嘴脸和真相。

中国国际传播应“把握国际传播政治性和跨文化性内在语征,融通中外语体思维,结合新媒体表达特点,尽快形成中国话语体系”⑤。这一话语体系的主要特征是:语汇方面,官方用语、民间用语、网络用语套用,避免形式呆板僵化;语态方面,陈述为主,间或议论,议论多以“他说”为主;语调方面,高低错落,宜听宜传;修辞方面,少用形容词和长句式,避免堆砌华丽辞藻;文本方面,文字、图表、影音并重,系统化、碎片化兼用,母语和外来语并存;手段方面,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社交媒体、大众媒体交互。

结语

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涉及重大国际事务、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等大是大非问题敢于亮剑、敢于发声,表明中国立场,坚定不渝捍卫世界和平、维护国际秩序。认真研究并遵循国际传播规律,采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传播技巧和丰富的内容,介绍客观真实、立体多样的中国和世界。采用最新传播技术,开发适于国际传播的社交媒体产品,借助多种方式,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推动国际传播融合发展,开创中国国际传播走向世界前沿的新纪元。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7期。

②⑤《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重庆与世界》2021年第6期。

③④人民日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