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吴 云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体验,让学生在相应情感的熏陶下获得思想启迪,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很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改善语文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占据着主导地位,语文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界因素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以“成绩”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深入众多教师的内心。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效果尚不理想。很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免以提升学生成绩为教学重心。这就导致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略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使得朗读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成为语文课堂中可有可无的环节,而将课文的理解、分析作为教学重点。这样不仅难以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还会让语文课堂变得呆板、枯燥,长此以往,很容易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多处于被动地位,扮演着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的角色。“新课改”背景下,更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应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中师生角色仍然存在定位不准确的现象。部分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重点多在成绩提升上,且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由自己掌控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朗读教学的质量也通常会受到影响。
受教师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多将课堂重点放在生词、课文内容的讲解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因节奏把握不准确,导致知识点讲解时间不够,从而占用仅有的朗读时间,这样学生的课堂朗读时间就更少了。此外,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只是任由学生随意朗读,缺乏目标性,就很难刺激学生思考,这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朗读效果。
一篇优秀的文章只读一遍是不能体会其深意的,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深入阅读才能体会文章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意图,而初次朗读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在初次朗读课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整理,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而为后续深入、反复阅读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反复阅读,对于自己不懂的、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圈画,从而在教师讲解时进行针对性的提问、释疑。例如在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前先提出问题,如“文章讲述的故事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种故事?”“文章中让你最感人的细节是什么?”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朗读文章,促使学生在初次朗读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内容产生整体的把握,打好后续深入朗读的基础。
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内容丰富的语文学科而言,兴趣的价值更为凸显。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是任何教学手段都难以达到的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意义重大。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对于自己的兴趣并不是十分明确,所以学生对于事物的兴趣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抓住机会,通过示范性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出文章中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带给学生审美情趣的享受,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在送别好友时的不舍之情,同时也通过诗句描写凸显了祖国河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初次朗读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并可以利用多媒体方式为学生播放古琴演奏的曲子,在音乐的烘托下,通过饱含情绪的朗读来为学生构建诗文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教师的朗读中感受这样的画面:诗人站在江边,回想着昔日和好友孟浩然饮酒作诗的画面,然而眼前江水汩汩东流、白帆翩然远去,美好的时光似乎一去不复返。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示范朗读,可以很好地改变传统以读为目的的阅读这样枯燥的朗读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朗读是这么美妙的事情。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诗文中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朗读的魅力,这样就能在无形中增加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
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朗读兴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并且朗读氛围也已经被营造出来了。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朗读。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情景,并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演绎,通过演绎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及思想感情的体会,加深学生对于文中词汇、语句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的感悟,将文章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朗读效果。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初次朗读,并在朗读前提出问题:“小蝌蚪总共找了几次妈妈?”“他们分别是谁?”让学生在初次朗读中对文章产生整体把握。在学生明确问题答案及教师示范性阅读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由学生分别扮演青蛙、鲤鱼、乌龟、小蝌蚪等动物角色,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相应的动物图片,以促使角色更为明确、鲜活,加深学生对于角色的整体印象,从而更好地分清角色,找准相应的角色语言。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朗读,可以为学生营造更轻松愉悦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于文章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对提升朗读效果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对文章中某一句话、某一段话的朗读比赛,也可以是优秀古诗文的朗读比赛,对于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给予一些物质奖励。这样的方式,可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比赛,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锻炼学生的语言水平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朗读教学水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