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吕金薇
教育是国之大计,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应顺势而变,不能停留在以往传统德育工作的固有思想中,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德育大纲的基础上,创新德育工作思路。
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过程中,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理想信念铸魂是坚持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政治灵魂”和“精神之钙”。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培育学生的品德,将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因此,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在德育工作上下功夫,赋予德育工作新思路。
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要结合国家发展前景,运用大数据理念,对任务目标进行分解研究,多方面挖掘新时代德育工作新内涵,做好德育教育的层次分解及落实工作。
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德育工作要做到学生疑惑什么、学校德育就为学生解惑什么,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化解学生个体认识与社会认识的矛盾,德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最终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德育素质关系着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成败。
德育本体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学生为起始点,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把德育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在学生身上、做到学生心里,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扎根学生心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德育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能被学生认同并乐于接受,而不是硬性灌输。德育贴近学生主体,才能避免德育教育抽象化,避免教育流于形式,成为“假、大、空”。在德育背景下,还要倡导学生的个性飞扬。以人为本的德育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将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与学生个体发展的个性相区别,挖掘每位学生独特的闪光点,找到适合学生德育培养的切入点。
德育工作的最终检验标准是德育工作的认可与学生的被认可。德育工作对学生的认可,是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偏差以及不良行为,并对有模范作用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这种形式反过来对受表彰的个人也是一种被认可,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认可与被认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德育工作的认可促进国家教育工作的发展,学生的被认可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以更热忱的行动参与未来的学习与工作。
新时代要坚持做好德育大纲的落实工作,这是德育工作目标的基础。德育大纲中的目标与内容是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依据,对目标与内容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德育工作者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以大纲中的德育途径为例,德育工作者可以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将学科资源、育人平台、校园环境等文化建设相融合,通过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手段,探究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
德育工作主要阵地是学校,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立体化、全方位地支持德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普遍性与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可循,同时每个学校又是独立的个体,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学校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一场活动都是实施好德育工作的契机,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德育工作,既润物于无声,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文化活动的锻炼和文化环境的熏陶,争取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全员全方位参与,最大程度发挥学校校本育人的功能,是德育目标的高位体现。
信息化对德育工作具有支撑作用。传统的德育培养过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虽然学生参与其中,但都是以被动的角色出现,缺少个性与主动性,收效甚微。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入校培养到就业,仅靠有限的德育课或德育活动,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跟踪,也无法保证德育效果的最大化。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出现和网络智能的发展,给德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提供了解决这一窘境的途径。大数据的开放性、多元性、即时性给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主动针对式”管理的可能,通过收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等数据加以分析、筛选、挖掘、提取,对其行为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有效干预,有利于实现德育工作的“主动针对式”管理。
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从德育管理向德育治理的转变。传统的德育管理以学校为中心,主体是学校,忽视了学生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想上不统一,内心不认可,德育效果不显著,一直是立德树人实施过程中的“瓶颈”。新时代德育治理的主体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形成的系统群,通过系统群的多方作用,能实现各方的资源共享。各方都有参与治理的机会,有“自己是治理一分子”的意识,这种主人翁意识的参与感,能集各方之力、聚各方之策,将德育的实施主体、客体、中介连成线、形成面,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瓶颈”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体系化德育能保证德育效果的完整及可持续性,体系化德育不是零散的德育工作的拼凑组合,而是要做好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的衔接,即线上信息化与线下实体化的衔接、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衔接,以德育目标链的形式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培养同向而行。学生的德育培养跟踪不能因为一门科目学习的结束而中断,要依据地区实际,将国家规定的德育教材与地方辅助教材、地方德育实践基地、系统化培养跟踪记录软件相结合,保证德育效果的完整及可持续性。
做好德育工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校是德育资源的供给侧,中职学生是需求侧。德育工作是学校与学生双方的事情,德育工作要出效果、出成绩,就必须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双方的均衡。新时代的德育创新,重点要在供给侧上下功夫,供给方提供的资源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题材要新、要正、要能体现中国特色,满足需求侧需要。中职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会存在诸多疑问,正确的解答会坚定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心理的认同会对个人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注重学校、企业、社会点、线、面的结合而形成的德育链的坚固性。学生在校园内的德育教育是学校肯定学生,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荣誉感”,将学生带入社会的德育工作是社会肯定学生,带给学生的是人生价值上的“满足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对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获得的荣誉只是暂时的,他们最后的归宿在于企业工作,社会德育的教育感受会更真实,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因此,德育工作要将学校教育、企业实践、社会宣传结合起来,由点及线、由线成面,连成一个德育辐射链,推动学校、企业、社会在德育教育中形成“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方面分解德育工作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