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 丽
这天天气很冷,下午两节课后,学校组织学生步行去电影院观看《金刚川》。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的,我也被电影深深地感染着,几次落泪。带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学校,我想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观后感,本以为学生会有很多话想说,可是从学生嘴巴里冒出的无非就是“震撼”“感动”之类,完全没有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电影所反映的思想是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资源,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写观后感,但这无法产生思维的碰撞,教育意义也就不突出。这种来自学生实际的生成性德育资源应该好好利用并发挥作用,何不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回顾、讨论、分享中真正触动心弦,用《金刚川》中种种精神激励自己?一周后,我开展了一节“筑起《金刚川》中的那座炸不毁的桥”主题班会课。
为了确保班会课的实际效果,我在周五放学后布置了几项具体任务: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回顾影片中那些最让你感动的人物、画面和台词;找一找这部电影的主线索。设计三个问题将学生带回影片中,积极主动地在回忆中搜索、识别和提炼。这种前期的准备活动相当于我们平时学科教学中的预习环节。临场思考、即兴发言固然真实,但由于受时间限制,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也就表达不全面,触碰不到重点。将思考和提炼前置,就能确保学生在班会课中有话可说,把观点摆出来互相碰撞,班会课的实效性才能显现出来。
本次班会课安排了五个篇章: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抗美援朝的那些故事;《金刚川》中令人感动的话;《金刚川》中令人感动的画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这五个篇章的设计层层深入,从了解历史到重回历史再到感悟历史,充分地将“金刚川”精神与学生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从英雄的身上学习英雄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鼓励每个学生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为了防止班会课上得空洞、压抑,我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形式。
第一个篇章让学生搜集资料,阐述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学生通过网络全面了解并分享了这段历史。第二个篇章是请学生讲故事。学生分别讲了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的英雄故事,我还向学生推荐了《英雄儿女》《上甘岭》和《为了和平》等优秀影片。《金刚川》这部影片已经下线,但它却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与焦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以独特的视听语言为立足点,以悲壮场面直击观众内心,引导观众走近英雄、缅怀先烈。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方言对话,质朴而真诚,句句凝结着真情,饱含着他们渴望和平与安宁的心声。因此,我在第三个篇章中开展了“模仿英雄”的小游戏,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物说说最感人的话,比一比谁模仿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为了模仿好英雄,有的学生故意压低声音,有的学生用哽咽的声调表现,有的还带上动作,这些举动都反映出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在第四个篇章中,我用图片滚动的形式再现影片场景,这个时候,学生对这部电影的认识达到了高潮,很多人的眼眶湿润了,这应该不仅仅是感动的泪水,更是崇敬的泪水和自豪的泪水。对英雄仅仅停留在崇敬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最后一个篇章的设计才是本节班会课的重点:这部电影的核心线索是什么?是桥。从过桥到炸桥到修桥再到炸桥,最后搭桥。在学生心里,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于是,一场关于“桥”的绘画比赛开始了,四人一组,大家把自己心中的这座桥在纸上描绘出来。有用努力、坚持、拼搏筑成的通向成功之门的桥,有代表坚强、团结、守纪、爱国、责任的五彩桥,还有用英雄们挺起的脊梁搭建的人桥。《金刚川》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我们心中的桥意味着什么?新时代的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击心灵,号召同学们发扬“人桥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努力。本节班会课在慷慨激昂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班会课结束了,班主任还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班会课的成果如何深化和巩固。班级中有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总感觉到他们还缺少一点拼劲,学习还有畏难情绪。结合这次班会的主题,我建议他们作为班级的先行者,成立“金刚川第一支队”。他们代表着团结友爱,有坚强毅力,有责任有担当。我希望在这些学生的带领下,班级中能出现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用优秀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影响集体的健康发展。
一次观影活动,让我发现了真实的德育契机,开展了一次生成性德育主题班会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实,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契机期待班主任用职业素养和智慧眼光去好好发现,有效捕捉,生成资源,强化自己的教育效果,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