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彦艳
议论文是用来阐明作者见解的,“讲理”是重中之重。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讲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更追求就事论理,以理服人。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学会做点分析”,设计初衷是:学生能围绕“在理”的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进行“入理”的分析,将观点和论据紧密联结,用合理的论证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师:同学们,班级将举行一次辩论会,辩题为:“常言道‘知足常乐’,你赞同吗?”请大家各自选好立场,写一则100 字左右的片段,为后面的辩论活动做准备。
(学生自主完成写作。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选出典型片段。)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确定了立场。请看这两名同学的论证过程,大家来点评一下,看看作者是否说服了你。
屏显:
【片段1】不知足是人类不断探索、进取的动力。人类不甘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于是发明了轮船、飞机、火箭。任正非、董明珠等商界大佬主动放弃安逸的生活,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事实证明,安于现状者只会碌碌无为,勇于进取者将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片段2】懂得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被贬黄州的他没有失落,而是活得自在潇洒,并写出了《赤壁赋》等诸多传世名作。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不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多想想你拥有什么。
生:片段1 虽有明确的观点,但有点空,不太能说服我。最后一句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的,但文中只有正面的事实论据,也没有讲清楚“知足”的危害,事例与结论不完全对应。
生:我有类似的感觉。片段1 观点很鲜明,事例也很典型,就是缺少对事例的具体分析。片段2中引用了一句俗语,但感觉跟“不知足”的联系不太紧密。
生:我认为片段2 的论证也不合理。虽然有苏轼的事例和一句俗语作为论据,但没写清楚与“知足常乐”之间的关联,后面的论述也有点牵强。
师:几位小老师火眼金睛,都点中了要害。上述两个片段很典型,是大家写议论文时经常会犯的毛病。很多同学仅有材料的罗列,没有找准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契合点,没有架起两者间的桥梁,这样,你的论述就是强加给别人的。怎样才能找准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契合点,做到以理服人呢?请大家看看教材里的范例。
屏显: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A】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B】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C】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选自《敬业与乐业》
(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画线部分。)
师:这里作者征引了两则材料,其中,在孔子的名言后为何要阐释呢?
生:孔子的名言比较深奥,也没明说人要“有业”。作者在A处围绕论点进行了阐释分析,指出了问题实质,指向了自己的观点。
师:说得极好。我们需要对论据进行具体分析,让论据和论点紧密联结起来。作者重点分析了所引名言的字面意思与深层内涵,从反面证明论点——“人要有业”。百丈禅师的例子,作者为何不阐释意义呢?
生:那个例子比较容易理解,作者在概述时就是紧扣观点的。在接下来的B处,作者对儒门和佛门这两个例子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师:说得很好。作者将来自不同领域的两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梁启超在论证中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C 处论述无业是可耻的,从反面证明有业之必要。
师:对。那么,作者从正和反两个方面来阐述道理,有什么好处?
生:把“无业”的后果讲明了,自然就说明了“有业”的价值。两者对比,差别明显,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师:很好。那么,作者又是怎样从正面阐述转入反面论述的呢?
生:他用了“倘若”一词。
师:“倘若”假设了相反的情况,推演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起到劝诫效果,证明观点。用这种方法论证观点,更容易让人信服。请大家再次默读选文,感受作者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说理。
(学生再次默读。)
师:我们对论据进行分析,通常可以从三个方向切入。第一,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的实质和原因,可以称之为“追本溯源法”,如选文第一段中A处画线句。第二,由近及远地分析材料的意义和影响,可以称之为“归纳引申法”,如选文第三段的开头部分。第三,从正反两方面对照分析事件的后果与价值,我们称其为“对比假设法”,如选文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同学们在学习写议论文之初,可以借助这三种常见的方法说理论述。
(教师板书三种分析说理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对《敬业与乐业》中相关片段的回顾,学习了分析论据的三种方法。下面,请大家结合刚刚学到的方法,尝试修改自己前面所写的片段。如果你没有写出来,也可以修改我们刚刚展示过的两则片段中的一则。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师:我们请几名同学来分享一下修改后的文章,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说理的。
生:我修改的是片段2。“懂得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然而被贬黄州的他没有失落,而是活得自在潇洒,交到了佛印、张怀民等一批好友,并写出了《赤壁赋》等诸多传世名作。苏轼的知足,就是没有多想自己少了什么,却始终想着自己拥有什么,于是,明月清风、诗、朋友和远方也成了他的财富。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本就不圆满,如果总有‘蛇吞象’的贪心,自然就摆脱不了痛苦与纠结。”我在这里运用追本溯源法,列举完苏轼的事例后,进行了分析,指出苏轼知足的具体表现及结果;结尾借用俗语,从反面论述不知足的后果,呼应开头的观点。
师:你很有心,不仅对事例本质进行了阐述,还加入了一些内容以突显论点中的关键词“富有”,比如“交到了佛印、张怀民等一批好友”“于是,明月清风、诗、朋友和远方也成了他的财富”,非常好!
生:我修改的是片段1。“不知足是人类不断探索、进取的动力。如果人人都安于现状,人类就不会进步,估计至今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因为不甘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人类发明了轮船、飞机、火箭。任正非、董明珠等商界大佬主动放弃安逸的生活,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些‘不知足者’千方百计超越自我,改变现状,才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事实证明,安于现状者只会碌碌无为,勇于进取者将创造出灿烂的明天。”我运用了对比假设法和归纳引申法,先假设人人安于现状的不良后果,再把安于现状和勇于进取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比照,最后由列举的事例归纳出“安于现状者只会碌碌无为,勇于进取者将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的论点。
生:我修改的是自己的文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知足人生的写照。陶渊明放弃了‘五斗米’,走进了田园,悠闲淡然地采一朵菊花便足感快乐。人之所以能感到持久的悠然自得,是因为摆脱了虚妄的欲望和名利的捆缚,知足于平淡自在的生活,知足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见,知足者常乐。”我分析了陶渊明的“悠然”产生的原因,用的是追本溯源法。
师:这个事例来自课本,选得不错。你还用了“之所以……是因为……”这对关联词分析原因,逻辑关系很清晰。但是,文字还有点啰唆。另外,陶渊明式的知足者也最好再列举一两个,这样才能突出“知足者常乐”这一观点。谁来帮帮他?
(学生思考。)
师:你来说说看。
生:“颜回出身贫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很多人受不了,而他却依然一路追随孔子,自得其乐。战斗英雄张富清退休后把奖章深藏箱底,淡泊名利,一家人开开心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我添加了这两个例子。
师:很好!语言简练,张富清的事例也很新颖。通过刚才的交流,不少同学已经能写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议论段了。最让老师惊喜的是,同学们不仅运用了三种论据分析方法,还能有意识地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实,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从“怎么办”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论证,这样就能完成一篇较为完整的议论文了。
师:同学们,近年来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关注。这是一档辩论与综艺相结合的节目,“奇葩”们精彩的表现让广大观众领略了思想和语言的魅力。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请你说说辩手们是怎样以理服人的,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说理的经验。
(播放《奇葩说》第5 季中的3 分钟视频:选手詹青云论证“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我不会喝”这一观点。)
师:詹青云是一名深受网友喜欢的辩手,老师也被她圈粉了。你们认为她的这段辩词有何独特之处?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经验?
生:这段辩词说服力极强,一环扣一环,如抽丝剥茧,能把人牢牢捆住。她先论述“记住,悲伤保护你”,然后谈道“悲伤是可以被品味的东西”,接着列举这个社会上一些人“喝了忘情水”之后的种种表现,最后还不忘强调“时间会冲淡悲伤,自己选择的是跟悲伤和解,而不是忘却”。整个辩论过程一气呵成,实在令人佩服。
师:你看得很细致。詹青云的辩论其实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思路进行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詹青云的辩词引经据典,光是书就涉及《西线无战事》《霍乱时期的爱情》《半生缘》《美丽新世界》等好几本,都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看来,我们要想写好文章,还得平时多一点积累。
师:确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书看得少,写文章时选用素材就只能张口爱迪生、闭口马云了。
生:她的辩论不仅以理服人,还以情动人,真的让人有招架不住的感觉。
师:辩手们都很善于以理服人。同学们想一想,她分析说理的方式中,有我们课上提到的方法吗?
生:她在坚持立场的同时,也从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她指出了喝下忘情水的后果,发现代价太大了,用的就是对比假设法。
生:她举了“先天性痛觉缺失孩子”的例子后,深入分析了这个孩子为何没有成为超人,甚至活不到成年,让人感受到其实悲伤不可缺少。这是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
师:她紧紧扣住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还通过假设分析弊端,让人愿意认可她的观点。其实,她说理的方法并不高深,就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三种方法。
(屏显:由表及里——追本溯源法;由近及远——归纳引申法;正反对照——对比假设法。)
师: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的方法也远不止这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一步步、一层层甚至抽丝剥茧式地分析。没有对材料的分析,就是蛮不讲理,就是堆砌材料。
师:同学们,“知足”与“不知足”之间还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请大家课后围绕论题“知足与快乐”展开深入思考,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希望大家运用本课所学,以理服人,用思维和语言去展现你的力量。下课!
本节写作指导课的内容源自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论证要合理”。为了把单元写作训练目标落到细处,我用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对论据做点分析,使论证更加合理”。
上课伊始,我首先围绕教材中的“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设计了一道辩题,引导学生写作片段,并通过师生交流明确学生写作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升格习作,最后尝试架构整篇文章。在这样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生初步学会了针对所选论据进行适当分析的方法。
为了打开学生思维,我将辩论情境引入写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过的课文中寻求解决之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降低学生写作技法习得的难度;最后利用热门网络综艺辩论视频回顾小结,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议论”,说理的方式是多样的,以理服人才是王道,消减了学生写议论文的畏难心理。
在课堂写作指导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修改前作时下不了笔,询问后发现,他们不是没想法,而是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连贯地表达出来。于是,我指导他们回顾复句的有关知识,提示他们用好“如果……就……”“之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语。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回归课本寻方法”和“体会实践用方法”过渡得有点快,没有充分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片段升格的写法指导还不够充分,有些学生虽然听懂了,却没能写出来;等等。
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读写结合、删繁就简的策略,引入更多的生活情境与鲜活素材,拓展写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更好地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