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宗晃 袁春蓉 魏青宇
关键词:小汗腺汗囊瘤;面部
1.病例摘要
患者女,71岁。面部肤色丘疹5年余。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额部、眼周、面部出现粟米至米粒大肤色半透明丘疹,无明显症状。夏重冬轻,出汗时更明显,秋冬季节可以明显消退。未予治疗,皮疹逐渐增多。为明确诊断,患者于2020年5月10日到我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下额部眉间、眼周、面颊部可见密集粟米至米粒大肤色丘疹,透明至半透明,质稍软,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图1)。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部可见囊腔结构,囊壁由两层立方形细胞构成,囊内未见内容物,未见顶浆分泌,周围可见部分汗腺导管( 图2、3)。免疫组化:HCK+,CK7+,CEA+,S100-(图4、5、6、7)诊断: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治疗:建议患者激光治疗或者观察,患者未予治疗。
图1下额部眉间、眼周、面颊部可见密集粟米至米粒大肤色丘疹,透明至半透明,质稍软,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图2.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部可见囊腔结构,囊壁由两层立方形细胞构成,囊内未见内容物,未见顶浆分泌,周围可见部分汗腺导管(图2.HE×40、图3.HE×100)。图4、5、6、7免疫组化:HCK+,CK7+,CEA+,S100-。
2.讨论
小汗腺汗囊瘤又称汗腺囊腺瘤及汗管扩张症,系小汗腺真皮内导管扩张所致[1]。1893年由Robinson 首次报道。本病病因不明,多认为由小汗腺导管分泌物过量受压扩张而致。分为两种类型,被称为Robinson 型和Smith 型。Tokura认为前者起源于小汗腺导管部,后者为小汗腺分泌部[2]。前者皮损小而多发;后者大而单发、更为少见[3]。Alfadley等[4]报道Robinson型小汗腺汗囊瘤发病年龄为40岁,男:女为1:8。本病好发于成人面部,尤以眼周及颊部多见,也可见于躯干、腘窝、外耳及外阴,表现为针头至豌豆大囊性透明丘疹,淡蓝色或棕褐色,穿刺可有液体流出。皮损会在环境变热和运动后加重,在较凉爽的环境中皮损可自行消退。
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中部可见一个或多个扩大的囊性导管或腔。囊壁由两层小立方形细胞组成,有时仅见被挤扁的单层上皮细胞。连续切片有时可见到囊腔与其下方的小汗腺导管相通。S-100 蛋白在Smith型中呈阳性,而 Robinson型中呈阴性[5]。
本例患者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确诊为小汗腺汗囊瘤,根据其皮损小而多发的特点,应为Robinson型。临床上需与汗管瘤、多发性脂囊瘤、大汗腺汗囊瘤、毛发上皮瘤、发疹性毳毛囊肿、粟丘疹等鉴别,行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分辨[6]。
本病目前无满意的治疗方案。在温度不高、较凉爽的环境中,皮损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消退。针对Smith型的孤立皮损可直接予手术切除。对Robinson型目前国内的治疗多倾向于超脉冲CO2[7]、电烧灼、冷冻等方案,会带来瘢痕形成或色素沉着等后续问题。药物可给予口服抗胆碱能、维A酸类药物,或局部使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等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61.
[2]Tokura Y, Takigawa M,Inoue K,et al.S-100 protein-positive cell in hidrocystomas[J].J Cutan Pathol,1986,13(2):102-110.
[3]Serkan D. Treatment of multiple eccrine hidrocystma with oral isotretinoin following erdium-yttrium aluminum garnet laser [J].J Cosmet laser Ther,2019,21(1):11-13.
[4]Alfadley A,AI AK,Tulba A,et al.Mutiple eccrine hidrocystomas or the face [J]. Infer J Dermatol,2001,40(2):125.
[5]Alfadley A, Aboud KA, Tulba A, et al. Multiple eccrine hidro-cystomas of the face[J]. Int J Dermatol, 2001, 40(2):125-129.
[6]呂文国,田洪青,卢宪梅.面部多发性小汗腺汗囊瘤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 8) : 479.
[7]徐益明.超脉冲 CO2 治疗多发性小汗腺汗囊瘤 18 例分析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 9) :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