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思学堂”:内涵、特质与建构

2021-12-02 12:56史勤蒙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史勤蒙

【摘 要】“问思学堂”是以“问思”教学思想和学习方式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建构,既是孔子思想传承的深化研究,也是当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文化的校本探索。“问思课堂”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结合当代小学教学文化转型,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思学堂 教学实践 文化转型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将孔子教育思想精华创造性地融会贯通到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領域,可以丰富我们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实现孔子教育思想的时代转化。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不断将孔子教育思想进行科学、创新的解读,将孔子教育思想活化于师生意识和精神视野中,从而帮助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找到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和实践模式。

一、“问思学堂”的基本内涵

《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切问近思”强调将所学知识与当前事物结合,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达到知行一体、学以致用。“问思学堂”源于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为课堂教学核心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志向、博览群书,鼓励学生读书有疑、知行合一。

二、“问思学堂”的基本特质

“问思学堂”以“切问”为研究的起点,具有切问、近思、明辨、笃行、自悟五个要素,让学生自主地学、快乐地学、有深度地学。

1.切问

切问的含义,一是有的放矢,针对与自己相关的事进行提问;二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问题解决为止。每当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就会萌发一种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解决问题兴趣,努力探索解决问题路径。因此,要培养学生在预习中,养成备注“?”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出示“?”的手势;鼓励学生在练习本上随时留下“?”的痕迹。这样,富有个性的“问号”记录本,记下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看、所思的问题。伴随着“问号”记录本中的一个个问题被解决,学生不仅养成了爱问、想问、善问的好习惯,而且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近思

近思就是学会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学生所思考的对象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的文本材料、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学生所思考的发展是在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然后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最后直至“问题”的核心进行理性思考;学生所思考的品质是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由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培养爱思、会思、有思的能力,而且会释放出创新的潜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3.明辨

明辨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观点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对话、争辩,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吸取、补充,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自我反省、调整、修正、超越,析事明理。这样不仅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中,时时发出“我同意你的想法”“我还有补充”“我反驳的理由”“我想追问为什么”的声音;在小组互动中,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大组汇报中,能在小组归纳总结后进行汇报,共同剖析;在反馈评价中,遇到问题不回避,主动请教,究其原因,自觉改正,形成乐于求异求佳的好学风。在“参与—发现—明白”的学习进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明辨、乐于明辨和善于明辨的学习品质。

4.笃行

笃行就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举一反三地解决相类似、相关联的问题,并尝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产生新的探究欲望,积极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文本材料、网络信息及同伴交流中,提升收集整理信息、辨别筛选信息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对自己有兴趣、有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度体验“行动、改变、提高”的乐趣,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自悟

自悟就是运用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和感悟。其实质在于感悟要讲究方法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悟自得,学会学习。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告诫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反之,只思考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这充分说明学习离不开思考,不思考学来的知识就不可能内化吸收,也学不到切实有用的知识。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学思并重”的学习思想。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以上五个环节协调一致,环环紧扣,递进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主体学习结构程式,形成一个乐于、善于、敢于学习的行动路径。这个学习行动是开放的、互动的,各环节相互激发、渗透,伴随着新问题的不断产生,学习行动也将持续展开。

三、“问思学堂”的建构策略

“问思学堂”着力于切问、近思、明辨、笃行、自悟五个环节,从学习态度、学习志向、学习核心要素、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研究学生的学习,通过整体优化,实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化”框架

“问思学堂”是以主题“礼乐文化”为组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以现有教材单元为基础,提炼“礼乐文化”主题并据此开发学科性礼乐文化资源,加强这些资源与现有教材的整合,实施单元整体推进的教学,以此改变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封闭性等问题。立足于“教什么”与“怎么教”一体化改革,建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新模式。这种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主要由整体感知、系统探究、任务整理、拓展实践四个板块组成。

在单元整体推进过程中,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探索协作活动性学习体系,并追求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要义有三:其一,以文化主题为桥梁实现“礼乐文化”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其二,以教学板块整体推进单元教学;其三,引导学生开展协同的活动性学习。

2.“每事问”语境

《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从孔子的解释中可知,“每事问”有不耻下问之意,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思考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又是从疑问出发,而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油然而生。教学必须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包括联系日常生活和结合文本语境,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3.“快乐游”结构

所谓“游学”,即边游边学,亦为游中学,学中游。“快乐游”结构借鉴了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乐的游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这种学习结构主要有三个板块:开发游学资源、课外游学实践、课堂展示分享。注重从学生的现状、师资的条件、学校的特色、社会的需要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取向的游学资源。以班级、小组或家庭组合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游学活动。通过编辑小报、分组报告、演出展示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交流活动,分享游学收获与经验,丰富体验,提升素养。

4.“小夫子”机制

“小夫子”机制倡导让学生当老师、做解释者,把“能者为师”理念落实在课堂上,该机制是书院文化“自由讲会”制度的当代实践。在每节课起始(或总结阶段),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通过“小夫子”教的方式,在质疑中了解学情,加深理解;在激趣中树立自信,激发热情;在拓展中培养学科素养,提高学习技能。因为学生首先要弄明白需要解释的内容,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也是一种教学行为的创新。

“问思学堂”是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结合当代小学教育的特征,融合学校的教育特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而且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量与意义。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