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通榆中学 刘晓霞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运用促进学生独立认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并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所谓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所学的内容具有浓厚兴趣之时,也就是学生产生“我要学”和“乐意学”的想法的时候,这是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的驱动力。那么,如何为学生创造最佳时机呢?
首先,要求教师对数学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要深入挖掘教材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感染力,以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诱导其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把教者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的教学,在新授课之前,可以把准备好的一部分被墨水覆盖只留下一条边BC和一个底角C的等腰三角形拿出来,问学生:“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学生会被调动起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还原出它原来的形状。”诸如此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心理上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变成学习需求,那种愉悦、求知若渴的情绪将伴随他们去探求新知。
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旧知识的矛盾焦点,精心设计方式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教学“反比例”意义,针对学生难于发现的、隐藏着的“积一定”来设疑,诱导学生探索,便可把“积一定”这个隐藏的规律具体化。
要优化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最佳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是从操作开始的。因此,操作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具学具,并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来选择怎样用、用多少,以便学生操作,适时地促成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边长分别是3,4,3;3,4,5;3,4,6;5,12,13的三角形。学生画图、测量、思考、探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之后教师提问: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分小组猜想、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学生参与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最后使之理解、掌握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发展自身的潜力。
初中生学习数学,要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很多,而概念是通过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形成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可采取个别提问个别说,同桌互相说,四人一组讨论、相互提问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用语言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表达出来。
练习是一种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科学地安排练习,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形成技能提供条件。设计练习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学习“走进图形世界”时,可以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棱锥等。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了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的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把素质教育深入地贯彻下去。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一切才皆有可能。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这样素质教育就能够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