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育和体育局 朱永涛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侧重传授数学知识,漠视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浓厚、鲜活的文化,忽略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几种做法。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很有文化特性,我会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认识算盘、用算盘表示数”一课,先介绍算盘散发着智慧的灵光,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学生就急切地想认识算盘的各部分,我顺水推舟地介绍上珠和下珠,然后自然过渡到读、写算盘上的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掌握读写方法。
有的学生觉得数学符号是冰冷的,课前安排学生调查数学符号的产生,这样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如初识分数,教学难点是分数的写法。我安排学生查阅:分数线是谁创造的?它的位置和分子、分母是怎么排列的?当学生知道了分数的来历和写法以及读法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符号本身也是有故事的。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就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多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倡孩子自主获取知识。
将“猜数字谜”“口算接龙”“找规律,用规律”“速算与巧算”等智力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智力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积累数学。
体育游戏具有竞争性。在教学“认识平均数”中设计“跳绳”游戏:首先选出两组学生,分别为甲组和乙组,甲组4人,乙组5人,根据每个小组跳绳的总数评比冠军。比赛结束乙组胜利,此时甲组学生很不服气。这样的“包袱”安排,激起了学生强烈要求继续探究的想法,从而引出平均数的知识。
民间游戏更有魅力。教学“认识方向”一课的结尾,和学生一起玩折纸“东西南北”的游戏,将“惩罚”环节改成“献艺”,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借助七巧板、华容道、九连环等传统器具组织教学,学生的情绪是轻松的,能自由发挥,觉得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去挑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年级“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以运用“数字翻板”,通过“快速24”的三种有梯度的玩法,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传统器具进课堂后,课间全是器具拼摆大擂台,从最开始的“怎样玩”,到后来的“怎样玩时间最短”,再到团队比赛,晋级的玩法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观察器具、观摩玩法中自动安静下来,思考这一步怎么走最合适,推理下一步该怎么走,探讨最佳比赛方案,尤其是团队合作时,学生都全力以赴,场面激动人心。传统器具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数学中有很多美的地方值得去观察体验,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观察数学图形的形之美,体验数学算式的式之美。
对称美是最常见的美学文化。如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课,用“游乐园里有趣的数学现象”激趣,通过观察蝴蝶、风车、开动的小火车,感悟对称、旋转、平移现象。通过观察蝴蝶,感知上下或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美,感知轴对称现象,继而小组辨析平行四边形,在动手折纸后,感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又如计算“25×88”时,88可以拆成“8×11”或者“8+80”“4×22”。再如,加法交换律:a+b=b+a,这些算式里是不是也蕴含着简洁美、对称美呢?
课堂上,教师要多使用直观教具,要让学生做一做学具、数一数小棒、摆一摆图形,在折、画、量等实践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如教学“数的合成和分解”时,教师通常是借助“数棒”,以拼摆、拆捆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加减法,思考、理解算理。
在“做小营业员”一课,学情调查反映:学生对一些物体能进行简单的分类,所以我让学生自主进行生活调查,并设计表格记录结果。学生在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同时,掌握了人民币的小数写法、读法以及简单的小数计算,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有文化的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与神奇的灵动性,学生就会喜欢这样丰富有趣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渗透数学学习技巧,有意识地传播数学文化,这样的安排启迪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也由此丰富起来,学习效率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