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娟,田 甜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在普通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性别差异承载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对她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帮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创新型工程。为此,必须通过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改革,切实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贫困女大学生校内外心理帮扶体系,以实现贫困女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
笔者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南省部分本科院校大一至大四的贫困女大学生进行了随机取样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无记名方式,团体施测。问卷调查发放样卷500份,回收488份,其中湖南女子学院回收369 份,长沙学院回收58份,湖南警察学院回收61份。随后,笔者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分类总结,再结合随机访谈,验证问卷结果的可信度。通过调查,笔者分析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在心理帮扶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性格为安于现状型的占比31.15%,忍气吞声型的占比28.89%,急躁好胜型的占比26.02%,孤僻型的占比14.75%,其他占比0.82%。父母的教育方式为民主型的占比58.61%,放任型的占比24.18%,权威型的占比22.95%,溺爱型的占比20.9%,其他占比3.28%。
有3-5个亲密朋友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占比50%,其余50%基本上都是朋友较少的情况。居住方式方面,近一年来与家人或同学、朋友住一起的占比73.97%。人际关系方面,和室友关系比较好和很好的占比63.73%,同学之间比较关心或很关心的占比48.57%;师生关系中,遇到困难找老师寻求帮助或老师对自己的情况比较了解,经常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占比46.31%。经常参加或主动积极参加活动的占比46.11%。
遇到困难时,在得到经济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人员中,家人占比83.20%,朋友占比55.74%;遇到急难情况时,家人的关心占比74.8%,朋友的关心占比51.23%。以上两项来自亲戚、同学、学校、社会团体等帮助的占比均较低。在遇到烦恼的情况下,只向关系亲密者倾诉的占比45.9%,主动倾诉的占比25.41%,有人询问时倾诉的占比22.95%。
幸福感源于家庭的占比79.71%,源于友情的占比68.44%,源于爱情的占比53.48%,源于财富的占比52.05%,源于专业学术、社会地位等其他因素的均较低。导致不幸福的原因为:无成就感的占比53.07%,精神空虚的占比42.01%,人际关系紧张的占比36.48%,成绩不好的占比35.45%,无奋斗目标的占比32.79%。
上述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帮扶需求现状充分反映,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帮扶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应该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既需要学校师生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形成完备的校内工作机制与社会支持体系。
校内心理帮扶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主要包括宣传教育、师资帮助、朋辈互助三个方面。
所谓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包括宣传内容的针对性,也包括宣传对象的针对性,还包括宣传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在这一方面,从笔者所调查的高校的实践做法来看,有的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开设了针对女性常见心理问题的课程和讲座,让她们通过正规渠道得到心理咨询,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有的开展了系列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贫困女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心理辅导带给自己的帮助;有的通过宣传栏、公众号宣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内容,让贫困女大学生运用心理咨询中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在宣传教育的环节,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贫困女大学生面对社会各种诱惑和危险时,不论从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让其保持警惕之心,谨防上当受骗。辅导员在宣传引导方面尤为重要。例如针对校园贷、传销等祸害学生的社会毒瘤,可通过多开展班课、班会活动,搜集有关信息发布在学生常浏览的QQ 群等媒介上,让学生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筑和谐社会而努力。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辅导员、班主任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辅导能力,利用日常管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主题班会、小组讨论会等多种线下途径给贫困女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发挥自身与贫困女大学生日常密切接触、网络通畅的优势,通过公众号、微信、微博、QQ空间等网络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应该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赏识教育,培养她们的自我接纳能力、对待应激事件处理的能力;三是加强她们的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
有效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让贫困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吸取心理健康知识,是提高她们心理自强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认知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从人才培养、教学实施、高校发展等维度研究朋辈心理辅导,强化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实施。例如,湖南女子学院针对学校全部是女生的校情,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引入了朋辈互助的工作理念,建立起一支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学生朋辈心理工作队伍。同时,注意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在课上课下积极发力,让贫困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帮扶效果。
目前,学校和社会给予贫困女大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比较多,有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助学金、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等,为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良好的社会支持,不应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社会支持也是努力解决贫困女大学生成长中心理压力和负面情感的重要方面。因此,需要通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心理帮扶。
针对贫困女大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必要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整合干预资源,及时建立家校协同合作机制,丰富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资源。笔者认为,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不应仅限于学校层面的资助,更应构建家校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构建资助工作中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立定期与贫困女大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机制,定期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家访,在家庭层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等帮扶资助工作,发挥好家庭在资助中的育人功能。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构建好家校协同合作机制,营造起良好的育人氛围,落实党中央“三全育人”的要求,形成家校共同助人、共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构建智慧化的资助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等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并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出合理判断,明确所需心理帮扶对象的内容,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和措施,从而开展精准帮扶工作。例如,利用“大数据”平台规范贫困生身份的精确识别工作,为心理帮扶工作提供信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部门协同合作;心理教育中心负责提供有效的心理帮扶工作。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在社会上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社会在给予贫困女大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保护贫困女大学生的自尊与隐私,及时避免贫困女大学生的隐私等信息在社会上散布,坚决防止给贫困女大学生贴上标签、打上烙印。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努力拓展贫困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各种渠道。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难以尽述,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与社会支持的完善需要在过程中不断更新。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贫困女大学生校内外心理帮扶体系会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因此,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以高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全社会共同参与,不断完善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帮扶体系与社会支持,以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