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王曼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在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之后,感触颇深。现抛砖引玉,围绕“高质量”和“教育体系”两方面,谈一谈我在基层教育战线学习贯彻落实的体会。
教育发展的“质”与“量”应是辩证统一的。这里从教师和儿童两个维度,探索“质”“量”并重在基础教育一线的落实路径。主要是两个“高”。
一是高定位建设队伍。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在“高质量”的要求之下,在关注教学“量”化结果的同时,要关注这些结果获得的教育教学路径选择,即“质”的成效,比如: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参与其中的儿童的身心特点?儿童对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否喜爱?是否可以持续?……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供给侧端考虑,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儿童。因此,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基础教育一线,必须高点定位建设教师队伍,在教“会”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精力关注儿童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他们专业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以教授译林三上Unit6 Colours为例,我以儿童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关于颜色的单词“yellow,blue,brown,white”,课前,我对预习提出了阶梯要求,学有余力的儿童可以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利用字典、网络等途径,查阅其他颜色的词语和关联材料,在教学时,鼓励他们站上讲台做小老师,将所了解的知识和内容教授给其他同学,同学们可以就想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互动。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我将3/4的时间给儿童进行展示,角色互换的模式极大激发了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不仅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单词,比如“purple,pink,gray”等,还拓展出了“tan,gold,silver”等单词;还有的儿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了一首关于颜色的歌谣,带着其他儿童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让课堂氛围进入高潮。
二是高标准培育儿童。儿童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高质量”是覆盖全体儿童发展的高质量,要关注儿童群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即整体“质”的取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分层式教法,根据难易程度设置梯度分层,平滑难度曲线,最大限度关注“个体差异”;运用开放式教法,以学定教鼓励参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期让所有儿童都能获得基于标准而又有所差异的发展,为整体上的有效或优质教学提供基础和保障。因此,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到教育一线,必须有更高的标准,关注全体儿童发展,努力为每个儿童彰显个性搭建舞台。
还以教授译林三上Unit6 Colours为例,三年级虽然是儿童接触英语的第一年,但由于个体对非母语学习的适应性不同,学习效果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核心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融合了分层、开放等教学方法,兼顾难易及个体禀赋特长差异等做了充分的思考和谋划,力求活动能让每个儿童都找到合适的路径参与其中。如前文所述,在课前的预习环节设置了分层的梯度;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开放的教学活动环境让儿童备感亲切和放松外,也设置了分层的引导问题,让儿童能迅速进入课堂;在课后,我根据儿童的个性特长,设置了开放的作业,有的以歌谣方式完成,有的以绘画方式完成,有的以编辑小报的方式完成等,让每个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体系”是一个宏观概念,内涵及外延都很丰富。这里仅以一线基础教育为切口,从微观角度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梳理教育要素内在的联系,以期融合成体系,提升教学实效。
一是时空体系。一场完整的教学活动应起于课前的预习,结束于课后的巩固,但教师通常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一定程度忽视了课前、课后以及课堂、课外教学场景的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存在紧密的教学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紧密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思路,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前课后场景,激发他们自觉自愿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地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边界,进而构建完整的教学时空体系。
以教授译林三上Unit8 Happy New Year!为例,在教授这节课之前,我要求儿童了解新年的意义、各国过新年的习俗等,鼓励有条件的儿童还可以准备一个礼物并了解它的英文表达;课堂教学在欢快的Happy New Year!歌曲中拉开帷幕,围绕小礼物的介绍,引出各国新年的背景情况、文化内涵等,并融入教学目标;课后为儿童创设了“If today was New Year's Day.What gift do you want to give to your friends?”的情境,让儿童结合课前和课堂学习所得进行表达,儿童的反馈很精彩,有的甚至结合了之前几节课的单词内容,把这篇小文章写得很丰满:“The green car is for Jack. He likes it very much.” “The nice robot is for Bob. It's red and silver. It can sing and dance.We all like it.” “The doll with big eyes is for Anna. Its dress is colorful. Its hair is long and soft.It is a beautiful doll.”
二是学科体系。不同学科存在内在联系,但跨学科融合,特别是英语作为非母语学科在融合时,不能简单地将不同学科内容进行叠加,而是要以儿童及教学核心需求为基础,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自然地相互渗透,进而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学科对话,优化重组学科优势资源,构建跨学科体系,实现1+1>2。
以教授译林四上Unit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为例,我将这课与课外活动课相结合,将课堂放到了操场上,通过展示各种运动器材,拓展volleyball、badminton、table tennis等词汇,并同时创设运动情境,教授“Can you...? Yes.I can”“I can't.But I can try”等句型。再以教授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为例,我将这课与美术课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猜一猜之后发生了什么。与美术课简笔画课程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本续写的连环画,并用英语进行介绍和展示,受到了儿童们的欢迎。
三是单元体系。课本自然单元排序重点考量知识点的难易情况,是多数情况下的最优教学路径。但在实践教学中,在文化背景相近、内容关联密切、知识点联系紧密的多重因素叠加下,往往会有更优教学路径的选择,即打破自然单元壁垒,探索跨单元甚至跨年级单元融合教学,这样会比自然单元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结构性和完整性。因此,在具体单元教学中,要通盘考虑,通过构建大单元体系,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教授译林三上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为例,这一课要求儿童熟练掌握招待用语的句型,这与四上Unit6 At the Snack Bar的句型内容相近。在执教完译林三上Unit7之后,我带领儿童围绕四上Unit6的知识要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通过观看视频让儿童在掌握基本句型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招待用语,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方式,对新句型进行现场演练,执教当天,儿童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四上Unit6的句型进行表达,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效果。
再以教授译林四上Unit4 I Can Play Basketball这一单元为例,除了与课外活动课相结合,我还将此单元教学与译林五上 Unit7 At the Weekends中的culture time以及译林六下 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等单元内容做了有机融合,告诉儿童不同国家风靡的不同运动:比如,中国最流行乒乓球,英国最流行足球,美国最流行篮球,澳大利亚最流行橄榄球等。在此基础上,再与实物相结合,引导认知和理解相关词汇,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体系之间依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串联运用于教学之中,一定会事半功倍。因此,笔者认为“教育体系”既是一个宏观概念,更是一个整体概念,在本文中,我们虽然尝试从三方面切入阐述,但不代表这三方面是相互割裂的、独立的,相反在实际运用中,应淡化体系之边界,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融合运用,真正做到“心中无招,手中有招”。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永远在路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始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全体儿童发展,优化整合教育要素和资源,激发学科学习兴趣,为儿童专业发展、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