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上升理性,提升音乐文化理解能力

2021-12-02 14:41江苏省启东中学陆戎荣
青年心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号子音乐作品民歌

江苏省启东中学 陆戎荣

音乐文化理解能力指的是从社会的角度认识音乐,了解音乐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层层递进地设计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从音乐本身入手,对其产生感性认识,再一步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一、感受情绪变化,探析象征内容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理性认识则是对感性认识的升华。要促使学生理性地分析音乐作品,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感性体会开始。要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的旋律进行分析,尝试在聆听中体会该作品展现的是怎样的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象征内容。这样的方法由浅入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步步提升。

在引导学生欣赏《阳关三叠》这首作品的时候,先鼓励学生整体欣赏这首作品,体会作品中隐藏的情感。鼓励学生关注其中的片段,并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在这首乐曲中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你觉得这些地方的加入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再次体会作品的情感,认为:“我觉得这样给人一唱三叹的感觉,让人的情感逐渐递增,一点点深入。”此时鼓励学生诵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并结合诗歌体会音乐作品展现出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阅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很好的话,肯定不舍得和对方分开,所以一送再送。这样正好和作品中反复的结构相符合。”由此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该作品之所以在结构上呈现出独特性,也是为了切合作品的主题,为了让倾听者形成共鸣,更好地理解作品蕴藏的情感,体会到挚友在阳关送别,难舍难分的情怀。在品味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象征意义,体会到了作品中真挚的友情。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认知和音乐基础,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能更好地自主赏析音乐作品。所以此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认知经验感受音乐的独特气息,尝试互动交流。此后再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探究作品的象征意义。

二、整合其他艺术,提炼基本特征

要让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更为理性,还要引导学生从单一的个体过渡到整体认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同主题的艺术作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尝试总结音乐风格的基本特性。在这样的认识中,学生激发内心情感,再结合其他作品加以分析,尝试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提炼作品的特征,实现了理性认识。

在引导学生欣赏《祖国颂》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提炼该作品的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了崇高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种风格,鼓励学生倾听《英雄赞歌》《龙华祭》等作品,并加以理解:“从这些作品中你也能体会到崇高美的特点吗?你觉得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总结出了观点,认为:崇高美往往用来赞美某种精神,表达赞美祖国、英雄、理想等不平凡的内容。在音乐形式上也给人气势宏大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对崇高美的风格了解更深入,引导学生阅读同类型的诗歌,欣赏美术作品,如赏析《沁园春·雪》《国殇》等诗歌作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配乐诗朗诵等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将文学和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体会音乐风格的同时获得理性感悟,对音乐主题有更深入的探究和发现。

三、探究独特结构,归纳个性风格

若要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除了要让学生尝试从个体上升到整体,展开归纳整理的思维方法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尝试从整体到个体,探究作品的独特风格。鼓励学生在了解整体音乐特色之后再来分析某一首音乐作品,说说它和同类型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共性,同时又有什么个性,思考这是否是作者本身的创作风格引起的。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入探究某一首作品的独特结构,并总结独特的创作方法。

《1812序曲》是一首气势宏伟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所做的努力,展现了庄严的历史时刻。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倾听一些和该作品相同主题的作品,总结一下战争史诗类的音乐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分析后认为:这些作品都给人气势恢宏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感。在学生有整体认识之后,再鼓励其回到《1812序曲》,尝试体会作品中展现出的个性风格。学生首先从作品形式入手提出了看法,认为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大炮等声音,这是其他作品中没有的,这样就更好地展现出气势。随后,引导学生从情感等角度思考:“这首作品的旋律在展示情感上又有什么特点呢?”在这样的赏析中,学生对作品的个性风格也有了了解。最后,引导学生将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思考一下其他爱国主题的作品有怎样的独特结构,是否也会将激情和柔情整合在一起。

高中学生对未知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悬疑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更理性地探究作品的独特结构,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也更为理性。

四、结合社会环境,追溯时代影响

要真正提升音乐文化理解能力,还要将音乐作品和时代、社会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所以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后要适当地给他们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何种情况下创作了这首作品。这样学生能追溯时代影响,认识到该作品的独特性,对作品的认知也更为理性。

在引导学生赏析《过滩号子》的时候,教师要结合社会背景加以讲解: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没有机动船,所以出航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小船遇到了大风浪就会十分危险。来到了浅滩上,就需要用人工来拉动船体。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创作了《过滩号子》这样的作品。通过学习,学生有很强的感受:“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的,因为要让劳动有节奏,所以号子也节奏固定。而且号子是为了鼓舞人心而出现的,所以音调也比较粗犷有力。由于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吟唱,所以歌词也大多是即兴的。”结合创作背景,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出现和其创作风格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此后鼓励学生倾听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劳动号子,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说说除了劳动号子以外,还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歌,展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情。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定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的思维也会不断发展,学会更理性地赏析音乐作品。

五、展开分析对比,探究地区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感受某地区音乐作品的典型风格,然后将感性体会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一下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是否有差异性,并尝试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分析,看看这种差异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能将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结合在了一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各地音乐作品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过滩号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四川民歌和江南民歌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分析。学生在分别倾听两类歌曲后获得了基本感受,认为四川民歌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简单,而且富有激情,比较嘹亮,而江南民歌则给人婉约的感觉,曲调也比较柔和。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学生尝试将地理特点融入思考中,认为:“四川多崇山峻岭,需要高声吟唱才能让其他人听见,而江南多平原,所以不需要唱得十分嘹亮。”还有人从风俗习惯等角度入手分析,认为:“四川地区需要马驮人扛运送货物,还有比较急的险滩,所以在民歌上也体现出一种顽强的民风,而江南人本来性格就比较温婉,民风也讲究以礼相待,所以在民歌上也体现出这一点。”在一番对比分析后,学生发现原来各地民歌分别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对民歌的探究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对比分析方法,如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宗教等加以分析,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对比的方法,找到更新颖的思考角度,进而能提升对比效果。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结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音乐养成和艺术审美情趣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若能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音乐情感逐步过渡到理性分析音乐结构,最后再尝试了解时代和社会对音乐的影响,那么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能力就会不断上升,随之也会更好地提升音乐文化理解能力。

猜你喜欢
号子音乐作品民歌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我家的“号子”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