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案

2021-12-02 08:42刘金红华依霓赵静静徐靖妮闫昊玥倪金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展眼球脾胃

刘金红,华依霓,赵静静,徐靖妮,闫昊玥,倪金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外展神经麻痹是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常见类型,临床以眼球向内斜视、眼球外转运动受限或不能、复视、代偿性头位、头晕为主要特征,给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影响[1]。西医尚无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具有费用高昂、不良反应多、远期疗效差等局限性。

倪金霞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提倡中医与西医并举,辨病与辨证结合,调形与调神并用,主张个性化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及针灸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倪金霞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验案1则整理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55岁,2019年11月15日主因左眼向内斜视,外转不能22 d就诊。现病史:患者2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成双,伴左眼外展不能及左眼上睑略下垂,偶有头晕头痛,头痛为左侧颞部胀痛,呈间断性,诸症进行性加重,无肢体无力及抽搐,无面部及肢体麻木,无言语不利,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无二便障碍。2019年10月27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门诊,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1)左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死。2)双侧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缺血,脑白质脱髓鞘性病变。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符合多发性感觉轴索神经病变)。生化检查示:糖化血红蛋白8.2%,空腹血糖7.09 mmol/L。诊断:1)外展神经麻痹。2)2型糖尿病性单神经病。3)2型糖尿病。4)脑梗死。5)高血压病。收住入院,入院后予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血糖及营养神经等西医基础治疗,效欠佳。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本院针灸科门诊,刻下症见:左眼内收、外展活动受限,伴复视及左眼上睑略下垂,形体偏胖,身高175cm,体质量 80 kg,体重指数(BMI)26.1 kg/m2,多食易饥,口唇干燥,渴不多饮,头晕头痛,听力下降,偶有神疲乏力,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紫,苔白腻,脉弦滑。专科查体:左眼不能外转,眼球呈内斜位伴上睑略下垂,其他方向活动正常,右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眼球无震颤。其余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长期口服盐酸贝尼地平片(每次4mg,每日2次)、奥美沙坦酯片(每次20mg,每日1次),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长期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尚可。

西医诊断:1)外展神经麻痹。2)2型糖尿病性单神经病。3)2型糖尿病。4)脑梗死恢复期。5)高血压病。中医诊断:1)消渴(中消)。2)风牵偏视。辨证为风痰阻络证。治则:健脾祛湿,化痰息风。治疗方案:补中益气汤加减合针刺治疗。1)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 40 g,白术 10 g,党参 10 g,当归 10 g,柴胡10 g,升麻 10 g,陈皮 10 g,茯苓 10 g,川芎 10 g,白芍 10 g,防风 10g,穿山龙 10g,石菖蒲 10g,甘草10g,制成颗粒剂,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1袋。2)针灸处方:患者取仰卧位,眼部腧穴用18 mm×40 mm毫针,余部位采用25 mm×40 mm毫针(安迪牌)。穴取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双侧)、外关(双侧)、阴陵泉(双侧)、阳陵泉(双侧)、太冲(双侧)及患眼外明、球后、上明。眼部腧穴直刺刺入8~10 mm,其余腧穴直刺10~20 mm,得气后予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穴行提插捻转补泻之补法,频率约60次/min,行针1~2 min,波姆光照射,功率 10 W,留针 20 min,每周治疗3次。

治疗效果:连续治疗6次后,患者左眼球由内斜位可稍外转至眼眶中央,左眼外展状态可持续约30 s,左眼上睑下垂症状较前可稍抬起,患者自述重影症状较前有所好转。连续治疗第13次后,左眼可完全外展至目外眦,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眼睑无下垂,同时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糖化血红蛋白6.8%,患者自述复视及头晕、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遂停止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左侧眼球活动完全恢复,无复视症状。1年后随访,患者述血糖控制良好,病症未见复发及加重。患者治疗前后眼球运动检查情况见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 按语

外展神经是人体第6对颅神经,具有支配外直肌,使眼球外展运动的功能。由于其在颅内长度较长的解剖特点,极易被外伤、炎症、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及代谢性疾病等损伤,造成水平性复视、眼球外展活动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4]。根据其发病年龄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造成成人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的诸多病理因素中,糖尿病与之关系最为密切[3,5]。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长期高血糖状态引起的微血管损害相关,代谢障碍使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其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功能障碍[6-7]。西医常选用降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基础治疗,严重者行手术治疗,但常达不到预期疗效,且存在后遗症风险较大的问题[6-9]。

中医虽无外展神经麻痹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按“痿证”“风牵偏视”“视歧”等病辨证论治[1]。中医古籍早有与之相关的论述,如《灵枢·大惑论》有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可见本病病位在眼,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案患者以脾胃失调、气血不足兼表虚为本,风痰阻络为标。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则耗气伤血,损阴劫津,终至气血亏耗,阴阳俱损,风痰阻滞,清窍失养而头晕。中消久之,脾胃失调,津液不布,聚湿生痰,肌肉筋脉失养而肌肉纵缓,运动不利,出现乏力、眼睑下垂、目珠外转不能。治当培其本,而伐其标,治疗上应从补虚、化痰、息风入手,拟予针刺结合中药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调气”,针刺是通过对腧穴予以适当刺激,调节经络之气的运行,从而调理内在脏腑的功能,最终达到畅达气机、补虚泻实的目的。《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痿大法,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为诸脉之长,故阳明虚则宗筋纵,遂取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入之合土穴足三里,再取六腑之会,足阳明经经气汇聚之募穴中脘,两穴补之可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关元为元阴元阳交会之所,气海为元气之所会,生气之海,两穴相伍,补之能蒸动气化,温振肾阳,既可温脾胃助运化,又能蒸动膀胱,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自出,以培本固元。4穴共奏调理脾胃,大补元气,先后天相资,鼓舞气血生长之功,使全身气足血充,阳生阴长。再伍脾经除湿要穴阴陵泉、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以祛湿化痰,舒筋通络。足厥阴肝经上系目,与眼密切联系。脾胃失调,致气血生化乏源,脉络空虚,血虚易受风,亦可生风,遂取肝经原穴太冲,伍八脉交会穴之外关,欲息内风,驱散外风。诸穴相伍,共奏扶正祛邪,正本清源之效。

《灵枢·经脉》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中医认为气血以动为贵,经络以通为要。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结合外展神经的主要分布位置,选取患眼外明、球后、上明,通过针刺刺激局部腧穴,达到舒筋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其功能恢复的作用。

《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入,必因正气不足,而肺主一身之表,肺气虚不能固表,脾胃气虚,津液不布,聚湿生痰,风痰阻络,实乃正虚不能营运,则邪气滞而为病,当以培土生金之法兼顾表里,以益脾祛湿化痰之法兼治标本。故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配伍防风、穿山龙、石菖蒲等祛风除湿化痰药。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眼睛的视觉功能和眼球运动都有赖于肝血的滋润和濡养,故用白芍补养肝血。气为血之帅,正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瘀滞,瘀阻经络,脉络不通,精血不能上乘以濡养眼窍及其肌肉筋脉,遂伍川芎活血通络。诸药相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祛风活血通络之功,寓标本兼治之意。

本案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中医理论与神经解剖学有机结合,辨证灵活,取穴精少。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方面有待挖掘的潜力,因而有望成为缓解该类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治疗方式,未来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及大样本临床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今特将此验案分享,以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提供诊疗思路,尚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外展眼球脾胃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郑州市出重拳打击“会外展”
眼球经济(yǎn qiú jīng jì)[目玉経済]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