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甜甜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当前,已有很多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扶贫和乡村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总结前期成果,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融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不但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也为我国解决乡村反贫困问题开拓了新的路径,让扶贫工作实施更为顺利。
增能理论是指让个人在所处场景中获取资源和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1]。当前乡村反贫困过程中,贫困人群仅仅依赖外界力量来摆脱贫困,没有从思想上通过增强自己能力来脱贫,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脱贫,极可能出现返贫现象[2]。
赋权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利用贫困群体自身拥有的资源,结合社会工作方法,提高乡村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增强个人“内生动力”,实现反贫困的目标[3]。
优势视角是20 世纪80 年代起源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一个基础理论,认为人都有克服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应不仅将目光聚焦在服务对象,还关注人们自身优势和拥有的资源[4]。
乡村反贫困过程中,从问题角度出发,并没有太多关注贫困人群内在潜力,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认为贫困人群都有摆脱贫困的能力、发掘贫困人群的潜力,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优势,提高贫困群体自身发展能力,构建社会网络[5]。
由于乡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利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介入乡村反贫困问题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探索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反贫困的路径。
首先,在优势视角理论下,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而贫困的产生是由于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还没得到完全开发,所以要重视贫困群体自身能力的提高,激发贫困者的内在潜能,通过自身能力摆脱贫困[6]。社会工作者要发挥引导作用,面对贫困人员这种弱势群体时,需要积极与政府沟通,不断完善相应扶贫政策,保障贫困人群获得资金支持[7]。其次,贫困人群因为贫困,长期的经济压力使得心理和意识存在消极因素,通过社会工作者可为贫困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挖掘贫困群体自身优势,帮助贫困人口建立自信,利用专业工作方法提升贫困群体解决贫穷问题的能力,增加主观能动性,改变消极心理,激发内生脱贫动力。
社会工作视角下介入乡村反贫困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扩展社会资源。反贫困不能只依靠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公益基金、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推动乡村反贫困进程。
20 世纪末,中国开展了希望工程、“三社联动”等扶贫行动,通过社会工作者链接政府、村委会、村民等资源,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更多援助。同时,运用各种媒体途径,聚集相关社会资源,为贫困群体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志愿协会或爱心人士,宣传乡村反贫困政策,吸引人们参与到反贫困活动中,提高摆脱贫困的信心。
贵州省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省份,通过分析贵州省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因地适宜发展适合本土的特色产业,培训贫困人员的产业技能,激发自身潜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社会工作在资源链接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发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扶贫计划,通过链接非政府资源,提高贫困地区旅游知名度,拓展贫困人群资金获取渠道、提升人们脱贫信心,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多方联动,实现合作共赢。
高等院所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在推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反贫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城乡差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多不愿意去乡村。《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中,100 多所高校将对10 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帮助活动,鼓励高校和乡村贫困地区共同建设社会工作培训与实习场所,通过“助人自助”理念,分析贫困地区现状,了解贫困人群出去,用专业的方法评估贫困人群所处的环境,为乡村贫困人群链接各种可利用资源,提升乡村贫困人群自身潜力,主动脱贫。
目前,我国贫困问题不只局限于经济因素,还存在很多非经济因素,虽然我国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反贫困问题已取得一定成果,在乡村反贫困过程中,应用社会工作理念,采用科学工作方法,发挥社会工作在反贫困的专业优势,持续探索社会工作扶贫路径,帮助乡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