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高计划”背景下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策略

2021-12-02 03:15章君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智慧

章君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在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服务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改革环境,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中坚力量。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1],明确强调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办学标准,建设国家规划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同年4月,国家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2]的十项改革发展任务,其中“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基本任务之一,对“双高计划”建设的意义重大。

一、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的时代要求

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满意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抉择。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3]的通知,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由此,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冲锋号已吹响。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4]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深化“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等等,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随着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日新月异、异军突起,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5],明确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部署了数字资源服务普及、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网络扶智工程攻坚、教育治理能力优化、百区千校万课引领、数字校园规范建设、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八个方面的实施行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迈入了“2.0时代”,是顺应智能化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探索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选择,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建设路径

信息化水平不高是当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痛点之一。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高职院校发展起步较晚,在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内涵、内容、设计和实施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存在差异,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缺乏特色设计,使得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基础单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利用”的问题,师生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成熟,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对标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具体要求,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切实提升信息化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双高计划”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经历了由传统校园向数字化校园再到智慧校园建设的转变。2018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勾勒了智慧校园的美好蓝图,强调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6]。在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的引领下,智慧校园“生态系统”建设已成为“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口”。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涉及软硬件设施、教学系统开发、校园人文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具有统一、智慧、安全、开放、共享等多元特性,应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仿真等新技术为重要支撑,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校园人文关怀和教育公共利益,强化信息交互、科学决策、智能感知等功能,实现将人、社会、资源、技术设备进行系统化的有机整合,以有效突出应用和服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中明确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因而,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以管理为支柱,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一是优化升级校园网络核心设备,如校园5G网络、无线网络、IPV6等。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实现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为智慧校园提供网络保障和支撑。二是改善学校智慧化教育新生态。统筹构建智能教育大数据的治理体系[7],优化布局物联网、智能化终端,实现人机互动、跨界融合、共建共享,推进校园各类智慧场景的应用,实现智慧化融合,建立师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追踪式画像,创设泛在互联型智能教育生态环境,有效提升智慧校园的整体效能。

(二)推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效能提升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管理建设。在明确各部门数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对教育数据建立分析评估模型,深度挖掘和科学分析,建立常态化的数据更新和共享机制、数据协调机制、数据质量度量标准和监控体系,形成数据标准,加大决策支持力度,提升精准导航服务能力,实现教育信息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确保信息安全可靠。二是优化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核心系统,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创建“互联网+党建”信息平台、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等,基于大数据智能处理中心,构建基于校情舆情、学生心理安全等大数据应用,形成全景业务大数据平台,动态智能采集、动态监测预警各类信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和个性化供给,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推进智慧管理。三是推进学校各部门之间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支持流程协同运作。通过构建基于流程引擎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智能感知环境和配套服务,搭建师生本位的智能教育资源及决策服务平台,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升效率和效能。

(三)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

当前,在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根据《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达34.8%[8],可见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为国家重大战略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培养服务业新动能、培育新兴数据市场、激活公共数据价值、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新技术的应用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进而新职业也随之不断产生和发展。2019年4月和2020年2月,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先后发布了两批新职业。其中第一批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分别为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第二批新职业主要集中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领域的16个新职业,分别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9]。数字经济催生的新职业,亟须大量与之匹配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新职业呼唤新专业。高职院校是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发展新兴专业是其重要使命和担当。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文件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为应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专业的需求,双高院校在发展新兴专业方面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政行企等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技术技能类新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引导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二是推动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机遇,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双高院校建设[10],对学校现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将现有的专业深度嵌入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智能/智慧+”元素,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升级传统专业,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对接新职业,申报新专业。坚持以“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为重点方向,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智慧零售、智慧物流、智慧会计、智慧金融等一系列新兴专业;积极开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并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新兴专业及方向,引领智慧职业教育新样板、新标杆。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需要,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本着对接产业、对应职业、与时俱进、产教协同等原则和要求,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高职专科专业744个。“双高计划”院校及相关高水平专业群,应结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建设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升级,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四)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新技术的教学应用,更加强调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和创新。国家“双高计划”文件明确强调“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因而,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既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化,又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就当下而言,尤其面临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的机遇和挑战。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共建共享平台的构建成为研究的路径。一是积极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依托网络学堂、网络公开课、网络公益讲座、慕课、微课等各类数字资源,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成立智能资源制作中心,开发优质智能教育资源,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3D为一体,如教学资源包(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特色专业资源库,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微课、慕课、PPT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升级再造,积极开展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富媒体特征、立体交互的云教材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开发出版云教材,建立云课程联盟。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举办新技术领域专题讲座、推进校企互融名师课堂、搭建校企共享资源平台等,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供给质量。二是积极推进优秀师资共建共享。借鉴国际经验,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教师资格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智慧教育类素质课程、基础课程和强化课程,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能专项培训,积极搭建教师信息化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区域性教师研修共同体,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实现交流共享。三是积极推进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在系统梳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和已有平台现状的基础上,联合政校行企多方协同共建区域高职教育云,同国家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实现教育数据的整合和共享。

(五)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推进混合式教学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行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国家“双高计划”文件也要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因此,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是推行智慧教育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推进混合式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一是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举办网络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制作、在线开放课程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系统培训,让教师身怀绝技;开设信息技术方面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学习能力。二是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建设AI教室和各类虚拟仿真实训室,打造智慧化教学环境,转变师生观念,改革传统课堂,优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性变革,体现教学任务项目化、工作任务课程化,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重构教育理念,重构智慧化教学模式和手段,重构个性化、泛在学习方式,广泛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建设校企现场教学远程直播互动的“空中课堂”,推进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教育变革,充分利用课程实施质量智能监测系统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采集,形成数据雷达图并进行智能分析,为课程画像、为教师画像、为学生画像,动态跟踪并实时掌握教学概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自动检测和预警,自动诊断教学效果,自动形成以目标达成度为基准的课程实施质量报告,实现教-学-考-评-管“五位一体”,为“智慧”教学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为管理决策提供辅助依据,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换道超车”。三是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宽网络教学平台,优化网络学习环境,积极开展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革,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专题教研、在线研修,以及开展线上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三、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保障机制

“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信息化水平,需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保障。

(一)组织领导

“双高计划”院校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保障和协同体系,成立“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建设项目办公室,以项目化管理统筹推进双高信息化项目建设[11],全面负责提升信息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及内容的整体设计,研究制定相关保障制度,确保建设进度、成效和预期目标,合理安排和配置人员,强化责任落实,实行第一责任人负责制;成立校内外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督审计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全力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经费投入

提升信息化水平需要充裕的经费投入进行保障和支持。在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并不十分宽裕的现实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双高计划”院校的经费投入力度,明确用于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比例并专列预算,做到专款专用。高职院校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在产业发展、人才供给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争取校地互动合作支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学校配套、行业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多渠道扩大资源供给力度。此外,学校还应强化技术服务与培训服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加大资金自筹力度,多措并举、多元共促,为提升信息化水平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加快“双高计划”院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对接,形成“阳光财务”信息化管理机制,全力支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三)绩效考核

“双高计划”院校通过制定“提升信息化水平”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根据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并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化项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注重绩效考评,严格落实责任。通过专家评审和第三方机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提升信息化水平项目的关键性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及建设内涵进行综合评估,常态化进行诊断与改进,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开公示。制定“提升信息化水平”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账户保证专款专用,统筹安排、使用、监督专项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四)激励机制

鼓励青年教师广泛参与“双高计划”信息化项目建设,对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在项目申报、评优评先、职称职级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开发绿色通道,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智慧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