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钰,刘津池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定义了“新时代”,提出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基于对更加优质生活的憧憬,人们也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努力和革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迫在眉睫。国家对教师群体寄予厚望,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教师从教要求,吸引更多杰出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因此,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优化教师队伍是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
教师社会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教师的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教师客观的社会地位即站在他人的视角,以社会经济地位、职业声望、政治权利等作为衡量标准,将教师群体与社会阶层中其他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主观的社会地位即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群体的定位。
就目前来看,教师队伍的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相对于女性而言,当前社会普遍赋予男性更多的家庭责任,因而男性在家庭当中的经济责任也就更大一些。由于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微薄,大多数男性不会选择教师职业,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报志愿时会避免报考师范院校,认为教师是没有经济前途的职业。因此,教师行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其中中小学教师比例失衡尤为严重,甚至有些学校男女教师比例为1:10,越来越多的学校招聘不到优秀的男教师,导致在他人眼中,教师并不是一个家庭中主要经济来源承担者的首选职业。除了经济待遇方面,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以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在教师的权益保障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也远远没有达到教师个人预期效果。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包括课时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安排和各种考核评价等。在社会生活中,教师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社会认同,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掌握了知识文化,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觉得教师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社会并没有把教师职业放到符合其价值的位置上。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学习不必太过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在网络上就可以学到甚至比教师讲授更加准确、更加权威的知识,教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更有极端主义者秉持单一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定是教师的教育存在问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且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教育。一部分人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神圣性,只依靠教师个人的使命感并不能带动整个社会都能拥有这种意识,教师职业无法受到相应的认同,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自然不高。而以上这些问题在乡村教师身上更为突出。
90年代之前,乡村教师曾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职业较为稳定,俗称“铁饭碗”,除此之外,和其他自由职业者以及务农人员相比,乡村教师还有着可观的经济收入。在周边大众接受教育情况普遍偏低的境况下,乡村教师成为了受大家敬重爱戴的文化人,“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更是加深了人们对教师的崇拜和期盼。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和从前产生了变化。不知从何时起,一些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靠做生意发家致富,“读书无用论”在乡村兴起,有些家长和学生对学习不屑一顾,对待学校和教师更是如此,关于乡村教师职业的价值众说纷纭,各种不尊重教师的言论比比皆是。甚至某些学生对待教师不尊敬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行动上。在乡村学校,有些学生对教师视而不见,在课堂上肆意妄为,打断教师讲课、顶撞教师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导致教学进度滞后。此外,较低的工资收入致使部分教师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一些乡村教师甚至离职到城里打工谋生。由于乡村自身环境条件和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以及偏远山区师资力量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可是教师缺乏社会认可和物质条件的支撑,享受不到相应的权利和待遇,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些都是导致教师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原因[2]。教师社会地位不高会引发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地区教育师资紧缺、教师职业的弱化、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影响教学效果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找到导致问题的深层致因和解决策略至关重要。
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也符合现代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关于研究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理论,他主张从财富、声望和权力的多元角度进行研究。这3个方面映射出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占有社会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当前我国教师在社会当中占有财富、声望和权力资源的状况并不理想,相应地,教师在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也比较窘迫。
首先,教师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教师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各种补贴以及奖金福利等。表面上,教师的经济收入种类齐全,实际上,整合之后的收入不尽人意。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都反应当前教师的经济收入比较低,和同龄人相对比,教师的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收入,扣除各种保险和基金,剩余的工资仅仅能维持普通的生活开销。另外,有些教师的工作量和工资收入严重不相符,每天上课教学,下课批改作业,有时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双休日和放假时间要备课、写教案和各种材料,导致教师大部分的时间都被工作填充了。近年来,民办学校兴起,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有着更加丰厚的工资收入,甚至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教师放弃带有编制的工作,转到民办学校任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收入。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评价一份职业的标准从原来的价值性贡献转变成了经济收入的高低。在部分人看来,教师的工资收入不如自己高,这直接影响了这一部分人对于教师职业的看法,他们认为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不及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随之消散,以至于有些教师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地位也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于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很好的认同,因为在这一部分教师看来既不能得到他人应有的尊重,也不能给自己带来较为充分的物质生活[3]。
其次,教师的职业声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任教年龄、性别、家庭出身、任教学科、职称职位等都是影响教师职业声望的重要因素。其中,前几项都是不能改变的客观事实,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职称职位。职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声望,因而教师对职称升级趋之若鹜;职位的高低决定教师在学校的声望,然而,晋升职位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多方面的助力。因此,职称升级事教师提升自身地位的有效捷径,但是,职称升级并非易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还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升级,需要大量时间的积淀,因而最终得到高级职称有一定的难度。其他教师既没有较理想的工资收入,也没有“高级教师”的声望,在社会普遍地位等级评价体系的影响下,教师的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很高。加之个别教师无视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生抹黑教师群体的事件。例如收受贿赂,有些班主任自认为手握安排学生座位的权力,忽视安排座位的原则,对一些学生实施“特殊照顾”;还有一些教师擅自办班补课,课上对教学内容有所保留,在课后班进行精讲,甚至有些教师威胁学生不参加课后班就不能享受一些特权等。甚至有教师辱骂学生、虐待儿童、体罚等,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部分教师在离开学校环境后,将教师以身作则的职业道德规范抛掷脑后,发生“教师高铁扒门”等事件。这些事件给教师群体的声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有些人将个别教师的失范行为扩大到整个教师群体,将教师队伍一概而论,损毁教师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导致本就不高的教师声望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学生在何时何地发生违道德的行为,人们可能会选择性忽视家庭教育的先导性,而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和教师,认为是学校的素质教育缺失,教师没有以身作则教育好学生。
最后,教师的权利和待遇较其他行业存在偏低现象。我国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教学权、科研学术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权、参与民主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其中,科研学术权和进修培训权是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学校场域中,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团委书记等行政职务在各项事务上是最有发言权的,是领导各种活动的保障,是影响任课教师权力地位的主要因素,他们直接影响着教师能否参加进修培训和各种教学比赛。通常情况下,学校领导在选定参加活动的教师人选时,虽然宣称的是全体教师都可以参加,但参选人数有限,最终确定的教师多数是资历高或者教龄较长的教师,资历尚浅且教龄较短的教师机会相对少一些,因此,普通任课教师在这种形势下很难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目标。另外,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也在不同程度地被学校剥夺。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安排,不能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而是要一切行动听从学校的指挥,有些学校甚至为了评比争优而占用课堂时间规范教师和学生在评比期间的言行举止。在参与民主管理方面,毋庸置疑,大部分普通任课教师都不会给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几乎没有基层教师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在以上诸多权力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合适的途径提出自己的意见。
第一,提高教师经济福利待遇,保障教师基本生活条件。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改善教师的补贴待遇是首要条件。首先,要把“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提到日程上来。对于这一点,教育部已明确表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在2020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其次,要保障教师的各项福利以及津贴发放到位。教师福利补贴包括工资补贴、住房补贴和餐补等,要保障教师住房福利发放到位,有条件的单位要适当发放节假日补贴,满足教师基本生活需求和放松身心的诉求。目前亟待解决的就是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要继续加大乡村教师的任教津贴额度,增强教师到乡村任教的吸引力,招揽优秀教师人才,保障乡村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各种津贴的发放力度,包括班主任津贴、医疗津贴、生育津贴和交通津贴等,要细化各项津贴指标,根据每个班的人数和工作量来决定不同班级班主任的津贴;根据教师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来确定教师医疗津贴数额;根据教师家庭住址到学校的距离来决定教师的交通津贴数额[4]。最后,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给教师发放奖励。一个学期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的教师可以获得教师全勤奖;参加活动最多的班级的教师可以获得最佳组织者奖;所在班级取得明显成绩进步的教师可以获得教学进步奖等。通过奖励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还能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基本生活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第二,切实保障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不应该过多干涉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开展,硬性规定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而应该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自主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对于教师培训、学术研究和参加比赛等事项,学校应当让教师公平竞争,或者轮流参与,同时也应该多给年轻教师一些机会,让他们也有展示自己的空间,从而培养年轻的教师成为骨干力量。此外,国家也需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的相关权力,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行政管理、学校内部事项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升教师政治地位[5]。除此之外,“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在社会职业群体中脱颖而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还需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师门槛是防止教师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关键,在教师入职前的考试中不仅需要考察教师的教育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更要严格地测试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倾向,以防止不合格者混入教师队伍,危害教师队伍形象,甚至危及学生安全;在教师入职后,学校仍然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测试,考核教师的各项能力和水平,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并有效地运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目前,相关教育部门当务之急是要提升乡村教师和偏远山区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一难题若得到解决将会使教师行业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不仅要合理规划乡村教师队伍规模,优化乡村教学资源配置,还要加大对现存乡村教师教学培训的力度,指派优秀的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并做好培训后的评估工作,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第三,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强调了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也”等,无论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和指引,因此,教师这一职业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并且,尊重教师、重视礼仪规约的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也起到正面作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总是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学校期盼着优秀的教学业绩,家长盼望着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班级里顽皮的学生总是制造麻烦,甚至教育教学会受到家庭矛盾的影响等,种种因素导致部分教师每天处于焦虑之中,过多的压力使得教师不仅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还可能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危害身体健康,阻碍正常的教学进程。因此,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密切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认真落实教师的体检工作,适时启动教师体育运动项目,提高教师身体素质,并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包袱,减缓工作压力。此外,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后,相关教育部门要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关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辅助解决,努力营造舒适而又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优质教育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