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力斌,袁志慧,王艳玲
(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明德路小学,吉林长春130024;3.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首先要厘清几个问题:第一,一个人在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他的瞬间机制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家庭德育在这样的机制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第三,假如可以占有一定的地位,那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何种影响。以下,我们针对上述问题逐层次展开讨论。
人类形形色色的选择活动中,道德选择是社会选择中一种特殊的选择活动。一个自然人在面临一个现实的境遇做出道德选择时,其机制是极其复杂的,至今为止可以说是难有规律可循。当然,难有规律可循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律可循,可能是我们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规律而已。
究其规律难寻的原因,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是理性与非理性、植物性、动物性、人性和神性的合而有之的融合体,人太复杂,要在人的道德选择这么一个具象的领域去探寻一般性、普遍性的东西,本身就存在巨大困难。成为阻碍的,主要是非理性、植物性、动物性的部分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一切普遍性规律的探寻努力都轻而易举地成为枉然和徒劳。
第二,每个人持有的主要的“信仰的价值观”不一样。有的人主要信仰一些宗教的体系与价值观,有的人主要信仰“他人就是地狱”,要时时刻刻提防来自他人的一切图谋不轨,有的人信仰“金钱可以为一切开路,有钱可让鬼推磨”……毫不夸张地说“有一千个人,可能就有一千种信仰”。即使在去往圣城麦加、西藏布达拉宫等宗教圣地朝圣的人们,头脑中有一个共同的“想象的共同体体系”在某些方面达成了最大程度的交集,但是在具象的生活中和具体的情境中行事之时也是充满了分歧与不同。因为毕竟人有着激情、非理性、动物性等部分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共同体的主要分歧同样如此。
第三,每个人在面临具体情境和境遇时,也会产生内在的价值冲突与博弈。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时期,面临不同的选择时,内在形成一致性的价值体系、一以贯之的价值体系也是困难的事情。来自自利的需求、来自本我的冲动、来自利益甚至巨额回报时候的引诱等,都会带来各种价值冲突与博弈。这种博弈使得道德选择时时刻刻充满变数。
第四,道德选择本身也从来都具备稳定的性质,从来都是价值博弈与冲突之后价值排序的结果。把最终选定的价值排在了最前面的那个选择,就是道德选择的结果。而排在第一位的道德选择,不一定保证都是道德的,很多时候是非道德的甚至是反道德的。
我们来看一个被讨论了无数次的具象情境:
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寒冷冬季的马路旁边,当路遇一位外貌看起来大概70岁左右的老妇人跌倒了坐在地上站不起来时,你会做出何种选择?
有的人可能会选择直接路过,因为他们头脑中可能会想:需要我帮忙吗?我帮忙会有麻烦吗?我上班赶时间,会不会迟到?岁数太大了,要是年轻一点我再帮忙吧!这么多人路过,总有人会帮忙的,我不帮忙不要紧……当然可能还会在头脑中瞬间掠过无数种闪念,最后迅速做出道德选择——我还是路过吧。这种价值排序的选择,把路过作为了第一价值排序,其他的想法都排在了它的后面。这种做法结果性质是非道德的(与道德的善恶好坏判断无关,不等同于“不道德”)。
可能有的人会选择报警。因为他秉持的主要价值观是“有困难找警察”。这些人会思考:警察会帮助大家,我可以置身事外,还可以帮助这位老人,达到帮助的目的还不会给自己带来困扰。背后起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是其在小的时候得到过警察积极的帮助,尤其后来这种机制在各种困难情境中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做法的结果性质是道德的。
可能有的人会选择拍照呼吁。因为他秉持的价值观是“公众舆论会有帮助”。当拍照发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之后,可能会有人或者有机构伸出援助之手,也可能没有。但总之自己为这个事件出了一份力,勉强算得上“助人”了,起码没有无视而过。这种道德选择的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可能是这个人没有其他任何的社会定位、存款积蓄、个人能量等,也许他的无力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困难无比,渡自己都渡不了,更不用说“渡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他做出道德选择时最需要考虑的变量。让其做到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他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让他做出更多、更高层次要求的时候,他或许没有能力做到。这种做法的结果性质是非道德的。
可能有的人会选择急匆匆地跑上前去,在没有任何自我防护的基础上选择将老人扶起来。也许因为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中,自己的爷爷曾经有过跌倒的经历,被好心人扶起来送往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怀着感恩之心,是起作用的主要机制。碰到了类似的情境,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用相同的方式回报当初曾经救助自己爷爷的人。这种做法的结果性质当然是义无反顾的、道德的。
可能也有人厌恶地吐两口唾沫之后骂两句而过。因为这个人人生经历中曾经因为扶起过一个老人而被碰瓷,碰瓷让他赔付了金钱,同时成为了朋友之间的笑柄。这种道德选择背后的主要机制是“警惕”。他的内心也会有价值的冲突与博弈,但警惕轻而易举地就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这种道德选择的结果性质是非道德的,不能简单地定性说他做出了一个不道德的行为选择。
人类的道德选择行为以及背后的主要作用机制还可以有更多的花样,奇奇怪怪,完全超乎大家的想象和认知。笔者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遭遇过这样的情境,当时笔者选择了报警,但是接电话的警察反复让我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不断警告我:报假警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最后我被反复的警戒搞烦了,挂断了电话,气愤而去,坐视不管。在这里体现了道德选择很多时候充满了“偶然”。偶然,让规律的寻找变得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情景的其他选择描述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和假设了。
家庭德育,是德育众多途径(如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德育影响之一种。隐性的包括国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国家的国民性、风俗、习惯、阶层、性别、年龄、职业、科技、未来、人的遗传特征等数不胜数。
在这些会对人的道德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中,家庭德育相对而言其地位和作用,放在整个历史发展洪流、社会发展局势、科技浪潮冲击、思想潮流冲击、人的自私性吞噬等面前,会显得很渺小。但是假如在将其放置于“理性、情感”人性的博弈之间,情感所发挥的澎湃作用也让理性的作用充满了无数不确定性。所以,家庭德育与人的发展中不必然地产生了紧密的因果关系。但是,笔者一直反对将“知情意信行”5个方面联合起来谈论,尤其反对针对一种思考的逻辑或者说期待,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有了“知、情、意、信”4个方面教育的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种期待“行”的结果。道德选择的结果,并不必然与前面的几个原因必然相关。有教育,不一定顺理成章地产生相应的结果。有家庭德育,也不一定会必然地产生相应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结果也不必然与家庭德育相关。除非具象的个人非常明确地指出,我的现在这个恶或者善的结果,皆因当初受到了非常好的家庭德育,否则,一切普适性的猜测都仅仅是猜测,你看到的结果未必是因为家庭德育出现的必然后果,虽然其可能会与这个后果有关联,但不是必然性的关联。
虽然家庭德育不必然与最终现实境遇中的道德选择之间有关联,但并不意味着家庭德育不会产生影响。家庭德育有可能对人产生偶尔性碎片式的影响。毕竟,孩子们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之外,大部分时间要在家庭的场域中度过。但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低估家庭德育的影响,但同样也不能高估其影响。家庭德育有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但也有可能产生微弱的影响,有可能产生正向影响,也可能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发挥负功能。总之这种影响力,都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性、碎片性、随机性、无法判断性。家庭德育与具体境遇中道德选择之间的关联性极其疏松。
关于家庭德育的高水平研究现在还非常少。CSSCI核心刊物还未见到有关家庭德育的文献或研究报道;硕博论文中也仅有几十篇硕士论文研究家庭德育,而具有新颖性的也几乎没有。根据现有研究状况,大概家庭中榜样示范、家庭德育环境、家风(基本涵盖了家庭德育观念的核心)是进行家庭德育的几个主要途径。与人的发展结果产生关联性的影响,也差不多从这几个家庭德育要素中产生。
榜样示范、家庭德育环境、家风这三大要素,是最有可能与日后儿童发展中遇到道德选择时产生关联的。这三者之间的重要程度不分主次。
榜样示范,它的核心是“行”。虽然知情意信等要素不一定是孩子们一定产生必然的“善”的道德选择结果,但是假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处处以身示范,尤其因为“孩子更可能是妈妈的翻版”,母亲的道德行为实践处处散发着“善”的魅力,孩子在未来发展的人生旅途中遇到同样问题时,会更大可能地产生习惯性选择,选择和父母尤其妈妈同样的行事风格。但是前面已经讨论过,家庭德育在后来孩子发展过程中道德选择时产生的影响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可能但不必然发生作用,关联疏松是必须要强调的。
家庭德育环境,是父母或者家人同时营造出来的一种看不见的气场。每个家庭的德育环境气场都是不同的,有的家庭环境民主,事事都要“商谈”,可能孩子就习惯于商谈,在日后的行事包括选择时,可能就更倾向于民主、宽容、接纳、互相理解、倾听、融合、积极、无主见、无自我、不自主等;有的家庭环境中男性作风硬朗、刚强、勇敢、无畏、积极、阳光、强悍,可能孩子就倾向于在日后的行事选择时表现出勇敢、积极、霸道,不善接纳、倾听、有同理心;有的家庭环境单身、离异、冷漠、暴力、冲突、流血、打骂等,可能孩子就倾向于日后的行事展现出道德选择接纳、隐忍、宽容、自主、自立、阴暗、胆小、抑郁、懒惰、消极、爱憎分明、柔和、温柔、软弱、刚强等。这种家庭德育的气场带来的可能有好有坏,好的家庭德育环境不一定带来的都是幸福的后果,差的家庭德育环境带来的也不一定全是阴暗、不幸。
家风家训是个值得研究的家庭德育要素。关于家风家训尤其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家风家训的研究几乎占据了家庭德育研究的半壁江山。家风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拥有的东西。家风可能是在一定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等中所孕育的大家族才拥有的,比如说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儒家思想中的家风思想、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家训等。如曾国藩家训蕴含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家庭德育的思想,也确定性地孕育了巨大繁荣的曾氏家族。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这是少有的以家训的方式确定对人产生影响的证据。但曾氏家族的繁荣也与诸多其他因素有关,家风家训的影响可能也是一小部分,不能推理说:因为有了曾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必然有了后来繁荣的曾氏家族的繁荣。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16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她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曾国藩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需“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他们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结实,不求华贵”。文房四宝是“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婚丧喜庆则“一切皆从俭约”,就连他亲母的丧事,也照一般人家开席用菜“不用海菜”。对于勤,曾国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他五事讲的都是劳作。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但家风家训,是小门小户的普通百姓所没有的。小门小户大概更多的是德育观念。比如笔者的母亲,每当家里碰到了困难的时候总愿意唠叨一句话:“到哪的山、砍哪的柴。”这更多的是一种德育观念。但她教育着笔者在自己独立生活之后,碰到了困难就想起这句话,鼓励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渡过难关。
可能还有一种家庭德育的因素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那就是休谟所强调的“习惯”,对于休谟的认识论而言,因果联系乃至人类对世界的把握都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也正如休谟自己所说:“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重复多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被我们看做习惯的结果。”在家庭中,一种“日升则起、起则劳作”的勤劳行为常年累月地被重复,儿童也就觉得可能这就是一种人生存的必然方式。儿童产生的生活方式联结就只有这种联结,有可能日后一生的生活方式仍然拷贝的是这种父母的生活方式因果联结。假如孩子在一种“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事情,我老爹老妈都能替我搞定”的习惯性联结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飞扬跋扈、缺乏同情心,成年之后更容易成为这种生活固定观念联结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