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臣
(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镇杨树中心小学,吉林德惠130322)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加强各阶段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又标志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回归,推动劳动教育迈进了新时代。如何使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得到正确理解、实施路径得到广泛开拓、实施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作为基础的小学教育承担着首要且重要的责任。认知决定高度,思想决定行为。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主要奠基者和实施者的小学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质量的高低。基于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应高度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小学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知。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劳动教育在各地区、各学校、各学段的受重视程度没有提高,反而逐渐“被边缘化”“被弱化”。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设立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1]。劳动教育往往被异化为日常教学中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单纯的体力性教育[2]。教师的认知中只有“劳动”,而缺少“教育”,只关注“劳动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劳动素养”的培养。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思想、新论断。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唤起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新认知成为当务之急,弄清劳动教育“新”在哪里成为教师认知的第一课和必修课。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重视劳动教育,掌握正确的劳动教育方法[3]。
面向教师开展的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具有覆盖面广、灵活便捷的优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对教师的全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建设优质的劳动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国培、省培、市培等研修平台,以通识培训的方式使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唤起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其重拾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是学校乃至区域的学科发展的探索者和践行者。由于劳动教育学科所处的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几乎很少认定、培养小学劳动教育学科骨干教师。要开展好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就必须重视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有很多坚持从事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专家。他们在劳动教育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具有时代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既能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意见提供理论参考,又能为基层中小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指引实施方向。为了提高本区域内学校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主动邀请相关专家下沉到区域内进行讲学引领。这种面对面的讲学,深入浅出的论述,非常易于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接受。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出一批愿意从事小学劳动教育的骨干教师。
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和专家面对面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开展校本劳动教育专题二次培训格外重要。学校可以组织相关领导或骨干教师结合参加劳动教育方面的培训,融合自学的反思和体会进行提前备课,然后面向本校全体教师进行讲座培训。要做到无论是一线教学领导、老师还是后勤、教辅人员都要参加,人人都要学习,人人都要更新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这种校本的二次培训和专家讲座相比,可能对文件的解读不够到位、对理念的论述不够透彻,但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因为更接近教师认知水平而更容易被教师接受。
文献是记载、累积、传播和继承某一领域知识经验的有效手段。学习文献是提升读者自身对某一专题的理解与把握的最快捷方式之一。特别是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以后,各大中文数据库收录有关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论述的文献开始小幅增长。这些文献中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所思,有的是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所得。鉴于多数小学教师缺乏查找和查看文献的途径,学校应制定推荐学习文献的目录,并把下载好的文献推送给教师进行自主选择学习。通过个人自修,教师可以实现取长补短,对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重新认知。
在唤起小学教师重新认知、审视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要使其对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有更深层的认知,还需要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和各司其职的驱动。恢复和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从上到下的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4],能有效地推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驱动教师对劳动教育产生深层的认知。
把《意见》中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得到有效开展,都离不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动推动。各级教育部门的文件、指导意见是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工作指南,也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劳动教育的政策性指令。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多部门协作联动,比如建立基础教育处(科)、德育处(办)、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教科办(所)、教育督导委员会等多方协作联动机制。其次要明确各自职责,比如可以由基础教育处(科)牵头并负责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管理与指导,德育处(办)负责劳动教育活动化的管理与指导,后勤服务中心负责劳动教育实施保障的管理与指导,教科办(所)负责劳动教育课题化的管理与指导,教育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督导等。多部门联动能有效地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基层学校开展,驱动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层认知。
在上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机制的推动下,基层学校应相应地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人员组成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全面指挥,由分管德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在德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谋划,主管教学、教研、德育、安全、卫生、后勤等工作的中层干部以及相关学科组长为组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校长作为推进落实小学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广泛在领导小组中和教师间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谋划劳动教育开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出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和策略。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要组织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实现人人明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与必须,人人知晓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和步骤,人人感受开展劳动教育态度的严肃与坚决。
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需要专业的教师来主导和指导。根据目前基层小学师资队伍现状,就劳动教育而言,专业首先源于专任。学校要从劳动教育发展的长远出发,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工作能力并有志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转为专职教师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有了专任教师,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就有了保障。但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使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如何在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打好爱劳动的底色,还需要教师的专业水平来支撑。从“专任”成长到“专业”需要一定的过程。学校要舍得投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内培外训、个人自修、远学近赛等途径促进其专业成长,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部分教师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排头兵、领头雁。在其带动和影响下,全校教师对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会有进一步更深刻的认识。
学校必须让全体教师明确落实《意见》人人有责、开展劳动教育没有旁观者。学校岗位分工不同,实施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落实《意见》。领导岗位的同志担负谋划、监督、评价教师劳动教育开展的职责,班主任教师担负着执行、监督、评价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与效果的职责,科任教师担负着协助开展和进行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职责,后勤负责同志担负着外联与保障的职责等。建立落实劳动教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工作到岗、责任到人、人人有岗、人人有责。教师要有这样的认识:除了专任劳动教育教师外,其他人都是兼职劳动教育教师。这样一来势必驱动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深层认知,使其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很多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都是缺失的。除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外,很多小学老师都不知道劳动技术教育已经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即便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被挤占,多数小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听劳动、看劳动、讲劳动。劳动教育课程应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因地制宜地综合实施[5]。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就要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性认知。正因为理性认知是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所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凸显其重要地位,促进教师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理性认知显得尤为迫切。
《意见》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6]。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规定劳动为必修课,而且要达到6学分。这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上升了,并且具有强制性,或许劳动课很快会被纳入到小学的必修课程体系中,从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理性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管理者,学校主要领导真正转变观念是关键。领导的态度决定着教师的认知。校长、副校长、主任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要有前瞻性;对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思想、实施劳动教育的新路径要有创新性。其次,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管理者,学校要从师资配备、课程配置、资源调配等优先满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设实施。学校要加大力度,通过日常巡课、听评课、阶段评估等方式,一是要监督指导专任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估教学质量;二是要严禁其他学科教师私自挤占,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过程监督和指导,确保劳动教育课时足、效果好。
校本课程体现学校意志,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彰显学校特色和教师智慧。校本课程建设的决策在学校,主体是教师。学校在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时,首先要成立校本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或主管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牵头,会同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进行框架设计,要尽可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可以采取分年级或分板块开发的方式,紧紧围绕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新举措,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开发建设。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着更深刻、更理性的认知和更深厚、更热烈的情感。当然,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瓶颈,比如劳动意识的启蒙、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乐趣的感知、劳动光荣的体验如何能在校本课程中体现以及各年级的劳动教育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们通过学习、思考和探讨,把《意见》里的纲要性的指导意见由对文字的感性认知具体细化为方法途径的理性认知。教师突破解决这些瓶颈的过程就是对劳动教育新思想、新论断的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劳动教育课程的项目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必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者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任教师。班主任和其他各学科教师均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大力拓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一是学科课程要与劳动教育课程相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点”,对学生进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教育。二是劳动教育课程要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促进劳动教育的新形式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落实。家庭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阵地[7]。班主任教师要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使家长清楚家庭劳动教育不只是做家务,内容与形式都要与时俱进。三是要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到社会服务之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区服务,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监督。在依托传统劳动实践方式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意见》所示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创新劳动教育内容。
为了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规律,教师的认知就需要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学校要清楚地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有着指导意义,要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理论认知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科研能增强教师在某一领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开展有关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科研课题研究可以提高他们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认知。
通过整理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2019年度批准立项研究的课题(不含其他专项课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内近年来省级教育科研规划层面的劳动教育研究非常少,而且“劳育”方面的研究明显少于其他“四育”。2019年度有关“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的少量增长和国家的重视有关。小学教师要想成功申报省级规划课题研究难度很大,以致于很多教师对其望而却步。对此,省、市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扩大小学教师申报课题研究立项的数量,特别是对劳动教育方面的课题给予立项倾斜,可以宽进严出。二要面向基础教育中小学校发布有关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专项课题,通过细化课题指南让教师的选题更广泛,通过简化理论论证让教师的申报更容易,通过活化研究成果让教师的研究更自主。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有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的机会。届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会遍地开花。
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多半集中在自己所教学科,在立项申报论证时并不知道自己要研究的内容早已有多人研究过,而且缺少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也是导致教师的研究课题难以成功立项的一个原因。虽然“新时代劳动教育”正是当下热门话题,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这和自己所教学科无关,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其实,教师可以从“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等思路出发,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挖掘出若干课题进行研究,而且具有一定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学校主抓教育科研的领导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主动为教师课题的选题、论证等进行指点和指导,并在教师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学校要以此为契机,从研究经费和研究时间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为提高教师对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水平提供保障。
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会产出理论研究成果,从事劳动教育实践也会产出理论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需要总结、提炼,形成具有可推广、可借鉴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但当前小学教师普遍重实践轻理论,对理论学习和总结能力不足。鉴于研究的学术成果多以理论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重视学术理论成果的总结与提炼。理论认知是建立在实践感悟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学校负责教育科研的领导给予他们指导,一是指导教师阅读、理解、内化相关文献资料,指导研究实践,二是指导教师善于从研究的案例、课例、叙事中反思实践研究,归纳出理论,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认知水平。
构建实质性、激励性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8]。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实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入脑入心、达到自我认知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需要把劳动教育的开展落实情况纳入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之中,以此来驱动强化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自我认知。
为了保证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学校就必须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实施评价体系并制定实施细则,内容包括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实施细则、班主任实施细则、科任教师实施细则,从理论学习、课程实施、学科渗透、活动开展、成果成效等方面对教师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此外,还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培植典型,树优选先,并把评价的结果纳入到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之中。二是建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学生学习实践评价细则,细则的建立要本着正向激励、面向全体、自评互评的原则,着眼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过程、劳动体验等,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劳动参与、家庭劳动、社会实践诸多方面,并将评价的结果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中。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的过程[9]。在学校对教师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教师要进行自我评价,如劳动教育的设计理念是否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劳动教育的内容是否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劳动教育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等。在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梳理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解,可以通过写劳动教育反思日志、案例课例、劳动教育实施总结、劳动教育方面论文等途径进行反思感悟,形成自己的新认知。学校可以针对上述途径开展评比、展示等活动来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认知。自我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认知能力,如果教师能主动进行自我认知,可以说他对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以及新思想、新论断、新路径已经入脑入心,已经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综上所述,切实提高教师对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是一个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确实是必要的,因为顶层设计再好,还是需要基层来落实;同时这个过程又是必须的,因为不改变教师的思想、不提高教师的认识、不转变教师的态度、不将其内化为教师的行为,劳动教育的论断无论怎么“新”,劳动教育的途径无论怎么“特”,最终还将是一阵风似的走过场,流于形式。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基层学校要以加大培训研修为载体、以落实岗位职责为推进、以加强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开展课题研究为途径、以进行激励评价为手段,切实提高教师对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