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主题学习新育人模式实践探究

2021-12-02 01:00:02李海兰许景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议题思政

李海兰,许景玉

(通化市朝鲜族中学校,吉林通化134000)

一、笃志铸魂润德育人模式提出背景

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之际,习主席再次强调: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站在新征程的学子们,对这段逝去的伟大历史知之甚少,学习生活中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斗志不强,不能吃苦耐劳,学习方法传统不科学,遇到挫折容易打退堂鼓甚至抑郁等不能适应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等问题。

二、笃志铸魂润德育人模式实践探究

(一)实践探究目的

为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了解抗美援朝时期家乡的红色基因,提升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传承家乡的红色基因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奋刻苦乐观学习,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改革新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21世纪学习者技能,探索发现式教育,思政教师协同地理、历史、综合、信息、语文、音乐等多学科融合,指导七、八、高一、高二学年学生,组织开展了为时一个多月的“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争做新时代新学子”主题学习活动实践探究。

(二)实践探究过程

1.实践探究依据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思政教师们抓住这一优秀红色革命文化情境,本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笃志铸魂润德育人。根据初中学段思政课适合体验性教学、高中学段适合常识性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规律,并依据初高中课标,精心筹划、设计、开展了本主题的议题式学习活动和发现式教育实践活动。

2.实践探究前期阶段

依托抗美援朝这一优秀红色革命文化情境,根据思政教学的思想性、时代性、选择性等特点设计出:

总议题:“如何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争做新时代新学子?”

子议题:议题1(高一):党中央为什么作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决定?

议题2(七、八年):你在抗美援朝英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优秀品质?

议题3(高一):抗美援朝战争对个人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议题4(高二):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议题5(高二):新时代呼唤怎样的新学子?

这些议题的设计做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统一。设计围绕上述议题,力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丰富学生的常识,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的诸多困惑和质疑,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以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生活。从学习方案的制定到学习议题的确定,从自由组合小组到具体实践,从提炼抗美援朝精神内涵及价值到挖掘新时代新学子的必备内涵,一路走来,师生们由兴奋—迷茫—学习—坚持—探究—深挖—提炼—结出硕果,在艰辛的学习探究历程中,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切实做到了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次一体化多学科融合学习,成为学生们成长的宝贵经验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教师笃志铸魂润德育人模式探究实践的有效载体。

3.实践探究中期阶段

为圆满完成上述议题,师生们共同研究设计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组织收看《为了和平》六集纪录片和电影《金刚川》等宣传片,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采集了与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整理出文稿并在学习小组成员间多次分享交流,增强学生的信息辨识意识、提高他们采集有效信息的技能及和谐交流沟通的能力。

第二阶段:为更形象、深刻、详实解读议题,深挖家乡的有关红色基因,组织查看了“通化发布”微信公众号中“通化市抗美援朝‘红色基因’专栏”,收集了大量的属于家乡英雄的事迹,还组织收看了“抗美援朝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报告电视专栏,详细了解了时代楷模徐振明英雄,又到通化市抗美援朝博物馆采集信息,亲眼瞻仰了很多珍贵的烈士遗物和图片。参与此次活动的师生都被深深感动,庄重肃穆的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环,并宣誓继承先辈们的遗志,做锐意进取的新学子。又采访了“红色基因的抢救式发掘人”孙艳华老人,搜集了很多关于抗美援朝时期家乡父老的担当奉献事迹,这对于增强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能是真的吗?”的疑惑、证实战争的惨烈、印证查找到的数据的可靠性,学生们又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王金诚老人,证实了70年前那场不对等的战役,再一次被英雄们的国家、人民至上、英勇无畏、乐观豁达、无私奉献等精神特质所感动。有学生好奇:“老师,我校建校75年了,会不会有老师或同学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呢?”大家都对这个话题非常兴奋,带着这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又查阅了大量的学校档案、采访了文国哲老校长,确认了当年真的曾经有4名老师和16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还涌现了一名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崔昌鹤,查找到这样一份宝贵的资料,学生们倍感震撼,责任担当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些活动的设计做到了思政课重视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也做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同一个活动、同一个博物馆、同一个采访对象、不同学段学生完成不同的议题;组织前和组织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通过个性化指导完成不同学习任务;整个活动,教师作为指导者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根据爱好特长自我组合、自主探究实践,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很好的处理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相统一;整个活动一改以往的灌输性教学,注重了启发性教育,发现式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中、质疑中和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并指导学生合作创作出创意文创产品,真正做到深度学习,高阶思维。

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们发挥专长,高年级学生做出了优质的美篇;还画出了水彩画《铭记昨天砥砺前行》、素描《向时代楷模徐振明致敬》;各学段同学都做出了相关议题的PPT、完善了议题文稿;由七、八、高一、高二年级混合的“红色传媒”组同学创编了《为了和平》诗歌,为了朗诵出更好的效果,还特邀请专业人士指导。

4.实践探究后期阶段

2020年12月初主题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向全校师生及来宾做了隆重且震撼人心的汇报展示,展示分为:

第一篇章:《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或许你并不明白这曲战歌的真正意义,请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温历史!

(1950.6.25)这一天,朝鲜战争爆发,世界记住了一个名词——“三八线”

(1950.10.8)这一天,一支特殊的军队诞生,世界记住了一个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10.19)这一天,志愿军入朝援战,世界记住了一个崛起的古国——新中国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的共和国政府不畏强权,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解密了那场70年前的血性战争、再现了历史。“红色小讲堂”的同学们不仅清晰讲述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原因;还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党中央作出出国作战英明决策的场景,增强了政治认同。

第二篇章:《一唱雄鸡天下白》

一曲战歌,唱响了中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主旋律,唱出了无所畏惧,彰显了公平正义,犯我中华者、侵我邻邦者、虽远必诛。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堪称中国的“立国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以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迎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如此的奇迹呢?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详细分析了胜利的多种原因,其中重点展示了战士们的英勇作战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尤其家乡的红色基因。学生们不仅绘声绘色讲出了郭守德等家乡抗美援朝英雄的可歌可泣故事,还震撼人心地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家乡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催人泪下的事迹。

如:有用身体挡住枪口的黄继光,有被烈火灼烧却不动分毫的邱少云,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应该被我们铭记,在通化也有这样的英雄——郭守德:在一次组织士兵进攻时,不幸被炮弹击中,炸药将他的腹部炸开,他在濒死的警卫员的帮助下仅用布袋扣上就重返战场。不仅仅是他,还有辉南英雄张洪林,民兵连长祝文等当时4587名通化青年应征入伍,1699名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都是通化的英雄,更是祖国的英雄,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身躯保卫国土,应被我们所铭记,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和平的今天。他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重新站起迎敌,他们的精神应该被我们所传承。不仅是战士们的英勇作战,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胜利的重要保障:

中国人民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全力做好运输保障,确保物资安全高效送达前线。

中国人民踊跃向银行存款,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的存单支票上加盖有‘捐献飞机大炮,打败美国强盗’的宣传口号印戳。”

一些艺术家和实业家倾其家财为国家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如荣毅仁捐献了12架飞机的资金,豫剧名家常香玉为志愿军购买一架米格-15战机等等。

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朝鲜战场的过程中也不乏通化人民的身影:

在民众支前捐献活动中,通化人民合计捐献旧币135.97亿元,可以购买9架飞机还余1亿元。

抗美援朝期间,通化火车站安排800名工人昼夜不停装卸,累计运往朝鲜15万辆火车,百万辆汽车、马车等援朝物资。通化兵站在火车站前露天架起70口大锅,200名民工为志愿军提供饮食保障。

抗美援朝期间,通化各医院救治志愿军伤病员占总数的65%。其中为抗美援朝组建的陆军第31医院(后改称206医院、96605部队医院)救治的伤病员有142264人,占志愿军伤病员总数的51.2%。有558名伤员因抢救无效牺牲,安葬在现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

1950年冬天,通化市传染病医院在只有12名医务人员、10多张床位的情况下,治愈了200多名患斑疹伤寒的朝鲜人民军官兵。

红色之城通化,是一片诞生英雄的土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化人民高举正义的旗帜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极大提升,对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担当意识进一步增强。

第三篇章:《岁月恒久远,精神永流传》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最可爱的人,历史虽然远去,但是英雄需要铭记,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一定会如闪耀的群星一样,照见未来。

高年级同学搜集的精准的数据及鲜活的图片、文字材料有力地证明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一代人、当时国内生产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及国际地位提升带来了哪些影响,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

在祖国的召唤下,钱学森、陈能宽等21位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相继回国,投入到“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他们中有16位科学家是博士,7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其他均毕业于今天的北大等一流大学。他们又一次吹响了艰苦奋斗、英勇奋战的号角,在茫茫戈壁滩上相继独立自主研发了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朝鲜战场胜利的号角犹在耳畔,世界又一次被一声声东方巨响所震撼。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创造能力,成为国家科技突飞猛进,走向伟大复兴的标志。这一事例触动了无数学子的神经,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发奋学习、科技强国报国志深埋心底。

第四篇章:《岁月恒久远,精神永流传》

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牺牲,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振奋人心的乐章。

当看到学生精心剪辑的70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短视频和2020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的伟大的抗疫优秀答卷,所有人连连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点头,为我党的英明领导,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叹服,为我们的国、我们的民的团结一心、战无不克、攻坚克难的凝聚力深深震撼。

分析了目前国内国际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后,又阐释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谈到的66次新和9次高质量发展,学生们纷纷激动地表示: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学子理当传承红色基因,志存高远。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原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正能量。舒展“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奇迹。

活动在“红色文工团”同学有所改编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慷慨激昂的红色战歌中落幕。一首70年前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英勇作战、誓死保家卫国的红歌,再次在师生的耳畔雄壮响起,激励着所有师生们向着新时代新的挑战勇敢迈进。

三、笃志铸魂润德育人模式实践探究收获与反思

参与主题学习活动的学生代表们兴趣盎然的谈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增强了政治认同感,培养了科学精神,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有了更多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明显提升;能更好地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大大增强了史料实证能力;比活动前更爱我的国和家乡了;对歌词的理解能力有了提高;会欣赏画面了、审美判断及创意意识得到了增强;表达和书写能力有了提高,自信心倍增、不那么怯场了;信息解读及有效采集信息能力强了等等。参与主题学习的指导教师们也谈了体会:师生的角色转变上——教师从讲授型向导学型转变,与学生成为了并肓作战的战友,拉近了师生关系;心理历程的变化上——通过学习深刻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沟通、合作攻难、促进了人际关系,不断地碰撞中融合、融合中提升,凝聚了力量,造就了积极向上的团队;核心素养的提升上——不仅提升了各学科素养还习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审视整个学习活动,诸多的收获中也不乏不足:家乡的红色基因挖掘的还远远不足;对红色歌曲的赏析活动做得还不够;发现式教育落实的还不够,好多学生的优点还没有挖掘;指导学生有效采集信息、整理文案的能力技巧有待提高;对新征程上面临的挑战及机遇收集阐释的远不够充分等等。

思政教师们谨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依托抗美援朝优秀红色革命文化这一载体,用议题式学习,发现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春天里,潜心营造好有品课堂,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智慧、走向生活的有情怀的幸福思政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议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0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2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机电信息(2015年8期)2015-02-27 15:55:30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军事历史(2004年5期)2004-08-21 06:29:20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
军事历史(2000年3期)2000-08-16 07: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