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科学视角探求休闲的意义

2021-12-02 01:0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状态大脑活动

白 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休闲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当劳动者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会在闲暇与工作中选择更多的闲暇时间。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实现更好的休闲,这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本文在认识休闲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利用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对休闲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此为创设有利条件、提升人民休闲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休闲的涵义分析

休闲一词的最初义,指的是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恢复地力。[1]对于古人来说,不劳作的时间即为休闲的时间。从古至今流传的典籍中留下了相当多富有灵性的文字,描绘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的闲暇时光中追求自由快乐的场景。现代汉语中对休闲一词的解释是过清闲的生活,这一层含义与词语的本义密切相关,表达的是人们在劳作之余主动选择休息的状态,揭示了劳作与休憩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休闲与那种整日无所事事的消极空闲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

休闲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中是一种受人们歌颂与向往的生活状态,与我国汉语语境下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休息的成分较少,提高教育程度和提升文化水平的成分较多。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能够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爱因斯坦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闲暇。这句话旨在说明能否充分利用好工作以外的非劳动时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和发展兴趣、爱好、才能等,对于个人成长和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人们之间出现发展差异的重要方面。

从以上关于休闲的阐述来看,正确理解休闲应注重把握以下一些方面:第一,休闲意味着能够自由地掌握时间。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来划定的话,休闲就是在工作以外,拥有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受教育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2]第二,休闲意味着能够自由地进行活动。休闲是一种不必在不得不做的压力下从事活动的状态,人们在休闲过程中可以随心从事让自由意识得以尽情和充分发挥的活动,可以是积极的学习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娱乐活动,也可以是纯粹的精神放松,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增长知识与学习技能的活动,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等都是可供选择的休闲方式。第三,休闲意味着能够自由地放松心灵。心理学家对休闲的认知判断标准就是心灵的自由状态,认为人只要是处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状态,就达到了休闲的要求。思想家认为休闲应该是超越了生存层面的优雅状态,只有真心热爱生活和赞美生活的人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休闲。第四,休闲意味着能够自由地感受生活。休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方式,是身心自由的生活过程及体验过程,其实质就是人们处于一种从内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个体能够在热爱的驱动下从事自我感觉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当然,要达到休闲的状态,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外条件的。休闲需要以空闲或者闲暇为基础,但是仅仅有闲暇时间而物质资料极为匮乏的条件下,有闲只能说是有空余时间。因此,人人都可拥有空闲,但是未必人人都能够实现真正的休闲。只有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在工作或者学习之余,以放松身心、发展自我、充实精神为境界的活动或者状态才能称之为休闲。

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认识休闲的意义

神经科学是系统研究人和动物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作为从20世纪才刚刚崛起的一门科学,神经科学在较短时间内就走到了科学圣殿的前台,与原有的心理学、生物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甚至经济学、物理学、工程学等结合,形成了大跨度、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神经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从不同层次上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通过科学技术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各区域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够为人的心理与行动的关系进行科学的解释,揭示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简单行为背后所存在的大脑的复杂运动过程。神经科学的出现为传统的解释人类相互行为的理论提供了生理学的科学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关于休闲价值的认定都基于实践观察或者经验积累。现在,神经科学研究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对处于休闲状态或从事休闲活动的人脑进行观测与分析,为正确认识休闲对人类自身乃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一)休闲活动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

人们从事不同的休闲活动,对大脑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中枢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大脑各部分的机能。对于出现脑损伤的状况来说,运动能够促进受损伤神经元再生及分化。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运动能够预防脑血管疾病,是有效防止智力衰退的主要手段。欣赏音乐也是人们经常进行的休闲活动。一些节奏较为舒缓的音乐能够使人们处于轻松舒畅的状态。通过对欣赏音乐时人脑进行扫描的结果来看,音乐能够强化人脑中潜在的神经结构,使得相应能力得到强化。音乐在脑潜力开发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实验表明,听完莫扎特的音乐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测验的大学生,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莫扎特效应”。音乐对促进青少年的数学计算能力、空间推理能力的开发,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也有显著的影响。另外,音乐更多地与人类的右脑活动有关,有意识地加强音乐训练,会相应地开发右脑的机能和促进右脑的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实验表明音乐对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的行动和反应力也有较好的恢复效果。

(二)休闲状态有助于发展智力与促进创新

休闲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是区别于紧张工作的极度放松的状态,能够在一定限度内释放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人保持较好的记忆水平。皮质醇是由肾上腺中的肾上皮质所产生的天然激素,少量的皮质醇能够促进学习和提高注意力,但是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对人类大脑中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产生长期有害的影响,进而影响人脑的记忆功能。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来看,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会触发皮质醇的释放。与没有慢性压力和有着正常水平的皮质醇的年龄相仿的人相比,有着慢性压力和持续高水平皮质醇的老人海马体的体积减少了14%。[3]这些个体表现出较明显的情节记忆损伤的状况。因此,即使是工作之余的日常休闲也能够帮助人们从紧张状态中暂时地解脱出来,缓解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压力和避免长久压力对人脑造成损伤。

在休闲时候,人可以自由选择从事一种活动,或者主动选择什么都不做,就是坐在椅子上发呆。早先的神经科学也认为,当人们处于一般意义的休息状态时,人的大脑也是处于休息状态。然而后来的脑成像技术试验表明,即便在人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大脑内仍然存在着频繁的持续的背景活动,各个脑区之间仍然在进行着不停的信息传递工作。这是因为,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头脑放空、出神、发呆的时候,人的思绪往往更容易在不同时空、不同事物中自由穿梭,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中漫游,更容易产生很多新的想法。这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脑进行内在整合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始。在这种被称为大脑的默认模式的状态中,信息传递所消耗的能量是个体进行活动或者对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应时所消耗能量的20倍。因此,即便是在休闲状态下,人的大脑也是在进行着极其重要的工作,适当的无聊更有助于激发创造力。

对于很多人来说,休闲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睡觉。由前面论述可以推知,即便是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也在进行着紧张的工作,而且神经科学证明了睡眠对学习后的记忆巩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发现,人脑在学习空间行为任务时被激发的位置细胞,更可能在学习后的睡眠中一同被激发,也就是说,人在睡眠状态之中,大脑会按照学习时同样的神经元的激活顺序重放。按照这一理论可知,学习活动与休闲特别是睡眠并不相矛盾和相排斥。相反,睡眠活动能够对人的学习成效有着决定性影响,因为睡眠活动中人的身体虽然进入休息的状态,但是人的大脑实际上仍然在重复之前的学习活动。

(三)休闲旅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都能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提供参考与借鉴,但是神经科学能够挖掘出人们真正产生幸福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休闲旅行为例。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机会进行休闲旅行的时候,往往选择去乡村或者海边观赏自然风光来放松心情。这一行为选择的合理性也可以用神经科学实验来加以证明。研究者向受试者展示不同场景的图片,来观察大脑的反映。当受试者看到自然场景的时候,大脑中与移情相关的脑区前扣带回和岛叶会变得更加活跃,而都市场景会在杏仁体中发出更强的响应,这一脑区是响应“危险”信号的第一站,也是慢性压力的主要来源。自然场景也更容易激发基底核,在看到快乐的表情或者回忆起愉快事情的时候,基底核也会变得活跃。通过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 MRI)完成的研究也表明,自然风景会激发脑部奖励系统,给人带来愉快的情绪。

三、创设有利条件提升休闲质量

(一)保障充足的休闲时间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不过现实中人们总体休闲状况还很难让人满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休闲时间得不到保障。中国人均睡眠时间已经从2013年的8.8个小时降至2018年的6.5个小时,出现休息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双降,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们越来越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并且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连最基本的睡眠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休闲就更成为一种奢侈品。《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数据显示,近一年里,中国人每天的平均休闲时间为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除去上学、上班和睡觉,每天休闲在1~3个小时的人最多,占了4成,紧随其后的是3~5小时,但是也有1/4的人表示,每天的休闲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不到。在最忙碌的城市里,人们的休闲时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大量的工薪阶层在睡眠时间不足和休闲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出现了大量工作过劳的状况,生理上常态性感觉精疲力尽,心理上对工作产生质疑、否定甚至厌恶、远离的想法。可以说,长期处于高强度的过劳状态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全方位”打击。鉴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保障人民的休闲生活权利,首先是国家在完善有关法律制度规定、多方面保护公民劳动权利的同时,想方设法保障劳动者获得科学合理的休闲生活,保证公众的日常法定假期时间不受侵占,带薪休假、生育福利等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其次,企业要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避免工作成为“苦劳”。将休闲时间作为对冲压力、舒缓身心的调节机制,会更大地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工作质量,提高经济效率,也会极大地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时间超过2小时以后,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再因为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合理的休闲方式应该是适当的忙碌和休闲相结合,让生活充满节奏感,幸福也来得更稳健。

(二)建立科学的休闲文化

休闲一般被理解为工作之外的休憩与消费活动。不过,即使在休闲时间能够保障的情况下,很多人的空闲还远远达不到休闲的标准,绝大多数是处于闲而不休也不暇的状态。比如,人们通常会选择在黄金周假期外出旅游,饱览名山大川以愉悦身心,但是现实往往是所有的景点都挤满了人,吃喝住用行都出现困难,非但不能达到休闲的目的,连最基本的休息都没有保证。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对于为什么休闲以及如何休闲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我国物质条件不断丰裕的今天,有必要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休闲文化,引导人们思考休闲的目的、探讨休闲的本质,使人们认识到休闲不光是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核心在于休闲的质量。休闲时间里人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进行探索和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将个人的休闲时间作为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既是为个人未来发展作必要的积累和准备,也是为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储备。

(三)选择科学的休闲方式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睡眠是一种很重要的休闲方式。几乎所有动物都需要依靠睡眠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运转,睡眠对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和大脑的生理基础生理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睡眠充足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保持大脑清醒、预防脑部疾病等作用。一旦缺乏睡眠,人会出现明显的精神涣散、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反应能力下降等状况。所以,如果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抓紧有限的时间补充睡眠不失为最明智的选择。除了睡眠以外,人们日常的休闲时间内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有上网、看电视和购物消费等。这些都是最为便利的休闲选择,不过从事这些休闲活动是否能够真正地实现休闲的目的也是值得商榷的。在消费者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网络平台或者商家对消费者的了解越来越透彻,他们会想法设法地利用一切机会在人们还不自知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消解了人本该自主把握的神游时间。互联网、商业等将人的注意力、流量作为争夺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将焦虑的情绪植入了人的大脑之中。[5]所以,有些人在网络漫游或者购物之后随之而来的不是获得了精神的放松,反而滋生了无聊、空虚的感受。因此,从真正休闲的意义上来说,利用空闲时间参加业余培训、健身锻炼和欣赏音乐歌舞等,人们获得的精神充实感和幸福感相对更高;培养兴趣爱好,尝试进行绘画、摄影等活动或者进行科学发明创造,能够获得极大的自我满足;旅行观光、体验冒险刺激的活动等,能够充分地实现体验战胜自我的精神享受;创造条件参加公益性活动,能够实现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体现个人存在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状态大脑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状态联想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