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恩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农村建档立卡户精准脱贫是国家精准扶贫基本战略实施的初心和使命,农村建档立卡户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政策、聚资源要帮扶的贫困群体。建档立卡生是农村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贫困户家庭正在接受教育的子女[1],这一群体是大中小学学生资助的重点对象。高校建档立卡生是农村建档立卡户寄托全部希望的子女,他们肩负着家庭脱贫、家庭致富和个人发展的重担;他们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点围绕、重点关照、重点服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贫部门、教育部门只有精准帮扶了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滋养了他们的德性精神,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温暖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才能确保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生活。
当前,高校在对建档立卡生的识别、帮扶、管理和关爱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中,主要从发展性资助理念视角出发,探索建档立卡生的精准资助体系建构[1]、精准资助路径优化[2]、精准资助模式构建[3]等问题。这些探索较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相关研究或对高校建档立卡生特征、资助问题、长效机制建构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较少有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视角出发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对建档立卡生个性化、精准化的帮扶实践。本文基于长期的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实践,从精准帮扶视角分析了建档立卡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需求,论述了对建档立卡生精准帮扶的内容,并讨论了建档立卡生的精准帮扶路径。
高校建档立卡生家庭是特殊的家庭,多是因病、因学、因残、因劳动不足致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的迫切需要和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明确建档立卡生的需要和问题,是高校实施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
1.经济保障的需要。经济保障是高校建档立卡生不可回避的现实需要。当前,建档立卡生需要通过家庭给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费用、勤工俭学报酬等途径来得到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支出。这其中,家庭给付是主体来源,是不确定的变数,这取决于建档立卡生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因此,获得稳定的、可支配的经济保障是建档立卡生最紧要的需要。
2.人际交往的需要。人际交往是高校建档立卡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沟通技巧、广泛的同学圈朋友圈、友好的交往氛围是多数建档立卡生期待的,少数建档立卡生会因性格喜好、经济条件不愿意拓展自身的人际交往,他们独来独往,不愿结交同学和朋友,遇事独自解决,这需要高校引起关注。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能激励建档立卡生养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3.实现就业的需要。实现就业对高校建档立卡生和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业意味着建档立卡生家庭收入有保障、个人衣食住行有保障、个人社会参与有保障、个人全面发展有保障。当前,多数建档立卡毕业生有就业的意愿和决心,但因个人专业知识不牢、实践能力薄弱、经济发展下行、招聘单位裁员等现实条件,未能实现就业,这对建档立卡毕业生和家庭都是不利的。因此,实现就业也就成了多数建档立卡毕业生的重要需要了。
4.自我效能感需要。自我效能感影响建档立卡生的感受、思想、行动和做事的毅力。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是建档立卡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反之则不然。一些高校建档立卡生因家庭背景、个人长相、学业表现、人际交往不如其他学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过度自卑,放大自身问题,否定自身优势,在意别人言论,消极面对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平平,甚至表现滞后。因此,增强自我效能感又是建档立卡生不可或缺的需要了。
1.学业发展问题。学习是建档立卡生在高校的第一要务,舍此,建档立卡生个人发展则无从谈起。当前,部分建档立卡生因自身学业目标不明、学业动力不足、学业态度不端、学业方法不对而学业表现平平,甚至陷入学业困境。此时,高校如果关注不及时、帮扶不到位,这些学生的学业发展将会愈演愈烈,将不利于建档立卡生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因此,学业发展问题应是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工作摆在首位的问题,这是体现资助效能的重要指标。
2.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是建档立卡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亲密依赖。高校建档立卡生家庭主要为多子女家庭、孤残家庭、低保家庭等。这些家庭的学生有如下问题:一是成长环境问题。这些建档立卡生家庭一般都是经济收入比较少、不稳定的家庭,他们在成长中的衣食住行等条件远不如其他家庭学生,他们长期处于艰难的环境中。二是家风家教问题。这些建档立卡生家庭父辈的经济条件和生理条件一般比较差,对子女的关心、关爱和教育都会比较少,有的甚至疏于管教。三是家庭支持问题。这些建档立卡生家庭能为子女提供的支持比较少,比如经济支持等。四是其他问题。如父母疾病照管、兄弟姐妹学业辅导等问题。
3.心理健康问题。建档立卡生,尤其是成长环境艰苦的建档立卡生,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事件中一般会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孤僻、沮丧、压抑、抑郁、冷漠、焦虑、失眠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温馨的引导,势必会使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建档立卡生走向极端,这对家庭和学校都将是极大的伤害。关注建档立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是高校学生资助重中之重的育人工作。
4.品德行为问题。当前,高校对建档立卡生的资助,重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相关助学金是否发放到位,轻受助者的品德养成和行为养成教育。笔者在日常的建档立卡生资助实践中发现,目前,建档立卡生中有的挥霍助学金,有的不思进取,有的不懂感恩,有的不知节俭,有的坐等资助,有的失信于人,有的学业懈怠,有的网络赌博,有的甚至网络借贷。这些“品德贫困”问题亟需高校予以关注和引导。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因户和因人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消除致贫的关键因素和脱贫的关键障碍。[4]本文借鉴精准扶贫中的精准帮扶视角探索对建档立卡生的精准资助,因此,本文所述精准帮扶是指高校根据各地方对农村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贫困户家庭精准识别的结果,依据扶贫部门、教育部门、高校的学生资助政策和资源,对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物质的和精神的帮扶过程,以此帮助建档立卡生个性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帮助他们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者和追求者。
根据上述对精准帮扶的理解,高校对建档立卡生的精准帮扶应包括物质帮助、德性教育、能力拓展和情感支持四个方面。其中,物质帮助是指建档立卡生根据学生资助政策从国家、社会和学校获得的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寒衣补助等实质性的帮助,这是高校学生资助最传统、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是物质层面的精准帮扶。德性教育本身就是资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5],是对建档立卡生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是根据建档立卡生在获得物质帮助后出现的品德表现、品德修为、品德锤炼不达标等情形而开展的浸润性的教育,如道德品质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奋斗教育、励志教育等。能力拓展是高校围绕建档立卡生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自我发展、求职就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而开展的一系列的综合性教育和服务,旨在帮助建档立卡生拓展个人发展潜能,为学生的个人实现准备条件,这是精准帮扶效能得以达到的核心层面。情感支持是建档立卡生重要的社会支持,涉及到个体表达的共情、关心和爱意,使人感到温暖与信任[6]。适当的情感支持,一方面可以帮助建档立卡生宣泄因家庭和学业而产生的情绪,进而接纳、理解自身的处境,增强自信,以理性平和的心态迎接学业和生活的挑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建档立卡生与人沟通、与人交往的信心和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在解决建档立卡生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全过程、全方位地加强对其德性教育、能力拓展和情感支持方面的精准帮扶,注重建档立卡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赋能和自我激励,确保建档立卡生学好专业、练就本领、实现就业、获得发展。
高校对建档立卡生实施精准帮扶,就要进入建档立卡生的系统,评估其需要,改变其认知,连接其资源,温暖其情感,围绕建档立卡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做好育人工作。
回应建档立卡生的需要,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首先要进入其社会生态系统,掌握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即熟悉建档立卡生与其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运行情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以建档立卡生为中心,与其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全面掌握其与家庭、室友、朋友、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一要了解建档立卡生的家庭结构、教养模式、情感支持、社会参与等情况,以此分析建档立卡生个体发展的家庭支持力度;二要掌握建档立卡生与室友的相处模式、室友间互帮互助情况、室友间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方式等,以此分析其对室友的认同情况和对宿舍的归属感;三要掌握建档立卡生的朋友圈情况,分析其在朋友圈中的情绪表达、价值追求、人际互动等情况;四要掌握建档立卡生与同学、与院系教师的互动情况,良好的同学关系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档立卡生形成对同学、对教师、对学校的积极情感,促进其在教学实践、文化活动方面的参与频率,与师生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梳理清楚建档立卡生的上述系统的基础上,分析这些系统能为建档立卡生的精准帮扶提供哪些支持和资源,进而合理链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建档立卡生精准帮扶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对建档立卡生需要的评估,是对其实施精准帮扶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要全面评估建档立卡生在以下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物质需要,即建档立卡生对实实在在的物的需要,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餐饮衣物、住宿交通等方面的需要;二是精神需要,即建档立卡生对自身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条件的需要,如品德教育、学业发展、技能提升、体育文化、审美趣味、独立自尊、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三是发展性需要,即建档立卡生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和担当的需要,如平等的社会参与,自由的人际交往,公平的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围绕建档立卡生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评估其具体的需要,是对其实施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通过分析建档立卡生的社会生态系统,发现其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迫切需要,找出问题症结和帮扶突破口,积极改变建档立卡生的认知状况,进而开展精准资助。一方面,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帮助建档立卡生改变对高校学生资助的认知。引导建档立卡生正确认识到高校学生资助是“他助”,具有政策性、对象性和不稳定性,要引导获得资助的建档立卡生走出“等、靠、要、争、抢”等思想误区[7];要引导建档立卡生以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为核心,积极“自助”;要引导建档立卡生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寻求”[8],提高对资助政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帮助建档立卡生改变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认知。引导建档立卡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克服困境,坚定对未来的信心,重视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升,自觉提升品德修为,努力成长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大学生;引导建档立卡生与家庭成员加强情感联系,互帮互助,同心同向致力于家庭脱贫,实现家庭发展;引导建档立卡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感恩进取,认真实践,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功的时代新人。
建档立卡生的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助学资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主动连接建档立卡生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对其实施精准帮扶。其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与建档立卡生户籍地扶贫部门和建档立卡户帮扶人员对接,掌握建档立卡生家庭的致贫原因、脱贫阻力、脱贫资源、家庭精神风貌等情况,同时向帮扶人员反馈建档立卡生在校表现情况,急建档立卡生和家庭之所急,合力解决建档立卡生资助问题,实现协同帮扶目标;其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连接高校学生资助部门,掌握学校资助政策及资源,以便及时资助建档立卡生,同时向学校资助部门反馈建档立卡生的思想状况、学习表现、生活作风等情况;其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对接高校周边企业和爱心人士等,为建档立卡生争取一定的社会助学资金和有偿的实习实践机会,延申学生资助的空间;其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对接学校就业用人单位,推荐建档立卡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其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对接学校心理咨询部门,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同学提供心理支持,特别要对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心理障碍等建档立卡生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其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指导建档立卡生组成互助小组,互助小组成长背景相似,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相似,社会支持相似,他们可以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积极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目标、有本领的新时代大学生。
情感支持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对建档立卡生表达关心关爱的一种精神性支持,适当的感情介入与情感支持,可以温暖建档立卡生的情感,激励其相信未来、相信生活、相信奋斗。温暖建档立卡生的情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首先要帮助建档立卡生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心声,宣泄情绪;其次要指导建档立卡生接纳自我、欣赏自我、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帮助他们在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再次要通过励志教育、素质拓展、主题演讲等活动,帮助建档立卡生提高与人沟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其人际关系获得感。还要关心建档立卡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其心理困惑,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情感,促进其形成健全人格,真诚爱护建档立卡生,促进其全面发展;最后要帮助建档立卡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处境与发展、优势与问题、挑战与机遇,引导他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情感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点燃生命中的情感力量,增强其资助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