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金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自我园成为镇江市第四批《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实验园以来,我们以“活教育”理念为引领,一直在探索户外环境的改进,在研究幼儿、追随幼儿的实践中让园内的自然环境“活”起来,使之成为可供幼儿欣赏、观察、探究、学习、游戏的多功能生态式场地,让幼儿在园内就能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健康、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环境是第二课堂,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学原则中就有“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条,强调为幼儿的发展创设适宜、优良的环境。为了让园内的景观适合幼儿欣赏,我们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直观、具体、鲜明的形象才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思维的连接,形成新的表象。因此,我们将园内的景观变成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让幼儿能够真学习、真游戏:饲养园的家禽会生蛋,幼儿可直接去取;种植园的庄稼会开花、结果,幼儿可亲自采摘;在“小农家”,幼儿可以烹煮采摘来的玉米、花生;硬质地面的消防通道可变为马路,方便幼儿开展真正的交通游戏;骑行区的小路可变成坡道,方便幼儿体验上下坡;竹林里有鸟儿歌唱、熊猫戏竹的情境;音乐广场的丛林里,从地面到空中都有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指出:“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正是《指南》中所说的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即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激活环境,以满足幼儿观察、探究、表演、创作、阅读、游戏、运动等多种形式的需要。我们根据园所户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园所分成五大区域共18个活动区,包括综合运动区、走跳区、平衡区、生活区、涂鸦区、音乐区、沙水区、骑行区等。每天,各班根据幼儿的选择进行不同的安排,以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幼儿想象力丰富,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喜好和情感直接移情于所见的环境中,并通过想象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我们在园内的各处景观中创设了卡通的昆虫、动物等形象,让每一处环境都呈现出动植物互相映衬、互相对话的场景,甚至连一些收纳盒,我们也将其变成小火车、小房子等形象,使其充满童趣,以增进环境、材料与幼儿之间的亲近感。此外,幼儿在欣赏、观察环境时,更喜欢用摸一摸、玩一玩、跳一跳等方式与之互动,因此,我们在创设各景观时,非常注重器材和材料的高度、质地、卫生、牢固度,使其更加方便幼儿反复玩弄和触摸。
陈鹤琴先生提出,在布置环境时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在对偌大的户外环境进行改造时,我们根据“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将户外环境改造的过程逐步变为让幼儿探究和学习的过程。
我们一边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一边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对环境进行改造,力争使园所的所有地方能成为幼儿学习和游戏的地方。我们根据园内植物的种类和地形特点,设计了“池、海、园、林”的自然环境。其中,池是指沙池、水池、泥池、石池;海是指由成片的花、叶、果组成的具有视觉冲击的美的场面,如菜花海、格桑花海、梅花海、红叶石楠海、石榴海、杜鹃花海等;园有菜园、果园、饲养园、探究园;林有梅花林、樱花林、水杉林、桂花林等。我们用丰富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探究、种植、采摘、饲养、想象、创作等活动,促使幼儿赏自然美景、探自然之秘、读自然活书,进而对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我们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将幼儿的想法变为现实,以吸引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例如,幼儿说“幼儿园要有好多的沙,有大大的沙池,还要能玩水,可以打水仗,还可以划小船”。于是,我们将下沉式广场做成一半是沙池、一半是水池的场地,并在水池里放了两艘小船;幼儿希望养鱼,我们就帮助幼儿养了鱼、虾、螃蟹,还种上了荷花、水草;在泥池里,我们根据幼儿的操作需求,逐步增加了泥画板和可塑的模具,还设置了防水透明展示屋,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我们还与幼儿共同设计、制作了小书架、书房娃娃,等等。
我们建构《活教育理念下的适宜性课程》,从活的主题内容、活的教育环境和活的学习游戏三个方面使教育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兴趣经验。此外,我们根据“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理念,根据季节、节日、节气等生成主题活动,使课程生活化并具有趣味性、时代感;在班本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投放能够满足幼儿需求的材料:春天,园内百花争奇斗艳,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能够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于是,写生板、涂鸦墙、紫藤架处处可见幼儿的作品;秋天,我们投放放大镜、透明盒子、蚂蚱标本以及有关昆虫的绘本等,引导幼儿在绿植迷宫中进行探索;冬天,我们收割园内的茅草投放在户外的“娃娃家”,堆成草垛吸引幼儿开展相关游戏……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环境、艺术环境与阅读环境是创设儿童环境的三个基本方面。我们注重各区材料的开放性和丰富性,重视材料收集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使我园的户外环境成为幼儿的活教材。
经过整理和改造,我园的户外活动场地由原来的3900多平方米变为现在的10757平方米,且18个户外活动区都是开放性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幼儿制定户外活动计划,根据幼儿的计划提供材料或其他支持,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能力进行不断地调整,为幼儿自主活动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自由嬉戏、操作、运动、创作、观察、发现、探究、交往、合作的机会,帮助幼儿在自主选内容、定计划、选伙伴、定规则、用材料、做记录的过程中,与环境产生更多、更深入的互动。
在18个户外活动区,我们因地制宜地创设了不同的锻炼器材,在保证器材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同时,使18个活动区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促进幼儿走、爬、跑、跳、平衡、悬吊、投掷等各项技能的发展,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例如,在树林中,我们创设梅花桩、石头路、平衡桥,以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在种植园中,我们设计了植物架,既满足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又形成了一道自然风景线,还能吸引幼儿与植物进行亲密接触。
此外,在这18个活动区中,我们将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幼儿进行各种学习。例如,我们在每个区都投放了书架、书屋,让书籍随处可见;我们在“石头池”这个活动区投放了美术和科学材料,便于幼儿创作石头画展,对石头进行称重、分类等操作。
原先,我园户外活动区内的材料都是由教师进行收集和准备。现在,这些材料由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准备。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在主动收集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经验和知识,对户外活动产生兴趣,在参加户外活动时能更加专注地利用各种感官对材料和环境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并且能与环境对话,在环境中自然成长。
通过对景观、布局和材料的调整,我园在“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户外环境进行了适宜性的改造并获得初步成效。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更好地利用自然环境,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