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红艳
创设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渗透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游戏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都到相应的发展。
小班幼儿在入园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生活化材料,能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经验,在游戏中回归生活、享受生活。在主题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教师提供了帐篷、小床、布娃娃、煤气灶、套碗、水龙头、电话等生活化的材料,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中班幼儿理解能力增强,游戏水平进一步提高,于是,教师创设了体验式区域环境。在主题活动“小问号”中,我们提供了“奇妙的静电实验”游戏盒,盒中有梳子、木棒、尺、水彩笔、纸、剪刀、记录表等操作材料。同时,我们在墙面上对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行了展示,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愿望。
大班幼儿好学、好问,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萌芽。教师在科学区里饲养了小蝌蚪,幼儿在给蝌蚪投喂食物的过程中了解到蝌蚪是杂食动物,吃肉末的蝌蚪长得最快。幼儿在饲养小蝌蚪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随着主题活动“不一样的我”的开展,幼儿开始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换牙时间、个人喜好、联系方式。通过“写画”的方式,幼儿了解了彼此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与不同,这正是大班后期幼儿所需要的前书写经验与自主表征的学习能力。
主题墙的创设过程就是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主题活动“小鸟,你好”中,幼儿们设计了手掌画《小鸟》《我为小鸟来做窝》《小鸟的秘密》等版块。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自主探究关于鸟类的知识,其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材料。例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中,美工区用纸黏土制作蔬菜时,源源得意地说:“我以前种过青菜,你们见过青菜的种子吗?知道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吗?”这一话题引起了幼儿们的讨论,接着,幼儿们在自然角中播种了青菜种子,准备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一探究竟。
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行为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投放贴合主题活动的材料。在主题活动“我长大了”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了黏土、不织布、纸片、皱纸、毛线、蛋糕盒、水晶贴纸、棉花等材料,做出了各种自己喜欢的蛋糕。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游戏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区域游戏中提供多元化材料,既可以增加材料的新鲜感,赋予材料更多的功能性,也能够加强活动的探究性。在大班主题活动“变废为宝”中,幼儿们用牛奶盒做围墙,用纸板做栅栏,用饼干盒做篮子,用画布做头纱,用纸黏土做各式各样的面包……游戏中多元化的低结构材料,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也发展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从课程游戏化视角出发,根据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等因素,师幼共同设计并提供能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环境。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和材料的教育功能,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