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吴 汉
华罗庚曾经说过:“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学习是知、情、意、行的过程,是每个学生的重要任务。学习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物质层面的学习,即具体形象的学习,另一种是思维层面的学习,即抽象思辨的学习。学习具体分为四个阶段:感知、实践、思悟、创新,这四个学习阶段分别代表着学习的四重境界:感、做、思、创。我以“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数学学习的每个境界的具体要求与操作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真实具体的客观世界,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方法与理论。学习从感知开始,观察是获取信息的窗口,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第一重境界。感知是对客观世界信息的感觉、知觉,是学生自己应用感官对事物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感和知是学生的基本本能,感是知的前提,感知是物与环境的存在关系的表达。感知中的物与环境不可分离,环境是感知的基本保障。
数学感知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环境,通过感官感知对象,获得相关信息,形成具体表象,建立初步印象。我们应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先给学生播放了视频“美丽的圆”,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多种圆形物体,如圆圆的月亮、月饼、圆桌、车轮、钟面等,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在感知平面图像后,我又让学生拿出硬币、胶带等圆形物品进行观察,与立体的圆形物品零距离接触。具体形象的情境给学生以丰富的视觉感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圆的形象。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实践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具有普遍而现实的意义。新课程倡导在做中学,主张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体验,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摘取知识的果实。
实践是一种做中学,是操作层面的学习,是学习的第二重境界。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习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突显实践的价值,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亲历实践过程,亲自探究体验。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在初步接触感知了圆后,我组织学生自主操作、尝试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生亲手触摸圆形物体,利用圆规画圆,用圆形纸片折出直径、半径,用直尺测量半径、直径长度,比较同圆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关系。实践操作不仅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活泼,而且助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是数学的核心,数学学习是做思结合的过程,既要有感性的实践,又要有理性的思考。实践和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两大要素,两者缺一不可,学习要进入更高的思悟阶段,深入思考领悟。
思悟是数学学习的第三重境界,是一种数学的思考,即从实践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通过边做边思,做后反思,对实践中发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对学习中的得失成败进行品悟,通过思考、领悟,提炼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圆的概念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圆的特征,提炼总结圆的相关概念。我还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反思学习经历。思悟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变为抽象,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学习要敏于观察、勤于实践,更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创新是有别于常规的思路见解,是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所有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成果,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源泉。创新是学习的第四重境界,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以创新为教学追求,指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我积极拓展学生学习深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领学生创新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创造中升华。在学生感知圆后,我组织学生画圆,让学生自主想办法画圆,有学生用硬币画圆,有学生用胶带画圆,有学生用茶杯画圆,有学生用圆规画圆。在拓展应用环节,我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用圆创作出美丽的图案,美化生活。创意设计活动,将学生带入创新学习的境界,提升了学习的高度与深度。
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循序渐进,引领学生经历“感、做、思、创”四重学习境界,在稳步前进中登上学习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