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式”走向“生态式”
——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探析

2021-12-01 21:31
好家长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架桥建构规则

文 郁 霞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独特方式。比起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更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更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求,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区域活动虽然有其自主性,但也要有其活动规则,只有适宜的规则才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需要。生态式区域活动区别于传统式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根据幼儿的需求,各个区域活动可随时合理地融合或分割,彼此之间是一种互补、互利、共生的关系。因此,生态式区域活动在空间的拓展、内容的深化与品质的提升上实现了超越,而这些都依赖于适时、灵活的区域规则的保障。

一、规则的提示:从显性走向隐性

(一)区域活动中的显性规则

显性规则是在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为了区域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运用明确精简的语言制定的一种行为规则,它是区域活动中幼儿必须理解和遵守的。如建构区因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容纳4人开展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就明确告诉幼儿,不能超员,只能限定4人进建构区。

(二)区域活动中的隐性规则

“生态式”区域活动更强调环境、材料所具有的隐性指导价值,强调环境、材料的暗示、引导和规范作用。如在建构区,教师在地面上剪贴了一些小脚印,将入区的人数以图片的形式告知幼儿;在“玩具超市”收银台的地板前贴上一条线,线的前后分别贴上几对竖排的小脚丫,此时小脚丫便成为提醒幼儿排队的“无言之师”;为限定进区人数,我们采用了进区插棒棒糖、投放适量的材料、控制椅子数量等方法;在美工区中,有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纸张,还有不同用途的工具,我们用图示引导幼儿在相应的盒子里寻找需要的美工用品。

(三)“生态式”规则助力幼儿活动

生态式区域活动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我们让环境来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规则,借助于环境中的材料及教师的作用,巧妙地给予幼儿多样化的提示,突破了传统的口头提示区域规则的局限性,使幼儿更加轻松、愉快、有序地开展区域活动。同时,形象、有趣的标记不仅隐性地展示了区域规则,也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

二、规则的制定:从传统走向自主

(一)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权威者、管理者,有制定各种规则的权利,而幼儿是被管理者,只能遵从这些规则,而不管这些规则是否合理。活动规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部分教师意识到规则教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常采用被动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制定规则→传达规则→幼儿倾听规则→服从规则”。这样的规则教育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反复督促幼儿执行规则,而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规则的内容和行为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理解,规则难以被幼儿内化,常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生态式”区域活动强调打破单纯由教师制定规则的传统,倡导幼儿做自己的主人,自己萌发建立规则的需要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二)规则的内容源自活动

在“创意工作室”和“玩具分享”区域中,幼儿玩得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当我请幼儿们思考这个问题时,得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他们把我们制作的玩具玩坏了。”“我自己不小心踩坏了。”“没粘牢,玩一会儿就散了。”我说:“那怎样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一段时间后,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们:“玩的时候要小心些,就不会弄坏别人的作品了。”“制作的时候要牢固些,就不会坏了。”“收玩具时,要注意从活动区边缘走,这样就不会踩坏玩具了。”在大家的建议下,幼儿们掌握了保护玩具和作品的方法,同时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三)自主制定的规则效果佳

规则的制定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幼儿中来并回到幼儿中去。当幼儿发现规则很重要时,便会将规则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采用这种方式制定的活动规则,不仅会让幼儿深刻地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规则的内容:从单一走向丰实

(一)规则的内容在活动中逐步走向丰实

在活动进行中对规则加以完善,使规则的内容从单一走向丰实。以美术区域为例,开始制定的常规只限制了每个区域的活动人数,结果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争抢玩具以及纸屑满地、彩笔乱扔却无人整理的现象。这时,教师就需要制定补充、取放材料的规则及卫生常规要求,如取放材料要有序,不拥挤,看清材料的标记,以便活动结束时归放整理。又如,活动结束时间到了,当集合信号发出后,洋洋还在小心翼翼地用罐子搭 “高架桥”。马上要进行讲评环节了,其他幼儿还在等待,接下来还有其他教学活动……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呢?

我在评价环节请幼儿出谋划策,通过讨论,综合大家意见,增添了以下几条规则:每次活动前5分钟,教师可以将设计好的活动时间倒计牌挂在建构区门口,以此提醒幼儿;如果幼儿在提醒的时间内还没有完成作品,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名片”放在作品上,等下次活动时继续完成。随后一天的活动中,洋洋刚将桥身搭完,就听见活动结束的音乐声,他连忙将自己的“名片”放在高架桥边,稍稍整理便走出了建构区。负责检查同伴玩具整理情况的果果看到洋洋的“名片”,便知道这是洋洋未搭完的“高架桥”。于是,她绕过“高架桥”,小心翼翼地收拾散落在地上的其他积木。第二天,洋洋来到建构区,继续进行“高架桥”的搭建。

(二)规则内容需要不断完善

“名片”“活动时间倒计牌”等材料既可以帮助幼儿预约活动,对还未完成的内容作提示,又可以对区域活动的规则提出新的要求。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他们在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不同的情况,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规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完善。

四、规则的执行:从他律走向自律

(一)让规则服务于活动

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一味地以教师制定的规则来约束幼儿,容易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则更多地强调规则来自幼儿的内部需求,使规则由外部的“他律”转化为“自律”。如教室里新开辟了“小厨房”区域,幼儿们可以自己动手用各种水果做沙拉吃。由于是新工作,又与美食有关,幼儿们都想拿盘子和水果做水果沙拉,结果你挤我推,谁也做不好。于是,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不能抢。”“如果抢来抢去的,什么都做不成。”“要么一个人来洗水果,一个人来切,一个人来涂沙拉酱。”“再来一个人洗盘子吧。”“再多出来的人只能做其他工作了,一个人只能做一次,做完了就去找其他工作,要不别人就不能做了。”就这样,规则就自然产生了。

(二)让规则内化为自觉行为

由于区域活动规则是幼儿共同参与修改、制定、试行的,又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反复修改。因此,幼儿对规则有着切身感受,在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并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如现在幼儿持卡进入活动区后,能自主有序地进行学习,再也没有出现过争执。幼儿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在区域里可以自由地探索,再也没有因作品未完成而感到失望,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需要适时地改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式”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具体布置、幼儿活动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区域活动的目标来不断修改和完善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生态式”区域活动的规则是在动态中发展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状况出现,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的规则是延续的、发展的、不断完善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延伸、探索,使区域活动规则更加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让规则不再限制幼儿的主动性,也不会为了加强幼儿的主动性而忽略必要的规则。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引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高架桥建构规则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某高架桥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及质量控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福州高架桥上的“红色飘带”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拆除高速路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