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心小学 顾建强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一起敲诈案:由于在男足比赛被提前淘汰出局,学校决定解散男甲足球队,主要以男乙足球队为主,但宋同学每天放学后还是习惯性到训练场地溜达,并提出做教练的小助手,得到了教练和小队员们的认可,大家都觉得宋同学非常乐于助人,小队员也把他当大哥哥看待。宋同学就是利用大家对他的信任,在训练之余不断向小队员索要钱财,有时是借,有时是要,有时甚至通过恐吓威胁等武力手段,让一些小队员不敢参加训练。
案例反思:如果宋同学当初继续留在足球队训练,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如果让宋同学参加其他体育组的活动,他还会是原本阳光灿烂的可爱大男孩吗?可就是一个欠缺思考的决定让他失去了笑容,转而成为一个可怕的欺凌者。
一个名额引发的报复:周同学本是篮球预备队队员,但是脾气暴躁,习惯较差,经常不听管教,虽然篮球技艺挺好,但是没能入选成为正式队员。为此周同学把怨气出在球技不如自己的队员身上,多次辱骂对方,并要求在放学后进行决斗,遭拒绝后在校园内脚踢其他队员,造成不良后果。
案例反思:周同学喜欢篮球,只是在参与过程中经常与人发生争吵甚至动手,那么如何通过篮球控制情绪、行为等,是体育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让周同学认识到篮球不是个人运动,是集体项目,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赢;让周同学熟悉篮球规则,成为一名真正懂篮球的爱好者;不但让周同学参加篮球队,还要担当篮球队长的职责,相信通过篮球的魅力定能让周同学有所进步。
1.隐蔽性。欺凌者都会选择较偏僻的地方对受害者实施欺凌行为,这也是很多事件不被发现的原因。
2.暴力性。采用殴打辱骂等形式进行欺凌,希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这种特征最具危险性,产生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3.预谋性。欺凌行为大多是模仿来的,不是偶然发生的,所以在实施之前都是经过一番学习,精心策划踩点,然后再寻找猎物进行欺凌。
4.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发生在校园或是孩子身上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5.以多欺少。在一些欺凌报道和视频中不难发现,很多事件都是几个人辱骂殴打一个人,而且轮流进行,使受害者备受折磨。
1.加强学校管理。全员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发现任何苗头都要一除到底。比如,在各种死角处安装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健全有关校园欺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2.开设欺凌预防教育课。不管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不太清楚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要让学生理解事情的严重性和学会自我保护等,所以开设防欺凌教育课是非常重要的。
3.展开家校联合管理。家校通,“通”的不应该都围绕学习和成绩,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都可以互相交流,尤其是发现孩子情绪不正常或经常要钱时要及时沟通,询问孩子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正做到合作共通。
4.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前面三点只是从表面进行预防,难以防微杜渐,只有深入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需要渴求出发,通过实际行动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内部祛除和杜绝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校园体育课程、校园课外活动、校园体艺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欣赏、校园体育宣传等。
1.日常课堂教学管理:包括体育课教学和大课间活动等。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教育阵地,也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各类情况的最好时机,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谁喜欢在活动中充当老大的角色,谁经常欺负弱小,谁不合群,谁比较喜欢争吵甚至打架等,从学生的各种表现中不难发现,个别学生确实存在欺凌的苗头。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欺凌事件就会被扼杀在萌芽中。体育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基本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团结、文明、谦让、向上、勇敢等优秀品质的阵地,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校园体育兴趣小组:专门为有各类兴趣的学生开设多样化的学习小组。如国学武术组、啦啦健美操队、雏鹰篮球队、龙神足球队、花样排球队等。这些队伍的建设,除了为学校各类比赛做好准备外,更多的是要把校园文化丰富起来,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1.校园体育文化周:开展的体育相关的黑板报、手抄报、绘画、书法、演讲故事会、主题班队活动等。我就经常开展以体育为主题的班队课,组织孩子排练武术操、运动会小品、体育歌曲、朗诵、相声等,通过这样的班队课学生更加重视体育,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2.校园明星榜: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乐于帮助他人的,在各项比赛活动中获得名次的,在校园体育文化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级,以及创造各项校园体育纪录的个人和团体。
3.校园体育班级之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班级,无事故无不良记录的班级或团体。这个荣誉主要是鼓励班集体,但是要求整个班级做到表现优秀,也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每个成员都有集体荣誉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校园体育宣传日:每周或者每月设定一个体育宣传日,专门宣传与体育有关的赛事和发生的故事,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让每个学生都能定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带给大家的力量。
5.校园体育竞赛周:每学期或者每学年设定一个重大的体育活动周,这一周主要以体育比赛为主,田径、球类、趣味、家校联合等各项赛事齐全。竞赛周要求全员参与,以集体项目为主,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提高体育项目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家长也会特别重视这一周的比赛,从而带动全家参与进来,给孩子一定的榜样作用。
6.校园体育文明榜:专门表扬那些在体育活动和各项活动中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个人或者班级团体。体育活动中不文明现象很容易引起矛盾激化,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讲文明、懂礼貌、有秩序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基本准则,做到这些就不可能会发生欺凌事件。
1.教育宣传性。在校园体育文化周、校园竞赛周和体育兴趣活动小组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建立榜样效应带动小组成员积极进取,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经常表扬,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2.健身娱乐性。每一项体育活动都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性,这也是广大师生都喜欢体育运动的关键所在。首先利用娱乐性吸引那些走在欺凌边缘的学生,当他们尝到体育的“甜”自然而然就会放弃欺凌之“乐”,其次通过健身性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体育活动中,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产生。
3.挑战竞争性。体育竞赛充满挑战性,对于有欺凌倾向的学生来说,正好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挑战自己的极限。在比赛前精力充沛,比赛中竭尽全力,比赛后精疲力竭,有利于精力旺盛又不知道何处释放的学生,享受挑战带来的乐趣。
4.师生互动性。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走出困惑,走向光明。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不然无法亲近学生也难于管理学生。
5.自我约束性。体育活动规则较多,每一项都有严格要求,不管是在比赛中还是在练习中都有约束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能自觉遵守规则,也能习惯给自己制定一些约束条件,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6.超越满足性。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有的学生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奖励,有的学生在宣传队伍中作用很大,有的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成为焦点,有的学生在组织管理方面能力较强,所以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渗透每一个角落,只要学生愿意参加,总有一个地方适合你。
此外校园欺凌还包括老师对学生的欺凌。可以肯定的是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教师在情绪控制和教学行为中一定要管理好一个度,尤其要注意不要当着所有人的面指责甚至辱骂体罚孩子,这对孩子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而且也容易滋生同学间的欺凌事件。很多受害者平时就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就成为被欺凌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