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2021-12-01 03:17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界 2021年37期
关键词:青海省职业院校办学

杨 凡(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此方案的发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方案指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一点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应有的贡献,归根结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

■ 青海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青海省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专业门类不断齐全,8所高职院校现开设土木建筑、医药卫生、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19个专业大类112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青海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也不断在提高。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青海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薄弱,职业教育相比经济发达地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加之地区人民群众固化的传统思想,政府或行业主导办学的弊端,导致目前青海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整体不高,无法有效的支撑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的需要,同时也阻碍了青海高职教育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就业专业对口率普遍偏低

近年来,青海省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左右,2020年,全国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海省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2%。以青海省某高职院校为例,2020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7%,但专业对口率普遍偏低,仅为42.37%左右。除去因自身和家庭等因素造成的专业不对口外,还存在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只能选择与专业不相符的其他岗位入职;学校学习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脱节,导致学非所用。

(二)择业率较高,就业稳定性较低

通过对青海某职业院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刚毕业学生在1个月内更换工作的比例为37%,三月内更换工作的比例高达50%。在100名调查者当中,更换过1次工作的56人,更换过2次工作的19人,2次以上的为3人。在校期间,虽然学院一直在教育并强调“先就业,再择业”,但实际情况是择业率较高,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得企业就业人员很不稳定。一方面造成企业人力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学院在开展教育教学时缺乏学生职业化教育,而作为企业来讲,是不大喜欢经常跳槽的员工,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造成的。

■ 青海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分析

(一)客观原因

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对职业教育所需知识的支撑不够。目前,青海省8所职业院校生源普遍来自农村牧区,其中藏区生源占所招生源60%以上,农村生源占所招生源30%以上。虽近来年我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但目前农牧区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个别牧区的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支撑极为有限,导致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需再次学习基础教育阶段相关知识。如:部分课程需要数学、英语、计算机、相关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支撑,但因基础教育的薄弱,导致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学过英语,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极少,常识性知识储备不够等现象。

生源质量普遍偏低。目前考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多半以学困生为主,存在厌学、学习方法不正确、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不够等特性,结合地域分析,受农牧区经济条件限制,学生眼界较窄,对社会新鲜事物发展了解较少,此外因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大,还存在沟通不畅等因素。在生源质量不高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其符合青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较为困难的。

(二)主观原因

职业院校办学思路不灵活。青海省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时刻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对如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探寻契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思考较少。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和多民族聚集地,青海省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并不灵活,一方面受到政府办学和行业办学的影响,导致政府干预和行业干预较多,青海省各高职院校在日常工作流程中,更像是一个行政机关而非学校;另一方面,开拓创新改革的力度不够,一味的求稳,而忽略了学校“教书育人”这个真正的目的所在。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各高校在学制、基础课设置、专业课设置等方面基本一致,这样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却大大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发展。众所周知,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这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方面的不同,更有可能体现在学制、理论实践比例、课程开展时间上的不同,而单一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无法体现专业的特点,有可能造成教学模式的固化和单一化,这些都是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的不合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但就目前而言,青海省各职业院校师资队招聘,依然是从学校到学校,重学历轻技能,在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时,未能有效的凸显技术性需求的特点。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论学历、论资历的现象;存在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操作技能不足、人事绩效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导致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大,最终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提高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借鉴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理念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是对职业院校院长、校长等一把手管理人员进行外派,深入学习先进地区职业教育理念,特别是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智能化学院管理等方面与时俱进;二是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帮助省内职业院校开展相关建设,帮助我省职业院校更加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当地政府和行业应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的刺激作用,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起到的不仅仅是“抽水机、蓄水池”的作用,应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长久刺激作用,尝试依附高校,建立高校经济圈,让更多的人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省职业院校应放低姿态,主动出击,依托省内优势产业,职教集团,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吸引企业入驻,依托企业提供的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二)减少政府干预,以支持和绩效评价为主

转变政府和行业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积极落实国务院有关高等学校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减少对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师招聘、财务支出等方面的行政性干预,对职业院校的管理以绩效评价为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通过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机构数量,激励职业院校之间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开展良性竞争,最终淘汰一批人才培养质量差、市场需求低的职业院校,以此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1]。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我省职业院校生源实际情况,各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方面需要补齐基础教育的不足,一方面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实现德育为先,另一方面仍需开展进一步的人才质量培养,在目前的3年制的人才培养学制中明显捉襟见肘。

大部分农牧区学生因条件原因,很难看到或感受到实际的职业环境和生产过程,在进行专业培养时即便是通过实验实训、仿真模拟,依然无法代替实际工作中给学生带来的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因此对于为期6个月的实习,对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讲基本能够满足,但对我省学生来讲,刚刚进入工作的感觉,适应工作的节奏便要离开,使得整个实习过程体会的并不深刻。

(四)创新教学模式

青海各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各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探寻一条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按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掘各专业独特的教学模式。学行政管理部门应将教学权限进一步下放,通过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积极支持二级院系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2]。

猜你喜欢
青海省职业院校办学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