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科学课探究材料的不足及改进

2021-11-30 23:14朱小琴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小学科学

朱小琴

摘 要 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学生正确建构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技能的主要依靠。目前,常态科学课中的探究材料还存在准备不恰当、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出示时机、使用意义、整理归类等方面进行规范,实现科学探究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探究活动 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借助于相关的探究材料,学生只有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实验或制作,才能建构起相应的科学概念,提高相应的科学技能。然而,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评优课、公开课中的探究材料准备精心、设计新颖,效果突出;但常态科学课中探究材料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准备不恰当、使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一、探究材料准备及使用的不足

1.准备不恰当

探究材料准备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小学科学仪器室大多不配备实验员,探究材料准备的任务一般由科学教师自己完成,有些科学教师同时担任几个年级的教学,所以就会出现探究材料准备不恰当的现象。

(1)探究材料不科学。科学性是选择探究材料的主要标准之一,这是由小学科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只有探究材料本身具有科学性,才能确保探究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探究“同一種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自身的体积与重量有无关系”时,探究材料就不能使用红萝卜,因为红萝卜由于生长环境、成熟程度、萝卜品种等原因,其密度本身就分布不均匀。

(2)探究材料缺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课前花了很大力气准备探究材料,但是学生经过操作,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探究“磁铁能吸什么样的物体”时,不仅要选择学生生活中的铁质材料,更应选择学生不太确定,又能激发探究欲望的材料,如硬币、纽扣电池等。

(3)探究材料过繁杂。探究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探究材料多了,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实验过程。科学教师在准备材料的时候,要做到简单有效,要用最少的材料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准备了保鲜袋、直尺、橡皮筋、广口瓶、三角铁、音叉、小军鼓、黄豆、气球、小喇叭等13种材料,供学生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整节课很热闹、学生也很忙碌,但很多小组面对这么多材料时要么不知如何下手,要么偏离探究方向。

(4)探究材料难操作。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一样,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应考虑到学生操作的难易程度。如在探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时,学生因不会对绳子打结,会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拧螺丝”一课制作小木凳活动时,学生因木质较硬螺丝拧不紧,影响了制作效果。

(5)探究材料不典型。材料的典型性是指经过有效遴选,能体现所要学习的概念、特征及规律。如“庞大的家族”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昆虫标本,归纳概括出昆虫的共同特征。但实验室统一配备的标本盒只有一种鞘翅目昆虫,且足压在身体下面,膜翅藏在鞘翅下面没有展开,学生观察这样的标本,会对昆虫特征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干扰。

2.使用不规范

精心准备的实验材料只有规范使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对材料出现时间、使用意义、整理归类不够用心。

(1)出现时间不适宜。如果问学生为什么喜欢科学课,相信他们都会说:科学课有很多好玩的实验材料,我们可以用好玩的实验材料来做有趣的实验。如果课前将材料一股脑儿地呈现在桌面上,当学生进入实验室,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对桌上的实验材料产生兴趣,总想着去摸一摸、玩一玩,干扰正常教学。

(2)使用意义不深刻。动手动脑学科学、做科学是儿童学科学的应然状态。手脑并用,交融共生,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契合科学课程的本质属性。探究材料对学生探究的意义,不应停留在做,而应体现在先思后做、边做边思、先做后思等多种状态。但是,在常态科学课堂中,探究材料多为动手操作而服务,即学生利用探究材料按照教师课前预设好的过程观察、实验、制作,忽略了材料“思”的意义。

(3)整理归类不到位。学生对动手操作实验很感兴趣,但对实验结束后的材料整理没有意识。实验结束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实验桌上的探究材料“一片狼藉”,这样既增大了上课教师整理的工作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

二、探究材料准备的原则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探究材料必须是方便学生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数据准确、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在科学实验探究材料准备的过程中,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精选材料,一材多用

实验材料不在多,而在精。精选材料具有承载信息、组合活动、促进操作、丰富思维的多重作用。一材多用可以体现在一个材料在同一探究活动中多次使用,也可以体现在同一个材料可以在多个探究活动中重复使用。如“空气占据空间”,教师整节课选用一个去底带盖的矿泉水瓶、一个乒乓球、一根吸管,通过“如果用一个去底带盖的矿泉水瓶罩在一个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乒乓球会在瓶子的哪个位置?”“你有办法让乒乓球到瓶子的上部吗?”“你有办法让乒乓球停在瓶子的任何一个部位吗?”三个活动逐层深入,学生通过简单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2.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1)选用操作方便的电子器材。随着技术的进步,器材室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配备一些电子器材,如电子点火器、电子温度计、电子称等,学生操作简单、安全方便。但是,科学课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基本仪器的时候就不能用电子器材替代,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时,应该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传统温度计之后拓展电子温度计的使用。

(2)选用操作方便的“新型材料”。“新型材料”是指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价格又不贵的材料。如探究“固体热传导”时,教材中建议用凡士林将火柴梗间隔粘在铁棒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柴梗掉落的顺序来判断热在铁棒中的传递过程,学生使用凡士林时手一抖火柴就会掉落,而且凡士林量的多少会影响实验效果,用变温油墨替代凡士林涂抹在铁棒上,通过油墨的变色判断热在铁棒中的传递。

3.发动学生,激发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的对象很多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实验操作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这样,既能解决老师准备材料的压力,也能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把准備材料的过程变成学生观察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如学生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叶子”的过程中,就会主动观察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叶子。

4.下水实验,关注细节

下水实验是指教师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利用准备的材料先进行试验,关注实验材料操作是否安全、学生操作是否顺利、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数据是否容易采集等。如探究“小车的运动与拉力有什么关系?”时,拉力就不能用钩码来表示,因为用“一个钩码的拉力”小车运动就非常快,学生来不及用秒表测试,更不用说“两个钩码的拉力”“三个钩码的拉力”了。其实,如果教师课前做过下水实验,把钩码换成回形针效果就会大不相同。通过测试,5个回形针为一串,一串一串加,实验效果就很明显。

三、探究材料使用的策略

1.适时出示,保证学生有效探究

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操作对象,材料的呈现要根据科学探究的进程、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适时出示、分批发放。材料可以出现在探究之始,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方案;可以出现在探究之中,借助材料有序开展观察、实验或制作;还可以出现在探究之尾,分析寻找成功与失败之因。如“导体和绝缘体”教学,教师将实验材料分为三组:第一组是一小杯盐;第二组是不同浓度的盐水;第三组是一杯清水、一杯盐、一把调羹。教学时,三组材料随着“盐能导电吗?”“盐不能导电,那盐水能导电吗?”“不同浓度的盐水导电性有什么不一样?”探究任务的进行分三次出示,整个探究活动环环相扣、有序进行,学生思维层层深入、逐渐明朗。

2.深化使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从学生“做科学”的角度来讲,探究材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纯粹的动手操作,应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思考、讨论、设计,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1)用材料活跃学生方案讨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关注教师怎样教,更关注怎样学。探究方案的提出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提方案,引导学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思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究,而探究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脚手架。如“探究昆虫的奥秘”一课,在探究“蚂蚁会被圆圈圈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时,学生起初只想到可能与画圆圈的笔的气味有关。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水笔、不同大小蚂蚁”得到启发,认为还可能与蚂蚁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圆圈的颜色有关,可能与圆圈线条的粗细有关……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打开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机会和更真实的探究。

(2)用材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小学生善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善于在比较中深入追问。在设计材料时,可以巧设对比,引起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如在“要学会选择合适螺丝刀拧螺丝”的探究活动中,可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螺丝刀帮助学生对比。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不同螺丝要用不同类型的螺丝刀来拧,相同螺丝可以用不同型号的螺丝刀来拧,中号螺丝刀比小号螺丝刀拧起来会更省力。“为什么中号螺丝刀拧起来会更省力一些?”“是不是用大号的十字螺丝刀拧起来会更省力?”……学生在追问过程中思维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

(3)用材料启发学生创意设计。学生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体验的过程,更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探究材料多元化,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如“像科学家一样……”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焦距为300毫米、100毫米的凸透镜,焦距为100毫米凹透镜三种镜片,提供了20厘米、30厘米、40厘米三种不同长度的镜筒,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自主选择镜片、镜筒,展开设计、测试,学生在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点燃创新思维。

3.留心整理,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整理探究材料的习惯不可忽视。材料整理既包括操作材料的整理,也包括用材料制作作品的整理。操作材料可以通过分装取用、设立材料管理员、布置材料超市等方式,引导学生及时整理上交,培养学生有序整理的习惯。制作作品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成果,科学教师不应该把学生作品随意丢弃,可以在作品展览柜中展示,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

作为科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公开课、研讨课探究材料的设计,更要重视常态科学课中探究材料的精心设计与充分准备,在出示时机、使用意义、整理归类等方面进行规范,实现科学探究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

[2] 江美华.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哪里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15-117.

[3] 顾长明.选用实验操作材料要注意“六性”[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02):16-18.

[4] 张华.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板块的“痛点”与“诊方”刍议[J] .理论探索,2121(12):8-9.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小学科学
初中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培养研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