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推行,德育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小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有助于规范小学生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情感教学法的出现,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利用好情感教学法,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4-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91
现如今网络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多,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纷涌而来。由于小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对错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不高,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荼毒和影响,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德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未来的人生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还处在思想道德的萌芽阶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利用情感教学法,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进而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养成文明的道德品质习惯。对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论情感教学的基础概念,浅析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与方法。
一、情感教学的基础概念
情感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为主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通过情感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通过思想品德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让学生对道德有更强烈的认知和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了解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付出实际行动,进而规范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也很容易出现思想品德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氛围,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思想品德课程是枯燥乏味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除此之外,这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方式,会让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还很有可能激起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在小学思想品德中应用情感教育,就能有效避免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讲的情况,会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課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与方法
(一)端正教师作风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身为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师作风,要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为人师表,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思想品德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规范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思想品德教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方向。教师自身做得好,学生才能尊重教师、信服教师并愿意向教师学习,这样学生受到榜样的影响,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规范自身的道德观念,增强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结合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在利用情感教学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只重视口头教导,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甚至采取强制授课的方式向学生强硬灌输德育思想。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注重方式强制开展德育教育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的开展难上加难,甚至变成“形式主义”。
因此,作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行之有效,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道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如,教师看到班级地上有垃圾,不能趾高气扬地指挥学生去捡,而应该身体力行,自己主动捡起垃圾,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通过激励途径,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
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通过激励途径,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由于中小学生天性爱玩,所以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在课上和课下的表现,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在细微之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当学生出现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教师一定不可以大发雷霆的说教,这种严厉的呵责和批评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用一颗宽松的心去对待学生,并及时给予学生正面教育和耐心指导,用道理去说服学生,用真心去感化学生,用尊重让学生信服,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坚决杜绝的。除此之外,当教师发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家长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健康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想品德教师要让家长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做到家校配合、齐头并进,才能使学生养成更健全的人格和更健康的思想。
与此同时,思想品德教师也应该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要求家长不要过分重视孩子的分数,不要成为那种只要有一次成绩达不到预期就大发雷霆的家长。这种打压式的教育方式只会打击孩子自信,徒增孩子烦恼,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成绩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待孩子都要少一点呵责和抱怨,多一些帮助与引导;少一些批评和冷漠,多一些鼓励与理解,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能力、寻找孩子的潜力、关注孩子的闪光点,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与爱护,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里都能感受到德育教育。
与此同时,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探讨,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和学生之间保持友好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理解与温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思想品德教师谈心,才会愿意在思想困惑的时候找思想品德教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注重情感体验活动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让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对道德的理解更深刻。比如母亲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帮助自己的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母亲做家务也好,为母亲捶捶肩、揉揉背、捏捏腿、洗洗脚也好,让学生懂得孝顺父母、感恩父母。重阳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老人,讓学生懂得尊敬长辈、懂得什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从而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五)立足教材,强调德育影响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展情境教学,且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与道德相关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并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书本中领悟的道理应用在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去。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传统的课堂模式枯燥乏味。单纯依靠教师讲授道德与法治是很苍白无力的,没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体验和直观感受,课堂效果依旧是微乎其微。因此,教师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要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思想道德知识,并能以此为辅助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教学资源,教师要立足教材,强调德育影响,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六)班主任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开展德育主题班会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来帮助自己更好开展德育工作。教室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身处时间最长的地方,教师可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贴上或写上一些与德育相关的、能对小学生的思想起到制约作用和指导意义的名言警句。比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言必信,行必果”“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等我国传统国学和外国的名言警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
除此之外,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还可以在每周专门挑出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德育主题班会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比如举办“遵守公共规则,保护校园环境”“说文明话,做文明人,争做文明之星”等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班会。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正能量的电影。从这些具有正能量和教育意义的影片中,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最后由班主任总结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国家培养栋梁的重要阶段,对国家的未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学不仅仅是记忆黄金期,更是学生思想启蒙教育的黄金期。因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好德育工作,利用情感教学法,让思想品德课程更加有效,帮助并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道德思想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还要意识到德育工作是道阻且长的,要做好表率作用,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道德修养,让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素质的国家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庆伟.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家长,2020(5).
[2]袁科.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上旬刊),2020(7).
[3]魏武兴.探讨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7).
[4]石志芳.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6).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郑卫年(1965.12—),男,汉族,甘肃肃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思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