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

2021-11-30 00:52余小波张欢欢
大学教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保障机制

余小波 张欢欢

摘要: 大学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存在着规范性的和非规范性的两种机制。大学评议属于非规范性的大学评价机制,它是非官方、非专业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根据自身的立场、经验和价值观对高等教育作出的价值判断。与规范性的大学评估机制相比,大学评议机制具有主体的多元性、标准的多样性、方式的灵活性和评议结果的参考性等特点。大学评议因大学产生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日益多样化,依据复杂程度的不同,主要有街谈巷议、媒体评论、满意度评价、社会声誉调查等。大学评议机制能够营造社会的质量氛围,完善政府的质量治理和规范高校的质量行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评议;大学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质量保障;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6-0061-08

“广义评价是日常性的、泛在的人类内隐或外显行为”[1],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存在着规范性的和非规范性的两种机制。规范性的大学评价有特定的评价主体,它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专门的指标体系,严格按相关评价操作规范实施对大学的评价,如大学审核评估、合格评估、评鉴认证、学科评估等,这类评价可以“大学评估”来指代。非规范性的大学评价不限定评价的主体,也常常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专门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不同的评价者依据各自的质量意愿,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大学的价值评定和判断,如街谈巷议、媒体评论、满意度评价、社会声誉调查、第三方质量报告等,这类大学评价可以“大学评议”来表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这两种机制均对大学建设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性的大学评估,而非规范性的大学评议由于其零散而随意,常常不为人们注意,也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大学评议有哪些特点?主要表现形态是什么?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功能作用是什么?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十分模糊,这不利于大学评议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希望本文的粗浅探讨,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大学评议的内涵与特点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评,议论是非高下;议,商量、讨论”,评议相当于“经过议论而评定,评论”[2]。评议一词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其它词合用,如同行评议、民主评议、综合评议、大学评议会等,尤其是同行评议使用最广。在大学的评价活动中,大学评议属于普遍的个人评价和社会舆论的评价,它不同于权力部门的权威性评价,也有别于专业机构实施的专业性评价,是非官方、非专业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根据自身的立场、经验和价值观对高等教育作出的价值判断。例如,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的议论,新闻媒体对高等教育事件的报道和评价,学生、家长和校友等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高校社会声誉调查以及第三方质量报告等。大学评议没有限定的评价主体,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的评价过程,评议对象可以涉及大学教育的各方面,主要反映底层的质量诉求,具有浓厚的民意色彩和“草根性”,是大学评价中最为随意的一种评价机制。与规范的大学评估相比较,大学评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议主体的多元性

在大学评估中,无论是政府评价还是高校自评,其评价主体都是确定的、单一的,或是教育行政部门,或是高校自身。大学评议则不同,参与评价的主体没有身份限制,无论是社会个体(如学生家长、校友、教育捐赠人等),还是社会群体、组织(如用人单位、新闻媒体、专业协会、基金会等),都可以自由参与到高等教育评议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实际上,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自由表达的空间不断扩大,社会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和看法,都可以对高等教育质量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高等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务,法律赋予了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自由。“当前的大学已经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发展的质量不仅直接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有赖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参与。”[3]总之,大学评议机制对参与评价的社会成员没有身份的限制,任何个人或组织,只要有参与评价的意愿,都可以自由参与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议中。

(二)评议标准的多样性

参与大学评议的主体不同,其立场、意愿和价值观各异,他们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时,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所持标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例如,同样都是质量评议的重要主体,学生家长对“好大学”和“好专业”表示了极度的关注,他们心目中判断什么是“好大学”的标准依次是教学质量、学校知名度和毕业生就业率[4];与家长相比,学生除了关心自身发展、就业率、薪酬待遇外,更关心大学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力求选择一所自己心仪、公众认可度高的“理想大学”;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个人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和工作态度,他们理解的“好大学”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大学[5];社会慈善机构对大学的评价主要侧重于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以及高校对于社会捐助资金的利用率等。

(三)评议方式的灵活性

评议机制属于普遍的个人评价和社会舆论的评价,作为评价主体的社会公众主要根据各自的切身体验、心理、理解能力对高等教育质量作出评价,代表着大学评价的感性、直觉或直观的水平。各评价主体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发表对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的看法和评价,评议的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学生家长、校友及社会相关人士是最广泛的评议主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对高等教育質量的看法,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价。个体之间的交流谈话、互通信息,以及与高校之间的网络、电话沟通等都是他们评议高校的常用方式,不必如大学审核评估或合格评估那样,需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严格规范的程序。企事业单位也是评议主体,通过大学毕业生在单位上的工作表现,以及新员工招聘时应聘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素质,他们就可以对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出评价。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社论、评论、宣传报道等是新闻媒体评议高校的常用形式。

(四)评议结果的参考性

大学评议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评议标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评议方式和评价过程都没有特殊要求,专业性不强,但这并不表示大学评议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相反,由于社会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的普遍介入,大学评议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普遍的民意,是理性化和专业性评价的材料来源,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环节和最迅速表达,能有效地汇聚社会公众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质量保障和监督作用。在现代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当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街谈巷议、媒体评论、民众满意度评价、声誉调查、第三方质量报告十分活跃。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比较真实地、广泛地反映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意见和看法。我们通过汇总、整理和分析这些意见和看法,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政府的教育质量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大学评议的主要表现形态

对大学的评议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实际上,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关于大学的评议。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评议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依据复杂程度的不同,大学评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街谈巷议、媒体评论、满意度评价、社会声誉调查等。

(一)街谈巷议

街谈巷议是大学评议最初始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街谈巷议是一种个体间的传播方式,属于人际传播而非大众传播。它的媒介是人体自身,主要以语言为基本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街谈巷议的传播途径有二:一是通过面对面的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等方式进行的直接信息交流;二是借助电话联络、书信往来等传播媒介实现的间接信息沟通。街谈巷议以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方式,通过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利用人际交流而产生的舆论“场”,来实现对大学的评议,代表着民间的声音,表达民众的质量诉求,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非正式性等特点[6]。当今的高等教育已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公民的心,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公众街谈巷议的重要话题。例如,每年高考前后,家长及考生们会通过街谈巷议、实地考察、现场咨询等形式,广泛收集了解相关学校及专业的情况,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大学质量及专业特色的议论会逐步汇集成为普遍的大众舆论,并对大学的办学产生影响。

(二)媒体评论

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传播者,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把广大群众对社会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意见,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反映出来、传播开来,使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新闻媒体传播高等教育相关信息,评价和议论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的“媒介”和“喉舌”的作用,满足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知情权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化,引导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言人”,新闻媒体代表着社会公众的意见和看法。广大公众关注高等教育发展、参与高等教育事务的意愿,通过新闻媒体传达给政府和高校,有利于教育决策部门及时地调整相关教育政策,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日益开放、通讯工具日益发达的当今,新闻媒体对于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日益增大。特别是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网络信息所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也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并激起他们极大的参与热情。网民们足不出户,只要上网检索就能即时了解到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发生发展过程等,并迅速做出反应,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形成强大的“网络民意”。网络的互动性,赋予了每个人同时作为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并给予每个人随时进行身份转换的自由。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主动地归纳、整理甚至控制信息,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7]。

(三)满意度评价

满意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心理感受,是一个人通过对一种产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期望值比较后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心理状态。如果用数字来衡量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数字就叫做满意度,它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得到测量满意程度的一种指数概念。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服务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高等教育质量高低与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密切相关。高等教育产品主要面向两类客户提供服务:一是在校内要面向学生提供服务;二是在校外要面向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因而,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最受社会关注。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也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增强,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程度日益受到重视。在大学学习生涯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考试成绩、获奖证书、就业表现等指标是其外在表现,而学生自身感知和体验到的、对自身在大學学习经历中获得成长和收获的满意程度则是更为重要的内在指标。用人单位是高等教育产出——毕业生的聘用部门,它们最有资格评价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步入人才市场寻找工作,他们能否顺利就业,除受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大学毕业生方面影响外,更要看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程度。

(四)社会声誉调查

社会声誉是社会各界对大学的综合评价,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给社会各界留下的综合印象,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根据Keller的研究,大学社会声誉包含“知名度”和“美誉度”两个维度[8]:“知名度”侧重从量的层面反映大学社会声誉的传播度,即表示一所大学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美誉度”则侧重从质的层面反映大学社会声誉的认可度,即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大学做出肯定评价的程度。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是大学长期实践和努力的结果,是大学整体价值和综合竞争力的外显形式,同时,也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是社会公众主观意志的体现,反映了一所大学在社会公众眼中的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信息的主观感受和认知。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可以从社会公众对于大学的认识和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衡量,“认识是社会公众对于一所大学的接受性感知,是中性的、被动的、不包含价值偏好的,是对于大学形象的一种量化反映;评价是社会公众对于一所大学的参与性关注倾向,是主动的、带有一定价值偏好的,是公众对于大学形象的价值判断”[9]。大学社会声誉作为大学的综合印象,主要是观念的存在,但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等指标的调查来具体呈现。作为市场力量主体——学生、家长及企业雇主组成的教育消费群体,在市场作用的影响之下,可以通过参与高等教育的声誉评价,为高校的内部管理与改进传达市场声音。同时,社会声誉调查也可为学生、家庭和企业提供有关高校有价值的信息。

三、大学评议的功能作用

“政府、社会、高校是影响高等教育运行的三大基本力量,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受到了来自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10]由于社会成员和相关利益者的普遍介入和参与,大学评议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态度和看法,是规范化的大学评价的感性材料来源,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环节和最迅速的表达,对政府、社会和高校的质量保障均产生重要影响,发挥积极作用。

(一)营造社会的质量氛围

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土壤之上的,良好的社会质量氛围就是这样的土壤,这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和条件。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全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唤醒民众的质量意识,引导全社会的质量关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质量氛围。大学评议作为一种广泛的民意基础,在营造社会的质量氛围方面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其一,推进质量信息公开。信息公开与知情权密切关联。知情权的原意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现代社会里,对社会公共事务及其活动知晓的权利也是公民重要的知情权。高等教育事务是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及其运作有知情权。为有效回应民众的高等教育知情权,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发布高等教育政策法令及相关信息。各大高校也都已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一平台向外发布相关信息,实现自己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对外承诺,帮助社会大众熟悉和了解学校内部运行情况及质量状态。此外,各大媒体或网络也会有自己的教育版块,及时报道高等教育事件和新闻。大学评议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信息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公开,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事务知情的需要,保障社会公众对高等学校运行及管理的广泛参与,从公开、知情,再到评价、议论,强化高校民主监督的力度。

其二,表达民众质量意愿。“在人权谱系中,自由居于核心地位,倘若没有表达自由,那么人的一切精神自由将无从谈起。自由的思想和意志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表达出来,才具有现实意义。”[11]大学评议借助面对面的人际交谈、论坛报告、书信电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现代网络等手段,为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公眾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公众借助这些平台发表言论,提出意见和建议,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形成普遍的社会舆论压力,达到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特别是现代网络在表达民众质量意愿方面发挥突出作用。目前,通过网络表达网民观点的形式很多。例如,网络贴吧和论坛的发帖和跟帖,网民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后,在新闻的评论栏中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再如,博客起初主要是社会公众人物、专家学者、娱乐明星等发表言论的平台,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不再是公众人物的专利,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写博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意见和看法,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和交流互动。此外,一些网络媒体或个人通过征集网络签名的形式来寻求广泛的民意支持,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以此来影响某一事件的发展。以上这些,都是现代网络带给人们的自由表达的便利。尽管因为身份、文化背景、民族、区域等不同,公民发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和看法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甚至有些还会带有非理性的情绪色彩,但却都是他们关于教育质量观点的自由公开表达。

其三,凝聚社会质量共识。社会质量共识即社会成员对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的看法。质量保障活动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需要社会成员对质量及其相互关系有基本的“共识”,即关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高质量、什么是低质量等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前提上,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才会有共通的基础,质量保障活动才能实现协调,而凝聚和形成这种质量共识是大学评议的一项重要功能。评议离不开议论,它是经过议论而评定、评论,评议过程本身也就是广泛汇集社会力量、交流思想看法的过程。尽管由于评议主体的差异,人们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不同,在评议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看法和观点的碰撞和争论,但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创造质量、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也就在这种碰撞和争论中逐步形成了。无论是个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还是人群间的公共舆论场,大学评议机制为社会民众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推进社会质量共识的形成,这对营造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良好社会氛围,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政府的质量治理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举办者,依法享有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治理权。这种质量治理权主要由宏观管理权和质量监督权构成,“宏观管理权包括把握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设计高等院校质量管理制度、承担高等院校质量管理的统筹规划等,并以制定法律或发布政策的形式施行这种宏观管理权。质量监督权主要是政府通过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形式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控,以保证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向国家、社会的需求方向发展。”[12]大学评议对这两方面均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其一,影响政府的质量政策。近些年来,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质量政策,对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质量政策的推出,表面上看是由政府颁行,但其背后都有大学评议机制作用的身影。例如,为促使高校重视本科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首次召开全国性的本科教育工作大会,确立了“四个回归”理念,提出要从大学、校长、教授等不同层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和11月,教育部又分别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这些本科教育质量政策的推出,既反映了新形势下政府在本科教育质量管理方面的积极作为,也是政府回应社会关切和民众呼声的具体体现。再如,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就是致力于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强调大学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13],这是因为课程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和软肋,社会上对此议论很多,反映强烈。狠抓高校课程建设,既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大众的一致呼吁和共同期待,是当前大学评议的一个重要话题。

其二,强化政府质量监控。当今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高等教育领域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如师德失范、招生黑幕、学术不端等等。政府对高校办学行为的监控,既需要有教育的定力和坚守,有时也需要借助民意和舆论的力量。“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扮演着‘社会守望者的角色,犹如‘社会雷达指引着民主国家这艘航船的前进方向,审视着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涌,防止和及时处理航船可能出现的机械故障或不法之徒的破坏。”[14]大学评议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舆论监督的角色,推动政府强化教育质量的监控。例如,2019年2月初,演员翟天临因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为何物,他的博士学位真实性受到质疑。该事件迅速成为媒体评议高校学术不端的导火索,引发网上的持续讨论。教育管理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公开表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进一步重申《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有关规定,第一时间要求有关方面迅速进行核查并作出处理,并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经调查核实该演员存在学术不端后,2019年2月19日,北京電影学院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其导师陈浥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5]。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同时作出翟天临退出博士后流动站的处理意见。此事件从发生、网上热议、查实及处理的整个过程,清晰地反映了广大民众在评议大学学术不端事件,以及推进政府实施质量监控中的巨大作用。

(三)规范高校的质量行为

高等学校的活动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他们的行为表现如何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大学评议机制聚焦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活动者的行为,为其行为提供一定的标准和模式,对他们的行为形成约束和规范,以保障教育质量。

其一,规范管理者的行为。管理者是管理行为的主体,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高校管理者在组织学校管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其行为必须规范,否则,滥用职权或者不作为,都无法履行其责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高校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既需要法纪约束和明文规定,也受社会道德、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的影响。大学评议对高校管理者行为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规范决策行为。管理就是决策,高校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既受国家法律政策的约束,必须遵循国家教育目的方针的相关规定,又受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在社会道德允许的框架下进行。大学评议以人际互动为基本途径,为良好校风学风提供生长平台,并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行为。二是规范组织行为。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协调,有效的组织协调离不开评议机制的规范和引导。因为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人,大学评议机制为人的行为提供规范体系,能够使人的管理更加和谐,使组织行为更加高效。三是规范检查行为。计划、执行与检查是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通过检查,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预防措施给予纠正,这是质量持续改进的需要,也是大学评议机制的作用范围。

其二,规范教育者的行为。大学评议机制规范教育者的行为,首先是规范教育者的师德修养。高校教师的责任是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由教师职业本身特性决定,也为社会所要求,是社会公序良俗在教育者身上的具体体现。当教育者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大学评议机制会强化这种行为,而当教育者出现行为不端时,也会受到来自评议机制的制约。大学评议机制还规范教育者的教学行为。现在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应付了事。还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任意宣泄对社会、对学校的不满情绪,或有意无意流露出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些行为不仅为国家法规制度所禁止,也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大学评议机制规范教育者的行为,还表现在对学术行为的规范上。高校是学术的高地、文明的灯塔,高校教师是传播社会文明火种的人,其良好的学术操守尤其重要。但由于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缺乏诚信意识,在学术上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甚至出现抄袭剽窃、假冒伪劣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都为社会所不齿,并受到大学评议机制的抨击和制约。

其三,规范学习者的行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活动的主体,教育质量最终是要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学习者行为一方面受来自学校正式规范和组织纪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受社会评议机制的影响。首先,评议机制可以调控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各异,人们的学习目的也不一样。例如,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读书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民族救亡图存时,进步青年为民族崛起而读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学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发奋学习。可见,社会环境以及人际氛围对学习目的有很大影响。其次,评议机制可以影响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好,学风不正,就要受到社会大众的非议和谴责;而态度端正,学风优良,也会为社会舆论所褒奖,并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再次,评议机制可以引领学习风气。当社会向学之风盛行,则个人学习更勤;而当社会学习风气式微,则个人学习疲软,社会整体学习风气对个体学习者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在我国,千百年来,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学、映雪读和凿壁借光等,这一个又一个勤奋好学的典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发奋有为,努力学习,都是评议机制引导和规范学习者行为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

首先,评价活动是泛在的社会现象,并主要以规范性和非规范性的两种机制存在着。“所有行为举止,只要不是盲目地仅凭情感冲动行事,或只是机械地例行公事的话,似乎都包含评价”[16],评价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在高等教育领域,评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学评价主要以两种不一样的机制存在着:规范性的大学评价有特定的评价主体,它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专门的指标体系,严格按相关评价操作规范实施对大学的评价,这类评价可以“大学评估”来指代;非规范性的大学评价不限定评价的主体,常常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专门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不同的评价者依据各自的质量意愿,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大学的价值评定和判断,这类大学评价可以“大学评议”来表征。与大学评估机制比较,大学评议机制具有主体的多元性、标准的多样性、方式的灵活性和评议结果的参考性等特点。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这两种机制都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评议机制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有意识发挥其在质量保障中的积极作用有限。

其次,大学评议因大学产生而出现,随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而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自有大学以来就存在着关于大学的评议,当今大学评议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街谈巷议、媒体评论、满意度评价、社会声誉调查等。其中,街谈巷议是大学评议的最初始形态,今天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媒体评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出现后,特别是现代网络出现后的新的表现形式;满意度评价源自顾客满意度,自21世纪初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以来,主要用以评价大学教育对学生及用人单位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声誉调查则是社会各界对大学的综合评价,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以知名度和美誉度来作评判。

最后,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大学评议机制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质量氛围的营造方面,它可以推进质量信息公开、表达民众质量意愿和凝聚社会质量共识;在政府质量治理的完善方面,它可以影响政府的质量政策和强化政府的质量监控;在高校质量行为的规范方面,它可以规范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质量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双刃剑”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大学评价在质量活动中既有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规范性的评估机制是如此,非规范性的评议机制更是这样。这是由评议机制本身具有的随意性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评议机制被运用于质量保障活动时,人们需要充分认识和高度警觉的。

参考文獻

[1] 周作宇.论教育评价的治理功能及其自反性立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8):1-1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65.

[3] 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116-121.

[4] 乐国林.考生、家长心目中的大学评价——以天津市高考志愿填报情况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5):7-9+75.

[5] 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01):43-47.

[6] 余小波,李乐,刘安澜.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类型及特点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5(04):74-79.

[7] 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J].国际新闻界,1998(05-06):83-89.

[8] Keller K L.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 Base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01):1-22.

[9] 谭维智.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大学社会声誉研究[EB/OL].(2016-1-28)[2021-08-23].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128/Articel20011MT.htm.

[10] 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论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195.

[11] 李良荣,张春华.论知情权与表达权——兼论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J].现代传播,2008(04):34-39.

[12] 朱德全,徐小容.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主体的权责:明晰与协调[J].教育研究,2016(07):74-82.

[13]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4-9.

[14] 许新芝,罗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28.

[15] 人民网.北京电影学院决定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EB/OL].(2019-02-19)[2021-08-23].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9/0219/c1008-30805908.html.

[16] [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的难题[M].冯平,余泽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5.

University Review: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YU Xiao-bo  ZHANG Huan-hua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tool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university evaluation has two mechanisms,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University appraisal is a non-standard univers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It is a value judgment made by non-official and non-professional individuals, groups or organiza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ir own positions, experiences and values.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univers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university review mechan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of subjects, diversity of standards, flexibility of methods and reference of evaluation results. University reviews appear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universities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y mainly include street talks, media reviews, satisfaction evaluations, and social reputation surveys. The university appraisal mechanism can create a social quality atmosphere,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quality governance and standardize the quality behavior of universiti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basic role in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review; university evalua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quality assurance; guarantee mechanism

(责任编辑  黄建新)

收稿日期:2021-08-24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促进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研究”(AFA200009);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评价范式转换与制度创新研究”(XJK19JJG001)。

作者简介:余小波(1961-),男,湖南安乡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张欢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410082。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保障机制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