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11-30 00:52王鉴
大学教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大学大学生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全部的組织以这两点为依据。这几乎成为现代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共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较为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大学成为研究的“要冲”而非教学的“重镇”。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强化以本为本,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之困境

(一)“教法”与“学法”不匹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时二十余年,新型的课堂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参与式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而且,在现代信息化的“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形成了“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前在校大学生都经历了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他们都是在新型的学习方式中成长起来的,而大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已经明显地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教法”与“学法”相匹配。大学教师不能因循守旧,而应紧跟潮流,主动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主动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及其操作要领,将有效讲授与启发诱导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将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科”与“学生”不匹配

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传授课程知识,现代课堂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师中心与学科中心相匹配,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在信息化的推动下,现代大学课堂教学已经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各学科知识除了课堂教学中的讲授之外,更要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科”色彩较为突显,而结合“学生”的特点明显不足,致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提升大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学习特点等。所谓年龄特点,是指18~24岁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所谓大学生的时代特点,是指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在一代人身上的体现。比如,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基本都有智能手机,手机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低头族”“手控族”等。手机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作为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工具,如果利用不好,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如果简单粗暴地以没收手机或集中收缴手机的方法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显然不是上策。大学教师只有“堵”“疏”结合,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时代特点,才能富有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所谓学习的特点,是指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信息化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要求大学生采用合作探究、实验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条件”与“资源”不匹配

信息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条件都比较优越,现代化的设施基本具备,但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尚严重不足,不论从内容还是方法来讲,大学课堂教学都滞后于这个时代。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从纸质版的“照本宣科”到电子版的“宣读PPT”,从原来的黑板变为白板,只是对内容的翻版,其本质仍然是“满堂灌”。同时,大学教师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少数教师尽管能够熟悉掌握相关教育技术,但也不会花大把的时间去挖掘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既不能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更谈不上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已经不受大学生欢迎了。可以说,他们只是具备了大学教师的职业资格,而没有具备相应的素养资格。一些青年教师,虽然在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方面有较强优势,但并不系统、也不精通,与此同时,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快,大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获得信息已经十分方便,但大学的校园与课堂在利用网络化资源、实施慕课开发与翻转课堂教学等方面均较滞后,因而造成优越的条件与贫乏的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凸显。

(四)“教学”与“教研”不匹配

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师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这些理念与方法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学研讨会中与同事进行交流探讨,从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可见,教师培训与课堂研究是课堂教学有效改革的重要保障。而大学教师生活在自己的“自留地”中,很少参与师资培训和课堂研究,甚至许多高校在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试图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时,还往往会遭遇到一些大学教师的抵制,他们认为大学教师不需要培训,也不需要教学研究,只要学好专业就可以了。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落后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建立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逻辑

长期以来,我们较为注重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走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道路。在这一任务基本实现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坚持以本为本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中,我们一定要讲清楚其中的逻辑,即由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到办学质量提升的发展逻辑。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传统逻辑

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以及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注重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与宏观的管理体制,这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体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院校调整,九十年代的大学合并,以及国家先后实行的“211”“985”“双一流”等政策举措,都是从宏观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正是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我国高等教育才在70余年的发展中逐渐扩大规模和提高办学水平,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在办学的规模方面,也不在办学的经费方面,而是在高等教育内部的科学管理与课程教学的专业化发展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者较少研究大学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大学内部的课程与教学常常按照一定的惯习在运作,课程设置体系与内容多年不变,缺乏创新,教材脱离实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传统逻辑在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大学内部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逻辑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大学内部课程与教学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并通过人才培养的质量来体现办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要加强对大学内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整体提升高等教育理论的学术性,并以成熟的理论指导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走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就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来讲,需要与时俱进,加快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更新速度,缩短科学研究前沿进入大学课程教材的周期,在精品课程建设和高水平教材开发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相应专业课程接轨,尤其要加强共享课程与慕课建设,时刻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要倡导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培训教师、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教学研究等手段整体推进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向课堂要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强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实训、实践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逻辑在于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本为本,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

(三)两种逻辑的辩证关系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办学整体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内部课程与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专业化的课程与高效教学来完成。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具体指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虽然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发展上也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十四五期间乃至第二个百年之际,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将以现代大学内涵式发展为主,在国家特殊的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理念的支持下,通过现代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整体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

三、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之路径

加拿大教育家迈克尔·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讲到,当我们的期待与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会大失所望。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就是变革我们的教学。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即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种与师生生活高度融合的学习型组织。

(一)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机构的设置与运行,二是专业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依靠的是教师职业的自觉与良心。但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缺乏制度与文化的保障机制,既不能长久,又不能扩大改革面,只有制度与文化保障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大学中,有一些机构其实也在发挥着制度与文化保障的功能,但没有显性化,缺乏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如高等院校师资培训中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等。大学要通过这些专业机构,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专业活动方面,一些大学自主实施的“教学改革工程”、评选“我最喜欢的教师”、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等活动都对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提升这些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就会逐渐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制度与文化保障机制。

(二)重塑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高校教师需要专业的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性条件。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为教而学”“为学而教”“教学相长”。所谓“为教而学”是指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学”是指教师的学习,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手段,做好教师,上好课,才是真正的目的;自己沒有学好,没有专业发展,就难以上好课,当好教师。所谓“为学而教”中的“学”是指学生的学,这是目的,即教师开展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在于学生能学、会学、学好,教师之教如果离开了学生之学将没有任何意义。“为学而教”的理念要求教师放弃“为教而教”的陈旧观念,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与学相互促进,此乃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有了这样的专业发展理念,就会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即尊重学生、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学相长等。作为一名好老师,要不断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教为了学,先学后教,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教学的准则,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亦即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三)丰富高校课堂的教学方式

美國教育家拉尔夫·泰勒说:“教学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而是学生做了什么。”为了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内容、条件等选择教学方式,实现教法与学法的融合,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教师的课堂讲授法,也需要专业的训练与提高。比如讲授法在语言方面有特殊的要求,教师要通过简明、生动、清晰的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讲授法不是自言自语,而是要把话送到学生耳朵里。除了讲授法,大学教师更要主动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自主学习是个体主动的学习,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自主学习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如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作学习是团队的交流学习,是“同学”而非仅仅是“同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讨论与交流、合作与探究、讲授与点评、分组完成任务、辩论与竞赛、调查与实践、表演与扮演等。现代教育技术潮流势不可挡,技术可以使教学更精彩,技术不仅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是师生共同获取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随着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慕课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和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自己的时间随意选择课程。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讲授知识。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师更看重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能力,更注重引导学生去应用知识,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翻转课堂在师生共同探索中使教学变得更有趣、更精彩。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不断地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坚持课堂教学变革应成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大学教师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享受职业快乐、发展专业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助力学生发展、最终达成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20201016ZX003)。

作者简介:王鉴(1968-),男,甘肃通渭人,教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研究;昆明,650500。

猜你喜欢
高质量大学大学生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大学生就业趋势
至善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