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教育助学校增值的实践研究
——以厦门市同安区两所小学为例

2021-11-30 09:06邵永红曾建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德育心理学校

邵永红 曾建兴

(1.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福建 同安 361100;2.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建瓯 353100)

教育要关注并直抵人的内心,教育之力、教育之美才能释放出来。心本教育是理论命题,又是实践命题,丰富的实践经验衍生了理论的生成,理论的进步又推动了现实的突破、学校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教育主张是“心本教育:学校增值的密码”。它是以心理学的视角改进学校管理、德育、课程、教学、文化等,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并贯穿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育人育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未来幸福奠基,实现学校增值。

一、育心养德:让育人直抵内心

心本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努力追寻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融入德育之中,让德育以“心”为立足点、出发点,简称之为“心本德育”。心本德育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班华教授称之为“心理——道德教育”。心本教育主张建构一种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的德育观。“从‘心’开始”是指立足于师生的心理发展,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帮助他们积累积极的心理资源;“融合共生”包括心育与德育在理念的融合、内容的融合、方法的融合等,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机整合和互动的双向教育过程。这种德育与心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即“心本德育”,也就是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本德育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实施:一种是体验式。不管是校园场景体验、角色模拟体验、社会实践体验,还是自主成长体验,都要求基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道德情感,才能有效促进道德发展。如校园心理剧就是融入了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是他们经历的事件,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中体验微妙的心理变化,产生思想碰撞,引发心理共鸣,领悟其中的道理,也让学生观众得到启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融入式。可以有多种路径选择,包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等融进道德与法治这类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团辅班会课(有的称“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就是在小学班队会中融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内容,大课间心理游戏则是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融入了心理游戏,变生成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而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作业评改中的“心理笔谈”则是一种心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巧妙融合。还有一种是应用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于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之中。如在班主任工作中应用霍桑效应、登门槛效应、暗示效应、蝴蝶效应等心理效应,或者应用倾听、引导、共情、期望等心理辅导技术。育心养德:让育人直抵内心。

二、心本课程: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基于“知识本位”“学科中心”来建构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文化和价值追求应该超越原来的“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加德纳揭示了多元智能的存在,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建设不仅要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目标,还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心本教育的课程观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构建一种适合其发展的课程体系。据此,祥小的课程建设确定了“心育打底,各美其美”的目标,以富有特色的心本课程体系(如图1)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本课程体系从小学生学习方式角度设置了必修、选修、定制三大模块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心理成长课程,指向学生的基础发展;选修课程——“七彩阳光”课程包括身心健康类、社会生活类、文学艺术类、科学益智类四个系列,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定制课程——主题教育课程,通过专题辅修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1 祥平中心小学心本课程体系结构图

心本课程体系有着它独特之处:一是体现了心本教育理念,基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特色课程、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充分关注学生积极心理资源的积累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的未来幸福;二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首先指的是心理发展,安排专门的心理课程、课时,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其重点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调适情绪和适应生活等。不但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还要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满足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通过选修课程以“多样化满足儿童不同的需求,追求有差异的平等”[1],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的机会,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通过定制课程让学生在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此外,心本课程还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一是学科课程的深化,在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目标的基础上适当提升目标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二是拓展主题课程,充分挖掘有用的课程资源,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三是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心本教学:把师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学生的学习是内因,教师的教学是外因。“针对性才是教的价值所在。显性的针对性针对的是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隐性的针对性是学生的学习潜能。”[2]心本教育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潜能都能被激发并获得发展,提出了潜能的心本教学观。心本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主张教学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应用心理技术方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还应该着眼于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实现教学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心本教学主张教学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主要指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感知、情感、意志、注意和思维等心理状态。[3]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积极的心理背景,因为它带给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情感体验、行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师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让师生富有激情,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记忆力增强,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心本教学下的课堂心理氛围营造通常采取以下策略:心理训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心理状态;课堂游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课堂学习中的亲密人际关系,引发师生情感共鸣;积极评价,借助好奇心、创造力、团队精神等细化的积极品质评价,向学生传达积极期望的信息,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心本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心本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习潜能是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联的尚未被激发、尚未被实际化的能力,人的生理、心理基础是学习潜能的源泉,学习潜能只有得到有效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能力,保障学习的效率、学习的质量。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潜能有待激发,究竟如何激发?研究发现,学习潜能与环境、教育、训练关系密切,足够的刺激能促进学生的潜能激发。心本教学认为,第一,心理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而持久的心理训练将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释放,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心理训练能为学生的学习赋能;第二,课堂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各种认知类、情绪类、想象类、体验类、交往类的心理游戏以其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学生“潜能”向“显能”转化;第三,积极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我点赞——小学生积极品质发展评价体系”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从六大美德、二十四项积极品质方面评价学生,评价角度多元,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某一品质的点赞评价,让自身的优势潜能得以释放,激发其他学习潜能由“潜在”化为“显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同时建构出一种积极的课堂。

心本教学主张激发教师教学潜能。校长要做“一个善于开掘教师潜能的人”。[4]每一个教师都不同层次地存在学习潜能、实践的潜能和研究的潜能,心本教学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教师教学潜能,改进他们的教学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同时作用于小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目前心本教学提出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片段式课堂观察,借助片段式课堂观察表,在某一时间内深入课堂,从学生的情绪、注意、参与、交往、思维、生成等学习状态的六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诊断并向执教者提出教学改进措施,或者从教师的教学准备、呈现方式、师生对话、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教学的五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这种心理视角下的观察活动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在互悦机制中形成了成长共同体。当然,这种观察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一组或者全体学生的“学”来反观和促进教师的“教”。还有一种是分享式教学评价,通过分层次分析学生、班级、年段、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分析小学生理解、应用、综合、智能发展等方面的学习特征与水平,寻找影响教学质量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在分享中激发教师教学潜能,建构研究和发展共同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这是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人格特征的重要维度之一,这种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5],帮助教师获得职业成长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片段式课堂观察和分享式教学评价就是在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当然这两种激发教师教学潜能的方式不可避免会给教师们带来一定的压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焦虑,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焦虑水平是适度的,它并没有因此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反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实现了学生的高效学习;并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它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让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这所新学校办学五年即成为优质学校。可见,这两种激发教师教学潜能的实践方式符合了心理学中的半圆形原理(如图2),即中等程度的焦虑会让一个人的学习、工作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图2 半圆形原理

四、心本文化:让校园充满教育的力量

心本文化是心本教育视域下的学校文化,一种让心理系统和其周围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互相作用、融合构建而形成的积极的学校生态系统,它让学校内部呈现出和谐之美,学校外部特征呈现形象之美,让学校内外都充满着教育的力量。

心本文化的构建是深化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培育未来合格的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文化重点应该通过学校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整体构建学校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环境文化。

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的心本文化有两大特色:一是具有闽南文化传统特色。同安是一座千年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学校秉承地方文化传统进行文化建设,充满闽南大厝味道的学校大门、植入“爱拼才会赢”闽南精神的《少年向上》校歌、蕴含闽南红砖元素的装饰风格……把闽南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布局、组织和实施过程之中,让学校文化深深扎根于厚重的闽南文化。二是体现心本教育思想。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以心本教育思想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努力构建学校积极向上的生态系统:环境文化建设上应用心理学原理,植入心理元素,借助心理暗示,营造出积极的文化氛围;制度建设上应用心本管理理念,尊重师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需要,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和心理预期,让制度成为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心理契约,走向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行为文化建设上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以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例如,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自主开发了《为我点赞——小学生积极品质发展评价体系》,以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行为、引领学生行为,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品质。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以“向上”校训作为学校的教育信仰、师生的精神家园,努力让“心向阳光、脚踏实地”成为学校的实然之风,让校训校风发挥出强大的心理力量、规范力量和教育力量。心理学家朗芬布伦纳指出:“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6]心本文化就是努力让心理系统和其周围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互相作用、融合构建校园积极的情境系统,让学校成员在这样的情境系统中健康、和谐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校文化构成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它不是“分裂”的,首先它是“以人为本”的,即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其次,它在“以人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向“以心为本”,即从师生的心理出发、从心理学的视角建设学校文化。按照金字塔模型描绘,心本文化由下而上排列,心本环境文化、心本制度文化、心本行为文化和心本精神文化(如图3)。从金字塔模型描绘来看,学校文化的构建揭示了学校文化的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系,这种文化要素的逻辑关系形成了系统互动的学校文化生态系统[7],它让学校特色得以形成,教育环境得以优化,让学生得到有质量的发展,让学校得到持续化的增值。

图3 心本文化的金字塔模型

猜你喜欢
德育心理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