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锦系
(云霄县后汤小学,福建 云霄 363300)
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小说类课文占比较小,并且多为长篇小说的节选或改编。因此,部分教师在小说类阅读教学定位上存在偏差,将小说类阅读教学与一般的记叙文归为同类,并采用精读精讲、教师解读等方式授课,这削弱了小说类文体自身的语言与表达特征、人物形象特点,导致学生在阅读小说后只能记住小说的故事情节,无法深入领会小说所体现的内涵以及情感。思维可视化在小说类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借助形状、符号、空间、色彩等要素与文字的结合产生更为多元的思维工具,既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难度,又可以将学生阅读及思考小说的过程可视化,继而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小说类阅读策略。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是小说类文体的三大要素之一,一般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在小说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韦恩图再现小说叙事环境,增强学生对小说故事的代入感,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小说历史及文化背景的理解。[1]
例如,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古典小说类课文,此类课文写作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并且一般为对我国古典名著的节选与改编,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其所涉及的社会环境学生较为陌生,因此在阅读此类小说类文本时,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失去读懂、学会此类课文的信心。笔者便通过绘制韦恩图的方式呈现小说的社会环境。以《草船借箭》为例,笔者在左侧的圆圈内揭示了“草船借箭”的背景——孙刘政权联盟,在右侧的圆圈内留出空白,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填充人物意愿与外部情况的冲突,例如诸葛亮的意愿在于制箭,但面临着期限短、周瑜施压等障碍,使学生深刻理解“草船借箭”这一计谋提出的急迫性。除此之外,笔者请学生通过阅读回目、收集拓展性资料等方式更为立体地呈现出草船借箭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感受“用奇孔明借箭”中“奇”字的妙用。
在小说类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懂小说”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要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策略。为此,教师在小说类阅读教学中要以使学生“会读小说”为根本任务,采用系统、有序的方式将阅读小说的技巧、方法、思维等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2]
小学阶段,小说类课文一般篇幅较长,情节跌宕起伏,并且蕴含着诸多能够反映人物形象特点、历史背景的关键信息。而小学生记忆多为形象及机械记忆,认知也处于具象与形象认知阶段,要想让小学生从如此多的信息中提炼、整合并梳理故事情节,抓住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大关键节点绝非易事。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山行图直观、形象地呈现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删繁就简”提炼出有关小说情节的关键信息。
以《红楼春趣》为例,笔者引导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人物及事件。接下来,笔者与学生围绕课文内“放风筝”这一主要事件共同绘制故事情节山形图(如下图1):
图1 《红楼春趣》小说故事情节山行图
学生们沿着小说情节发展脉络再次阅读课文,横向拓展课文的语言细节,例如,宝玉怒摔风筝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反映出宝玉的形象,此时笔者引入拓展性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宝玉”,使学生所感知的宝玉形象更加饱满与立体;在“众人放起风筝”这一情节结束点,笔者请学生们根据文中“把病根儿都带走”这句话思考宝玉一行人放风筝的用意,继而使学生更为深入的领会课文主旨。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小说语言、文体特点也集中体现在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但是小学生在阅读小说类课文时,往往关注的是小说情节,在人物形象分析与特点解读上能力薄弱并且缺乏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气泡图帮助学生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并通过开展小组竞赛、技能比拼等活动增强小说类课文阅读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产生争先意识,并且逐渐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理解的技巧和方法[3]。
例如《少年闰土》一篇是节选自鲁迅《故乡》的小说类课文。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自己与闰土相处的时光和故事刻画了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的少年闰土形象。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本篇课文时采用旁批的方式圈画、批注下能够体现闰土形象的词语、句子,再运用气泡图梳理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
当笔者呈现出双重气泡图(两个气泡图交叠,其中一个气泡图的主题为“少年闰土”,另一个气泡图的主题为“我”),起初学生对此表示疑惑:小说的标题为“少年闰土”,那么人物也应当是少年闰土,“我”这一气泡图的设置及其与“少年闰土”气泡图相交支出的用意为何?
学生产生质疑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最佳契机。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气泡图设计的意图、对比“我”与“少年闰土”的形象。例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是怎么一件东西”“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气泡图引发学生的质疑,使学生对少年闰土形象的分析与解读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加之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发散,有助于学生掌握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叶圣陶曾表示“读书应阅读整本书,将整本书作为主体,并以单篇短章作为细节构思的辅助用具”。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这一课是画教学路径,帮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阅读,并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以《小狼小狼》为例进行分析,在这一小说的教学与引导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情节发展脉络,把握书中的整体结构,在情节顺应的同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于情节与小说内容的印象。特别是在教师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次阅读目录,针对目录中相对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进行重点分析,在分析过后要求学生掌握整本书的脉络与结构,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如图2)
图2 《小狼小狼》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概念图)
这一方式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构思整个故事全景,深入理解故事的内在含义,从全局性角度把握整部书的脉络与结构,进而产生深度认知,为接下来的详细阅读打下铺垫。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情节筛选,将寻找狼窝这一故事情节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典型,帮助学生深度感悟,进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自行架构情节体系,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对人物内心具有深刻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化文章主旨,提高阅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