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荔浦市花篢镇农业服务中心,广西 荔浦 546603)
荸荠是浅水性宿根草本植物,以球茎作蔬菜或者水果供人们食用,因其外形似马蹄,故又被称为“马蹄”。还有很多人认为其形状很像栗子,并且性味也与栗子相似,同时观察两者的成分和功用,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其还被称为“地栗”。荸荠属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球茎扁圆形,表面平滑,老熟后呈枣红色或深栗色[1]。荸荠口感甜脆、营养丰富,生食、熟食或做菜用均可,有“地下雪梨”之美誉,且被北方人誉为“南方人参”。荸荠既是水果又是蔬菜,喜好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具有不耐寒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荸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荸荠生长于池沼内或水田中,适合种植在底土坚实、耕层松软的土壤中,且要求种植区域的耕作层厚度在20~25 cm,为荸荠球茎生长发育提供有利条件。在荸荠种植过程中,需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否则会影响荸荠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会提高荸荠发生病虫害的概率,给种植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充分利用水田推广种植荸荠,现将其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栽培环境对荸荠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大的影响,适宜的生长环境能促进荸荠健康生长发育[2]。由于荸荠以地下部分为生长重心,而且球茎具有贴犁底层着生的特性,因此,通常选择水源和光照充足的环境种植荸荠,且要保证表层土壤疏松、底土坚实。荸荠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前茬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水田中。同时,也适宜种植在耕层浅薄、质地泡松、肥力中上等的沙质土壤中。
应选择产量高、品质好、个大、抗病的组培苗一代作种。选留常规种时,应选择20 g/个左右的荸荠作种。同时,应观察其外观,选择无病虫害、无破损霉烂、光滑饱满、拥有粗壮芽头的球茎作种。目前,桂蹄1号是最常用的荸荠品种,其具备果个大、产量高、长势良好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户喜爱[3]。
选种后,需要贮种。具体来说,需要将选好的种球茎进行适当晾晒,然后准备一个竹筐,在竹筐的底部垫一层10 cm厚的细湿沙或者湿润的黄土。接着,将球茎一个挨一个摆好,每摆一层荸荠便盖上一层细沙或者碎黄土,全部摆完以后,需要在顶部再铺盖一层10 cm 左右厚的细沙或者碎黄土,并加盖一层稻草,从而达到保温及保湿的效果。完成此项工作后,需要每隔15 d左右淋喷1次,如果湿度相对较大,则可以暂时停止淋喷工作,并重点关注保温情况,同时做好防鼠工作。
浸种催芽前,首先需要挑选种荠(需要选择球茎饱满、表皮光滑、皮色一致和芽头粗壮的荸荠作为种荠)。选好种荠后,需要将种荠的顶芽尖端摘去0.5 cm(贮存时,部分种荠呈现出略干缩的状态,甚至有的顶芽已经萌发出细弱的叶状芽,将其顶芽尖端摘去适当部分,能够帮助种荠更好地吸水)。对种荠进行浸泡和消毒处理时,先使用清水浸泡种荠8~12 h,之后再使用50%多菌灵800 倍液浸泡12 h,将种荠取出后即可播种育苗[4]。
1.3.1 分株育苗。通常采用两段育苗法,每667 m2大田选取25 g/个以内的荸荠球茎8~10 kg作种。第1段于5 月中下旬种植经过消毒处理的种荠,需保持土壤湿润,种荠之间的距离以2~3 cm为宜。在此期间,需对荸荠浇一定量的泥浆,浇一两次即可。当荸荠苗高度为20~30 cm 时,即可将其移植至第2 段水田,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之后将培育的分株壮苗移植至生产大田。
1.3.2 球茎育苗。一般在6月下旬播种,每667 m2大田选取20 g/个左右的荸荠球茎作种子。将种子消毒后采用水田育苗方式,加强肥水管理,苗龄25~30 d、苗高40 cm左右时即可移植至生产大田。
1.4.1 精细整地与施肥。选择水源充足的水田,在荸荠移栽前10~15 d 进行机耕整地,并在移栽前5~7 d施入基肥。每667 m2可施农家肥料1 500.0~2 000.0 kg、过磷酸钙肥50.0~75.0 kg、尿素7.5 kg、硼锌肥3.0 kg,之后进行耙田,将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5]。
1.4.2 起苗定植。起苗前1 d,选用25%丙环唑水乳剂1 000倍液对荸荠苗喷雾1次,防治秆枯病。通常在每年7 月中下旬完成荸荠移植。如果荸荠苗长势健壮,则后期存活率较高,产量也会有所提升,因此,应确保荸荠苗长势良好,同时在起苗的同一天完成移植。如果定植早、土层浅、田土肥,则应稀植深插,株行距控制在(43~50)cm×(53~60)cm,667 m2栽植 2 200~3 000 蔸,定植深度为8~10 cm;反之,应密植浅插,株行距需控制在(33~40)cm×(43~50)cm,667 m2栽植3 200~4 500 蔸。插植时应顺手将根旁泥土抹平,插植完成后需灌浅水,以促使根系成活[6]。
荸荠对肥料的种类要求较为严格,在各种肥料中,其最喜有机肥料。施有机肥能够更好地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追肥时,也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并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根据荸荠各个生长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需施用不同类型的肥料。追肥应把握“前稳、中控、后攻”的原则。荸荠定植后7~10 d 施分蘖肥,每667 m2施尿素7.5 kg、硫酸钾10.0 kg;荸荠定植后20 d左右施分株肥,每667 m2施硫酸钾复合肥料20.0 kg、尿素10.0 kg;9月初看苗施肥,如果水稻发苗多、生长旺,则不必施肥,反之,每667 m2需补施硫酸钾复合肥15~20 kg、腐熟菜籽麸75.0~100.0 kg;9月下旬施结荠肥,每667 m2施硫酸钾复合肥25.0~30.0 kg、硫酸钾20.0 kg;10月上中旬施球茎膨大肥,每667 m2施用复合肥30.0~40.0 kg,同时施中微量元素肥料20.0 kg。
荸荠大田灌水时,浅水分蘖分株,水深2~3 cm。结荠前,如果荸荠苗生长旺盛,则需短期露晒田,晒至田泥有细裂缝时立即灌水,水层深度保持在5~8 cm。结荠后,在荸荠球茎膨大期需加深水层至7~10 cm,且需保持至11月中下旬,之后放干水,以便采收荸荠。
2.3.1 荸荠秆枯病。荸荠秆枯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速度快,会使荸荠大面积枯死和倒伏,进而影响荸荠产量。该病一般8月中旬开始发生,9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该病易随风、雨水蔓延传播。因此,对该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荸荠插苗后20 d左右开始喷药,每隔15 d用药1次,直至9月下旬发病高峰期结束后停止用药。农药可选用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富力库及欧利思等,注意交替使用以上药剂。
2.3.2 白粉病。白粉病主要发生在荸荠进入分蘖盛期,常危害荸荠的花、茎、叶等部位。该病发生时,最突出的表现症状即为在病害好发部位出现一层白粉状霉层。白粉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且易与秆枯病同时发生。通常在田间使用三唑酮或灭病威防治白粉病。
2.3.3 枯萎病。荸荠枯萎病的症状主要为青枯死苗,荸荠苗插植后即可产生危害。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除选种时进行种子消毒外,荸荠苗移栽前7~10 d 需每667 m2撒生石灰75~100 kg 对大田土壤进行消毒;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多菌灵、苯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
2.3.4 黑斑病。黑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高温条件下极易流行,经常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需要及时防治。具体的防治方法很多,既需要注意轮作,可以选择春毛豆-双季茭白-荸荠或者水稻-荸荠的轮作模式,也需要重视对种子的选择和消毒,同时还需要做到合理密植(移栽时株行距需要保持在50 cm之内)。做好施肥工作,定植7 d后每667 m2施加10 kg尿素,8月施用籽肥,每667 m2施用专用复合肥料20 kg。此外,还需要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方法。具体来说,需要在黑斑病发病初期或者封行前后,用50%多菌灵或者70%托布津800~1 000 倍液直接喷洒在植株上,并且需要注意交替用药,直到抑制住病害扩散为止[7]。
2.3.5 白螟。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9月下旬,该虫害发生最盛。此时是荸荠地下茎生长旺盛时期,一旦疏忽防治,将会导致严重减产,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从7月中旬开始,便需要有意识的对田间白螟的发生情况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从而更为全面地掌握其发生动态,在白螟卵块孵化高峰期将其一举消灭。其幼虫常危害荸荠茎秆基部,发生于大田第三、第四代,世代重叠。如果田间白螟成虫较多、虫卵量较大,可选用杀虫双、乐斯本、杀虫丹喷杀;在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可选用杀虫双或稻喜宝颗粒撒施进行闷杀,田间深水层需保持在6~8 cm,以提高防治效果[8]。
2.3.6 蝼蛄。该害虫以每年9—10 月危害最盛,9—10月正值球茎膨大期,略有疏忽,就会导致叶状茎和匍匐茎枯死。为此,可以选择使用3%呋喃丹,每667 m2按照2~3 kg 的标准进行拌泥,并撒施在田边,或者使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炒5 kg饲料,配成毒饵,撒施在田边。
2.3.7 蛴螬。蛴螬喜潮湿,在小雨连绵时活动最盛。幼虫以20:00—21:00危害最盛,直接咬断幼芽(苗),造成缺苗、僵苗和弱苗,并会损伤匍匐茎和球茎,从而影响荸荠的产量和品质。具体的防治方法和蝼蛄的防治方法相同,均可以使用3%呋喃丹,每667 m2按照2~3 kg的标准进行拌泥,并撒施在田边,或者使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炒5 kg饲料,配成毒饵,撒施在田边。
防治荸荠病虫害时,应加入农药展着剂,以增强药剂黏附力,提高防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用井冈霉素及含有井冈霉素的复配农药,以免荸荠出现花心。
一般情况下,定植15 d以后,在小暑、大暑期间(7 月7 日—24 日)进行第1 次除草,在立秋(8 月7 日—9 日)后进行第2次除草[9]。
荸荠生长期间,需要掌握浅水勤灌的原则,并且按照前期浅水、中后期深水的方法进行水位的有效调节。定植以后,需要保持3 cm 以下的水层。在荸荠生长期间,如果遇到暴风雨,需要立即排水,恢复原来的水位。如果荸荠要在田中过冬,则需要保持田间湿润,从而防止土面干裂的情况发生,以免造成地下茎受冻[10]。
荸荠成熟后,地上部分枯死即可采收。采收期一般从11月开始至翌年3月结束,具体应从12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2月上旬立春前采收完毕为好。掌握好合适的采收时间,能够使球茎内的淀粉尽可能地转化为糖分,一般情况下适宜时间采收的荸荠中的含糖量可以达到12%,而且味甜,色泽鲜艳,出肉率也相对较高,具有最佳的品质。采收方法主要有2 种,一种是干挖,另一种是湿摸。干挖法必须在采收前5~7 d 将田水排干,以利于之后的挖掘工作[10]。进行人工挖掘时,荸荠球茎紧贴犁底层,因此非常容易导致其受到损伤。采收时需要逐株翻挖,并且采用“看泥性,识走向,稀开锄,翻大坯”的方法翻挖。
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植物,有“地粟”之称,营养丰富,汁多味甜,含蛋白质1.5%、糖4%、脂肪0.1%,还含有维生素C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作为一种特色的蔬菜类型,荸荠既可以生食、熟食,也可以制作成罐头;风干的荸荠味道更甜美,别有风味。在医学上,将荸荠全株晒干制成“通天草”,能除湿热。近年来,种植荸荠的农户越来越多,荸荠的市场供应量也在持续增加。因此,相关研究者应改进荸荠栽培技术,以提升荸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荸荠栽培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栽培环境和栽培品种,注重严格落实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植、水施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以提升荸荠的品质与产量,进而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