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手工艺传承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21-11-30 23:23马明堂
乡村科技 2021年29期
关键词:手工艺甘肃省技艺

马明堂

(中共庆阳市委党校庆阳市行政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乡村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下形成的文化精髓,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传承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互相融合发展,非遗保护理念日益加强[1]。非遗手工艺是非遗物质中的一种,如何通过非遗手工艺传承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乡村全方位发展,实现乡村的美好发展。乡村振兴在某种范畴上实现了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并且为非遗文化保护带来重要的发展土壤。而对于乡村振兴来说,非遗资源的有效开发与运用,对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前研究界对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展开全面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现阶段,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已经实现统一发展,非遗手工艺作为非遗物质中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研究非遗手工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非遗手工艺的研究探寻实现甘肃省乡村振兴的路径[2]。

1 非遗手工艺与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非遗手工艺

非遗手工艺是非遗中的一种,是具有历史传承性、民族或地域特色,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手工劳动制作形成的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与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无法代替的特点。

1.2 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手艺的关系

乡村振兴是我国针对农村发展情况提出的重大战略,非遗保护是国内文化保护中最为主要的措施。当前,乡村振兴与非遗手工艺保护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实现全面发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乡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也需要与时俱进。为了能够对当前乡村发展成果进行巩固与加强,使乡村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实现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乡村振兴与非遗手工艺保护之间的合理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3]。

2 甘肃省非遗手工艺现状

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西南与青藏高原互相连接,西北部与蒙古高原相邻,西部与西域走廊相接。甘肃省雨水较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但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地区形成大量的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为非遗手工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甘肃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非遗手工艺资源众多。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源泉。截至目前,甘肃省已有2项非遗手工艺划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即花儿与环县道情皮影戏[4];有国家级名录项目 68 项,其中手工艺类 14 项(包含传统技艺9 项,传统美术5 项);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495项,其中手工艺类185项(传统技艺类115项,传统美术类70项),约占甘肃省非遗名录项目总量的2/3。甘肃省丰富的非遗手工艺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大部分非遗手工艺分布于甘肃省的乡村和小镇,凝结着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传统,厚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凝聚了乡村优秀文化价值、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手工艺也是甘肃省一种重要的乡村经济形态,部分甚至成为支柱性经济形态。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手工艺品的销售收入,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1 具有较高的传统手工技艺性

甘肃省步入现代社会以后其经济并未实现飞速发展。当前,甘肃省乡村仍以传统生活模式为主,孕育大量非遗手工艺的乡土文明在甘肃省具有较为深厚的土壤,大部分人都保留着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与技能。与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相比,甘肃省非遗手工艺保留了较好的本真性与手工艺的古朴性。例如,麻纸制作技艺、裕固族织褐子、甘谷麻鞋、豳地傩面制作技艺、皮影雕刻技艺,以及武山柳编、嘉峪关芨芨草扎编工艺等编织类手工艺项目,还有剪纸、面塑、唐卡绘画、木雕等传统美术项目,都保持着高度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2.2 具有自然性

自然性是非遗文化最为主要的特征。甘肃省所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山地、高原、平川遍布。非遗手工艺依靠甘肃省自身的自然环境,如洮砚依托于洮河石,并非是任何地区的石头都能够制作成洮砚。还有草编、竹编等,这些都是依靠自然环境形成的,不同地区的自然植物的物性有很大不同,因此,形成的产品风格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在文化生态上,甘肃省是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互相作用与影响,赋予其非遗手工艺独特的文化内涵[5]。也正是由于这种较为特殊的自然与文化形态,才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非遗手工艺。

2.3 民间力量是主要的原动力

甘肃省非遗手工艺传承最为主要的特征是以家族为传承对象,并且逐渐从家庭传承开始发展到以家族居住地为主的村庄、乡镇等周边地区,这些都与我国农业文明传承相统一。家庭传承是非遗手工艺传承最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也可以证实非遗手工艺是当时人们生活最为主要的资源与方式。这也代表着其传承与发展缺少相应的活力,规模相对较小。近年来,虽然形成了大量以工业生产为主的非遗传承企业。但这些工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依然是以该手工艺分布地区的农民为主,依然是以工匠传授为主开展相应的手工艺学习,实现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甘肃省非遗手工艺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以生产性保护为主,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宜,实现创造性发展,在城乡结合过程中将非遗手工艺与现实智能实现互相结合,构成乡村振兴最为主要的原动力,为乡村振兴带来重要的智力发展与产业支撑。

3 基于非遗手工艺传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3.1 政府要完善相应政策,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3.1.1 制定完善的发展政策。政府职能机构必须要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划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且设定完善的发展政策,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当前已有的非遗手工艺给予保护,实现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确保非遗文化得到发展。

国家针对非遗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当前很多地区并未有效落实国家针对非遗设定的政策,造成当地非遗手工艺发展遇到很多难题。对于甘肃省而言,必须要充分把握发展机会,通过官方宣传、场地租赁、绿色贷款等形式实现非遗手工艺的全面发展。例如,甘肃省庆阳市的香包绣制是国家级非遗手工艺之一。庆阳香包依据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通过不同色彩的绣线获得不同类型的图案,形成有着自身特点的造型。因此,在发展庆阳香包时可以抓住国家针对非遗设定的政策,对其进行宣传与发展[6]。同时,要能够通过试点不断总结与吸取经验、教训,由此构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3.1.2 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有效宣传。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地非遗手工艺大部分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因交通闭塞、物流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导致非遗出现失传、没落及缺失传承等情况,对非遗手工艺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创建完善的物流体系、修缮道路等,促进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大部分消费者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不够,因此,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非遗手工艺[7]。通过校园宣传等方式,不仅可以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与了解非遗手工艺,还可以给非遗传承带来重要的人才保障。另外,可以通过各大新型媒体,如抖音等平台获得更多流量。

3.1.3 加强基础教育助力传承。甘肃省各个地区政府要督促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机构的有关规定,全面实施民间非遗手工艺的历史形成机制的教育工作。专门就中小学开展“非遗文化体验”,引进“技巧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观看非遗文化基地,并且开展积极宣传,不断激发学生们对非遗手工艺的崇敬与热爱。

3.2 非遗组织要制订完善的传承计划

当前已有的非遗手工艺人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中老年人将会逐渐离去,导致非遗手工艺无法实现传承与发展。因此,必须制订完善的传承计划,寻找培养传承人,传承和发扬非遗手工艺。

3.2.1 以市场为导向,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专门就当前市场发展情况制订针对性的非遗手工艺发展方案[8]。非遗手工艺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在庆阳香包的销售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互联网电商平台实现产品销售,削减产品交易中间环节,有效控制交易成本,实现产品的及时销售,获得更多经济收益。

3.2.2 改善与优化生产体系,提高出货率。非遗手工艺产品大部分是以手工制作为主,消耗时间与精力较多,价格较高。通过流水线操作可以有效削减成本,实现产量的提升,获得更多市场。积极开展宣传,提高非遗文化的社会认可度。使用诸多营销方式,线上线下互相结合,建设非遗IP,凝结非遗元素,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实现非遗手工艺与快消文化之间的融合,促使其发展,加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可与支持。大部分非遗艺术都更适于动态传播,短视频刚好满足该种需求,能够实现动态记录与宣传,让更多人可以认识与了解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制作过程。另外,通过合适的音乐背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现互相交融,诱导观看者形成较强的情感共鸣,获得更多青年人的关注,实现其传承与发展。对非遗手工艺进行传承与发展时,必须能够融合当前时代特征,让其文化厚度持续增加,实现技艺水平的有效增长。整合资源,培养接班人。非遗组织必须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为非遗手工艺继承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可以通过培训班或演讲会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3.3 非遗手工艺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 实现创新与发展

加强技艺学习,实现技艺水平提升与创新。非遗手工艺不仅需要依靠老技艺实现发展,而且需要融合当前的社会文化。将当地文化特点融入产品中,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这样才可以实现产品销量的提升[9]。对非遗手工艺实现创新,形成一些更为便捷并且具有较强装饰性的文化产品,对旅游内容实现丰富与完善,给非遗手工艺发展与宣传带来重要基础。

爱护身体,注重健康。非遗手工艺人非常稀少,传承人也较少,当前已有的非遗手工艺人都是“国宝”。在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人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因此作为非遗手工艺人,必须要爱护身体,注重健康。这样才能够给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保障。

3.4 消费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非遗认识

首先,必须彻底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更好地认识与了解非遗手工艺。当外来旅游人员前来购买非遗手工艺产品时,可以分发印有各种非遗手工艺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手册,或让消费者学习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制作,通过这种形式加深消费者对非遗手工艺的了解、认可与支持,给其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需要保障消费者权益,当旅游业在实现飞速发展时,当地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非遗手工艺产品造假问题最为常见,因此,需要对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

4 结语

甘肃省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对促进甘肃省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形成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其方法与途径对其他非遗手工艺有着一定的参考性与借鉴性。在实际中需要不断加强与落实相关工作,实现非遗手工艺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手工艺甘肃省技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席晓辉作品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