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30 23:23王婧怡
乡村科技 2021年29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

王婧怡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我国自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各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政治生活日益民主,思想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保障得到加强,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其中,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农”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得到提升。但乡村振兴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乡风文明建设薄弱等问题。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

1.1 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着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村的繁荣发展是我国盛世历史的一大标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乡村为城市与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农耕文化是影响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农村文化不仅是农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为中华文明提供精神营养,使中华文明以独特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现实角度来看,“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关键,与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密切相关。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因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业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1],那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对乡村工作的重视与肯定,旨在解决我国乡村面临的苦难与危机,逐步缩小不平衡与发展不充分的新发展问题,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这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著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两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制约着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了农业农村发展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农业、农村、农民整体现代化,不仅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应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变成美好家园,缩小城乡差距。

2 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首先,过去农民对生态文明理念不够了解。一方面,大量农民采取“围湖造田”的方法获得耕地,损害了湖泊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对森林的过度开垦、牧区草原超载过牧,导致森林植被减少、草原荒漠化严重,从而使自然灾害频发。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生活用品成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后随意丢弃,造成城市产生的大量生活废弃物被直接运输排放至农村地区,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企业快速扩张,工业化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逐渐也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地区工业生产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问题愈加严重,造成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2.2 乡村劳动力缺失

首先,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谋求更高的收入,前往沿海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抽空了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乡村发展陷入困境。其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结构。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批流向城市,在农村居住的人员主要是他们的子女、妻子和父母,他们无力为农村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导致农村劳动力水平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最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缺失对家庭结构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农村留守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和从事低技能劳动的妇女,他们不仅承担着农业生产的重任,还承受着子女教育的负担,不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甚至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还面临着亲情缺失的困境,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青年一代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能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能量。

2.3 乡村经济发展滞后

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首先,偏远地区的乡村难以充分享受政策的支持,以至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偏远地区乡村建设,影响了乡村经济发展效率。其次,我国大部分偏远山村资源匮乏,信息闭塞,与资源条件较好的乡村相比,不能将国家相关政策的效益最大化发挥,且由于国家用于乡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导致我国部分乡村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水平较低,农民仅依靠销售农产品或加工农副产品来获得微薄的经济收益,且容易受到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收入难以达到预期水平。因此,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更无法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2.4 乡风文明水平不高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我国农村乡风文明中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乡风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在传统乡土文化体系中,一些陈规陋习形成的乡村不良社会风气和不文明现象影响着农村群众的价值观,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守旧,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同时,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广大群众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主动性不高,部分青年劳动力缺乏拼搏和创新精神,农民群体的主体责任得不到体现,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利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其次,部分基层领导在精神层面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够全面,过分注重乡村的经济效益,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精神文明则流于形式,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不明显,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最后,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低,在农村居民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意识也难以加强,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主体意识不强,基层领导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以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均不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进而会影响乡村振兴发展。

3 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

3.1 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永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应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计划、分步骤地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首先,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农民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使其自觉参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同时不断激发农民爱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努力奋斗。其次,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方式强调农业的整体性,即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体系中进行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考虑节能减排、废弃物再利用等问题。对在农村设厂的企业应严加管理,监督企业污染物排放,建立污染物排放系统,同时充分发掘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价值,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通过绿色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各地不仅需要做好理论层面的战略规划,而且要因地制宜,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改善乡村风貌,使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2 留住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是推动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以留住农村劳动力为主,引导本土人才回流、加大外来人才引进和缩小城乡差距对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投入资金,使企业之间产生联动效应,扩大乡村企业规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4]。引导本土人才回归,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在发达地区的工作经历使外出务工农民成为具备回乡创业条件的新型农民,要以政策吸引他们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其次,通过乡村的自然人文环境优势引进外来人才。乡村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对于城市精英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要充分发掘乡村独有的自然环境特色,吸引外来人才,让乡村享受精英人才带来的资金技术文化资源,并以此推动乡村资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要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提高农村的教育及医疗水平。在教育方面,政府应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进行支教活动,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医疗方面,完善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力度,促进医疗资源分配平衡,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医疗资源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统筹推进乡村电气等建设。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民生活提供保障等,使乡村留住人才,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3.3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关键。首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保障,发展乡村产业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因地制宜,政府要联合企业寻找地区资源优势,突出当地资源特点,用优势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发展战略。尤其要重点发展低碳加工业,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降低产业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带动乡村经济绿色发展。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保护传统产业。很多地区的传统文化产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充满民族特色,具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对传统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实现传统产业价值最大化。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营造农业品牌,提高品牌建设质量,并通过网络推销等方式拓宽营销渠道,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确保发展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和生活问题。最后,要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流通渠道,畅通生产要素流通环节,构建合理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整合技术要素、管理要素、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并通过培养具有现代化理念和技术的人才,提高生产要素的流通质量,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4 培育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5]。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应大力培育乡风文明,使乡风文明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各地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乡风文明建设价值引领,自觉负起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切实把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其次,要强化农村群众主体意识。大力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乡风文明宣讲宣传,强化农民价值观教育,在乡村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明之风渗透至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中,逐渐改变农民的陋习,提升农民的道德修养,促进农民积极主动学习乡风文明精神,引导农民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自觉将乡风文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文化服务物质基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组织形式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实农民的娱乐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素养,使农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在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劳动力、经济、乡风文明等问题,需要各方积极参与,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留住农村劳动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培育乡风文明4 个方面着手解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为农民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园。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民
耕牛和农民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漫说文明
农民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