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诗歌中的“野趣”

2021-11-30 12:46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野趣理趣杨万里

杨 兆 涵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299)

杨万里,号诚斋,南宋时期文学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擅长诗歌创作,著有《诚斋集》。近年来对于杨万里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杨万里诗歌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以及风格特征与贡献等方面,数量颇为可观。一般认为,杨万里的诗歌主要表现出两种风格,即“野”和“趣”,下文将着重从什么是“野趣”、“野趣”在杨万里诗中的表现、杨诗“野趣”的原因三个方面对杨诗的“野趣”特征加以探讨。

1 何为“野趣”

杨万里的诗歌一般被认为具有“野趣”的特征,那么“野趣”到底有何意义?

从“野趣”二字本身的意义来看,首先是“野”,《说文解字》:“野,郊外也。包咸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显然,在《说文解字》中:“野”是指乡野,远离城市的地方。或者是粗鄙的人说的话。再来看“趣”,在《说文解字》中,“趣,疾也。”、“大雅。”[1]即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趋向、催促、催办。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棫朴》:“左右趣之”。[2]另一种是雅致的意向和趣味。杨万里诗歌中的“趣”为后者。

在文学评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又应该怎样解读“野趣”呢?首先来看“野”,“野”这一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野”在这里指“粗鲁、鄙野。”在对中国古代批评史的研究中多从其中讨论“文”和“质”的关系,但“野”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先秦时期,儒家文化盛行,古人多推崇“文”“礼”。“野”这一概念多被认为是同“文”“礼”相对的概念,多指无礼的人和偏僻的地方。随着道家思想的出现,“野”这一范畴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野”是人的淳朴本真心性,是对构建简朴自然、至乐至美的人间生活愿景的向往。魏晋时期,文学批评繁荣兴盛,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使得“野”这一审美范畴得以重新定义,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出“直而不野,婉转附物。”[4]这是对先秦“野”的文化思想上的继承和发展。随之而来的,“疏野”“野趣”这些文化范畴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诗歌艺术繁荣的唐宋“野”被用于很多诗人的诗歌中,如王勃《赠李十四四首其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王安石《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野性岂堪此,庐山归去来。”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意识。再来看“趣”,“趣”在古代文论中是指人心理上产生的强烈的趋向性,并且伴随着心理的愉悦,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追求虚实相生的表达以及对自由强烈的追求。“趣”这一概念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更为丰富的阐释。钟嵘在《诗品》中多用“趣”来评价当时的诗歌作品,如评价郭璞的游仙诗“非列先之趣也。”[5]这里的“趣”便是指措辞、意旨上的趣味。杨秀平在《宋诗话中“趣”范畴的研究》中论证了“由于诗话的繁荣,关于‘趣’的阐释在宋代成型,成为宋人论诗最重要的审美标尺。这一时期奠定了‘趣’这一审美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范畴中的核心位置。”[6]由此来看,“野趣”二字各有侧重。两者合一展现了杨万里诗歌的艺术风格特征,即:体悟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创作,关注生活中常人难以捕捉的趣味并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

2 “野趣”在杨万里诗中的表现

2.1 “野”的表现

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提出:“学诗当识活法。”[7]即在诗歌创作中要遵循一定的法度而又超越法度。要对诗歌法度灵活运用,不能遵循死法。这种说法的提出是为了摆脱江西诗派的僵化思想,倡导诗歌创作要体现真感情、真精神。杨万里诗中呈现的“野”的创作风格则很典型的体现了“活法”的奥义:杨万里体悟自然,感受自然万物之灵性,用活泼细腻的语言展现出万物的盎然生气。表露出他对淳朴自然的向往,对至乐至美人间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淳朴本真心性的构造。这在杨万里的诗中表现为:题材上多描写自然,内容上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多丰富新颖的想象,语言清新明快,感情上多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杨万里有很多以自然为题材的诗,展现出对淳朴自然的向往。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咏物诗当中。杨万里经常把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现象作为描写的对象,或直接咏物体现自然景物的神韵、状态,又或在咏物诗中格物致知,由咏物阐发哲理,建立全新的物我关系。

杨万里的咏物诗多以物作为主体,物是自然界中独立的物,物是不被诗人的心智影响和主宰的物。杨万里吟咏自然的目的是纯粹的、是出于对万物自然关照的表达。例如《晨炊玉田闻莺观鹭》二首其一:

晓寒顾影惜金衣,著意听时不肯啼。飞入柳阴多去处,数声只许落花知。[8]686

整首诗中没有明确体现作者的任何情感。只是生动细致的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白鹭形象。白鹭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白鹭和周围的环境虽然是整首诗的主体与核心,但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生机勃勃大自然的喜爱与歌颂。物为主体,作者却又恰到好处的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这便是杨万里这类诗的精髓。

其次,杨万里擅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丰富的想象力体悟自然界中的万物,表达常人不易注意到或者难以表达的事物。例如《观蚁》二首其一:

偶尔相逢细间途,不知何事数迁居。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8]533

这首诗描写观察蚂蚁时的思考:不经意间看到了蚂蚁在路上来回奔波,背着食物满载而归。不禁心生疑问,蚂蚁们为什么来回搬家,小小的肚子能吃得下多少食物呢?作者在描写这种不易被人观察的细小生物以及自身对此的思考,并动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加上对生活的体悟,这样才能用诗这种形式生动地展现生活中的细节。

再者,杨万里通过他诙谐幽默、看似通俗却暗含深意的语言展现了他淳朴本真的心性。这正是他语言之“野”的体现。姜夔曾在《白石道人诗集》中评价杨万里诗的语言“韵高落落悬清月,铿锵妙语春冰裂。”[9]杨万里虽从江西诗派出,但是他抛弃了江西诗派好用典、用拗句的写作技法,用通俗的俚语和流畅自如的表达开创了语言艺术的新境界。具体表现为杨万里在诗中好用俚语,借鉴民歌,即便化用前人诗句也能很好地融入自己的诗中。这就使杨万里的诗活泼、新鲜、生动且富有表现力。如《安乐坊牧童》:

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春溪嫩水清无滓,春洲细草碧无瑕。五牛远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儿家。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8]1755

这首诗中使用俚语,诗活泼有趣,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描写牧童的活动和眼前的景色,语言质朴简洁,体现了杨万里的淳朴本性。但是也可以看出杨万里对俚语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精挑细选的。他的俚语都是史书中、小说中有所记载的来头大的俚语,钱钟书先生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里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了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10]

2.2 “趣”的表现

由于诗人杨万里善于感悟生活,体察心灵,因此他的诗歌呈现出极强的趣味性。这种趣味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情味,富有生活情趣。杨万里以赋予人文关怀的写法描写了当时不受关注的儿童,产生了大量的童趣诗。又因为杨万里对理学颇有研究,因此他的诗歌充满着理趣。

杨万里的诗,描写了很多日常情景,他喜爱观察和描写儿童,诗中充满了童趣,熟悉亲切,但又细致动人,画面感非常强,有极强的生活情趣。比如《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8]189

这首诗描写夏日午睡醒来的场景。前两句调动视觉和味觉描写,给读者带来直观浓烈的夏日风情体验。后两句描写自己在慵懒闲适中看儿童打闹嬉戏,充满着童真童趣,别有一番风味。

杨万里还有一些诗充满着理趣。首先,要对理趣诗做一个界定:南宋《文章精义》中首次提出理趣:“《选》诗惟陶渊明,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无成,无斧凿痕。”[11]当然,这里的“理趣”是指诗歌的浑然天成,并没有对理趣这一概念作出具体界定。现当代的钱钟书先生综合自身对宋诗的研究,对理趣诗下过这样的定义:“惟一味说理,则于兴观群怨之旨,背道而驰,乃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之载道。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使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联者,著述而如见。譬之无极太极,结而为两仪四象,鸟语花香,而浩荡之春寓焉;眉梢眼角,而芳悱之情传焉。举万殊之一殊,以见一贯之无不贯,所谓理趣者,此也。”[12]钱钟书先生所认为的理趣诗,即指此类诗歌不是枯燥乏味地一味说理,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或叙述,喻情理于景,并且往往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艺术效果。杨万里的理趣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自然之景的理趣诗,一类是描写社会的理趣诗。其中又以第一类见长。例如《入城》:

杜鹃有底怨春啼,燕子无端贴水飞。不种自红乃自白,野酴醾压野蔷薇。[8]439

这首诗是作者在入城时所见的景色,春天来了,杜鹃在低声歌唱,燕子不知为何在水面低飞。就连无人问津的荼蘼,也开放的十分繁盛,压着野蔷薇。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出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生长规律。这种通过自然之景来揭示生长规律的写法生动自然,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富有理趣。

3 “野趣”产生的原因

3.1 前代诗人的影响

杨万里将自己的诗编订为九本诗集。元代诗人、诗论家方回说:“杨诚斋诗一官一集,每一集必一变。”[13]按照此种说法,杨万里的诗风应有许多次变化。但是“一集一变”这种说法显然有些夸张。关于杨万里诗风多变的言论,多来源于杨万里的自述。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8]3260

首先是学习江西诗派,推崇黄庭坚为一代文宗,学习陈师道的五律。杨万里创作的前期正是江西诗派盛行的时期。江西诗派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继承前人的说法“以故为新”。杨万里早年学习江西诗派的这种创作方法创作了一些作品,后来他逐渐意识到这种创作方法容易拾人牙慧,不能真正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此后他的创作中不断改进这一创作方法,逐渐遵循“活法”,以大自然和活泼的现实生活为取材对象,并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乐趣,这就使得他的诗歌创作从因袭前人转变为逐渐形成自身的“野趣”风格。

白居易的诗对杨万里的影响很大,杨万里对白居易的诗情有独钟,他曾谈及读白诗的感受:“每记乐天诗,一读一回好。少时不知爱,知爱今已老。”[8]2066杨万里受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在语言风格方面,白居易主张通俗浅白,平易近人的语言,这一点在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中不难体现。杨万里的诗歌通俗易懂,并且运用民间俗语,这使杨万里的诗歌呈现出语言之“野”。再者,白居易晚年创作的“闲适诗”描写生活中的小情趣,这也对杨万里产生了影响。

3.2 杨万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因素

当然,杨万里诗歌“野趣”的独有特征也与其人生经历和性格因素分不开。

杨万里出生于江西吉水的山村里,没有显赫的家境,他曾在《饮酒》中自叙道“我本非缙绅,金华牧羊儿。”[8]1924考中进士后,杨万里开始了40余年的为官生涯,由于他被卷入朋党之争加之性格刚直,得罪了宋孝宗。杨万里在《诚斋江西道院集序》中提到“某昔岁四月上章丐补外任,寿皇圣帝有旨畀郡,寻赐江西道院。盖山水之窟宅,诗人之渊林也。”[8]3269由于仕途上不得志,他的官职都不大,而且经常调任于各地之间。因此他把目光转向大自然。大自然成了杨万里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依托。“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8]3269杨万里还喜爱在山水中修身养性,他在《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一》中自述“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8]823杨万里的出身和仕途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淳朴民风的亲切感情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深入体察。

杨万里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热爱,在论及他的创作特点时,杨万里说:“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8]1824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杨万里认为广阔的大自然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先是有了“风烟好”,才能有“句子新”。其中,“风烟好”是指杨万里受到自然界的触发产生了真情实感。他积极的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各种自然风物都收入他的诗歌创作中。并且,杨万里心灵善感,能在大自然中体会常人难以发现的感悟。不论是动物、植物、天文万象都能成为他笔下的创作对象。或直接描写自然万象,或在自然万象中感悟到自然哲理或人生哲理,因此,杨万里的诗歌中总能体现“自然之野”和“自然之趣”。

3.3 南宋时期理学和禅学的影响

杨万里诗风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宋史·杨万里传》中记载:“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14]此后杨万里还与张浚的儿子张栻交好。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他的一些理学思想也深刻的影响了杨万里。

“诚斋体”特别活泼灵动,充满奇趣,历来被看作以“活法”作诗的典型。“活法”是北宋后期以来,禅宗、理学和诗学共同的话题,其意义涉及人生态度的通脱超然、思维认识的灵活圆通和表达方式的活泼生动。杨万里是自吕本中倡导诗歌“活法”以来,真正以“活法”作诗而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

和繁荣昌盛的唐代不同,尤其是到了南宋国运衰落、积贫积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倡导实用的理学思想走向鼎盛,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新产物,以当时的士大夫为主力军。宋代的理学家从认识论出发,肯定了“物”的客观存在。杨万里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中,如他在诗中所说“山中物物是诗题”[8]1007,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悟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哲理,这使他的诗别有趣味。如《过郑步》:

渐有人家松桂丛,韶州山水胜南雄。未需青惜峰峦过,过了诸峰得好峰。[8]764

这首诗以景色入手,展现理趣。前两句描写韶州山水之美。但是诗人行舟匆匆没能好好欣赏眼前的美景。后两句诗人便从此事发出感慨:不必沉溺于过去,未来还有更加美好的景象值得去期待。

程颢曾说:“泛滥于诸家,出于老、释者几十年。”可见理学本身就是吸收了佛家思想并进行改良后的产物。禅学思想也是杨万里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杨万里在《和李天麟》中说“学诗需透脱,信手自孤高。”[8]199周汝昌先生曾解释“‘透脱’,指识度、胸襟的通达超豁,不缚于世俗情见,心境活泼,机趣骏利,不执著,不粘滞。”[15]结合周汝昌先生的解释可以看出“透脱”就是要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典型的禅宗思想。例如《送傅山人二绝句》:

江山有约未应疏,浪自忙中白却须。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8]118

创作这首诗时杨万里已经有了退隐之心,他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杨万里与山水之间有约定,实际上已经暗示了杨万里少了对功名利禄的热衷,而多了对山水的眷恋,这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无疑是受到禅学思想的熏陶。

杨万里受到了江西诗派的影响,积累了技艺。其后认识到江西诗派的弊端转而学习王安石、白居易等唐宋名家并深有所得。并由于家庭出身和师从及其性格因素影响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态度。在当时社会理禅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4 结语

综上所述,杨万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较有成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确实具有明显的“野趣”特征,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诗歌风貌及艺术特质。从以上分析可知,其“野”主要指对淳朴自然的向往,对至乐至美人间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淳朴本真心性的构造。“趣”主要指杨万里的诗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情味,富有生活情趣并以赋予人文关怀的写法描写了当时不受关注的儿童,诗歌富有童趣。又因为杨万里对理学颇有研究,因此他的诗歌充满着理趣。正是他的这种“野趣”特征,成就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他对古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人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野趣理趣杨万里
长城野趣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夏日荷景
咏钓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浅析近年《中华诗词》的理趣诗及其启示
野趣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有别趣』联亦然——闻楚卿先生对联的『理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