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霞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住院部手术室 , 辽宁 丹东 118000)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骨质疏松、髋部肌群退变,当发生跌倒、外力重创、下肢急速扭转等情况时,容易发生下肢骨折[1]。为了减轻病痛、改善骨折状况,一般需要进行手术内固定。但是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减退、手术耐受性较弱,会提高应激反应[2]。另外,老年患者心理比较脆弱,担心手术及预后效果,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这都将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期望的提高,对护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属于新兴护模式,备受认可和关注,在护理中融入了人性化理念,能提升患者的信任感,减轻负性情绪,不仅有利于手术顺利展开,对术后恢复也有着深远影响。本次我院为了进一步明确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从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筛选10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时利用平行对照法,2组各52例。观察组中女患25例、男患27例,年龄区间65-83岁,均值(70.63±7.51)岁,其中12例股骨粗隆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6例髌骨骨折。对照组中女患24例、男患28例,年龄区间65-81岁,均值(70.29±7.43)岁,其中11例股骨粗隆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骨折、12例胫骨平台骨折、5例髌骨骨折。比较2组老年患者的基线资料,满足对比要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符合手术指征;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订书面协议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次研究。(2)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基础性护理,即术前进行常规访视,告知手术相关注意事项,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仔细核对信息,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师进行体位调整、给药,术中与手术医生默契配合,并监测好生命体征变化,手术结束麻醉苏醒后送回病房,与科室护理做交接。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人性化手术室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人性化护理。手术前1天巡回护士进行访视,与患者进行密切接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文化程度、手术方案等。并使用直白的话语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术中配合要点等,让患者对手术有更多认识[3]。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要进行安抚和鼓励,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提升手术信心。(2)术中人性化护理。①提前将手术室温度和湿度调节到舒适状态,温度保持在25℃左右,湿度在55%左右[4]。②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热情迎接,并照顾患者的情绪,询问患者有哪些不适感,并再次讲解手术流程及相关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紧张感,提高舒适度。③进行静脉穿刺时要1次性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感,确保术中输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④帮助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在不影响手术和护理操作的情况下,对裸露部位进行适当的遮盖,保护患者的隐私,术中也同样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裸露[5]。⑤麻醉见效后,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体位调整,并在骨突部位垫上凝胶减压垫,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形成压疮。⑥术中器械护士与医生进行默契配合,及时、准确传递手术用具,确保手术有序进行,减少护理差错,缩短手术时长。巡回护士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表情变化,以便发生异常状况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⑦术中发生意外情况,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快速与医生配合处理,以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切口关闭前巡回护士和器械护理共同清点手术用品和器械。(3)术后人性化护理。手术结束将手术区域的污渍擦除,并固定好引流管和切口敷料,为患者盖好被子,做好保暖工作。麻醉苏醒前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还要观察患者是否有躁动不安、无意识拔管等行为,如有及时制止。待患者麻醉苏醒后,第1时间告知手术顺利完成,病情稳定后送回病房,并与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同时,叮嘱护理人员定时更换敷料,做好感染的预防工作,告知家属加强保暖、营养干预、正确体位等,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促进术后恢复。
3 观察指标:(1)评估2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评估工具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SAS超过50分表示有焦虑症状,SDS超过53分表示有抑郁症状,且得分越高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2)调查2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调查工具为医院自制问卷,以百分制,不满意:<60分,满意:60-89分,完全满意:≥90分。
5 结果
5.1 2组老年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SAS、SDS评分对比:手术前,观察组SAS评分为(57.82±6.53)、SDS评分为(56.34±6.81),对照组SAS评分为(57.79±6.92)、SDS评分为(56.42±6.7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SAS评分为(40.62±5.35)、SDS评分为(41.64±5.28),对照组SAS评分为(52.61±5.36)、SDS评分为(53.27±5.0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老年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34例完全满意、17例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8.08%;对照组26例完全满意、19例满意、7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86.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老年人中下肢骨折发生率较高,会严重降低的生活质量,若预后不佳,还可能留下后遗症或形成残疾,所以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是老年患者常伴随器官功能减退、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加之对手术知识缺乏认识,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增加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康复效果[6]。相关研究发现,在手术中进行科学的手术室护理,对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质量、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7]。
人性化护理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和广泛应用的护理方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作为护理出发点,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全面性、优质、贴心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让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8]。该护理方式应用到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中,通过术前有效访视,让护理人员与患者提前接触,留下良好印象,进入手术室后能有更强的信任感,更快减轻紧张情绪;同时,通过访视还能掌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另外,在术中通过心理、生理多方面干预,以及与医生的良好配合,能减少术中风险事件,缩短手术时长,让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的交接与指导,能确保患者有良好精神状态,为更快康复出院奠定基础。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进行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比实施基础性护理的对照组,术后有着更低的SAS和SDS评分,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08%和86.54%,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人性化护理能更好的满足患者身心需求,纠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能取得患者的信任感和认可,继而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综上所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