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育的小学英语“Love”教法实践研究

2021-11-30 01:51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王曼秋
青年心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教法教学活动笔者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王曼秋

3~12 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时间(三至六年级)已处于黄金期尾部;与语文相比,在非母语环境的时空条件下语言学习难度更大,如何抓住尾巴,为儿童专业成长、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起好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情境教育是儿童喜爱的教学范式,情境教育在母语学科(语文、数学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英语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受制于儿童词汇量,难以创设如母语学科中形象生动的情境。因此笔者探索引入其他教法,包括分层教学(Layered Teaching)、开放式教学(Open Teaching)、有效教学(Valid Teaching)、全过程管理(Extend)等(以上教法首字母组合为“Love”,简称为“Love”教法),与情境教育融合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易化、优化情境创设;并以教法融合为基础,探索多要素融合,以期最大限度契合各个层次儿童群体特性及需求,让不同儿童都能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途径融入教学、融入语言,拓展情境教育在非母语学科中的应用,为整体上的有效或优质教学提供基础和保障。

一、关注儿童未来的多维度融合

如导言所述,融合是方向,但在实践中也发现,融的路径有多种。在“儿童本位”的教育初心下,“怎样融”的选择尤为重要。融合教法从狭义讲,就是推动教法的融合,通过情境教育与“Love”教法等多教法联动,弥补原教法的系统缺陷或改善原教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不适性,创设出儿童感兴趣、愿参与、多互动、有收获的教学活动,提升儿童英语核心素养;从广义讲,教法融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格局,必会牵引教学组织、教学形态、教学空间等的重构,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重构中推动时空维度、单元维度等融合能更好地服务、提升教法维度融合,因此,融合教法从广义上看亦可看成包含教法融合在内的多维度融合尝试,期望在提升儿童英语核心素养之上,引导儿童以语言学习为媒介认知自我、培树品格、沟通世界,为他们的未来助力。下面,紧扣“引导、喜悦、联贯”三个关键词,阐述“怎样融”的路径。

(一)教法维度的融合:“引”与“导”是关键

教法融合的目标是通过情境教育、分层教学、有效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教法的融合使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出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情境活动。教法融合成效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引导”,要做到“两个自”。

一要引得自然。自然应是引的最高境界,儿童自然进入的,必是高效的。在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实现“引得自然”的目标,要尝试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情境活动设置来源于儿童自然生活或自然认知;第二是合理运用融合教法,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情境中自然发展:设置分层任务,为后进生搭设台阶融入情境;以开放的理念定义分层、活化情境,打破“天花板”,让儿童充分展示自己。

以教授四上 Unit 5 “Our new home”为例,笔者以儿童自己的家为个性情境,并设置一组分层问题引领儿童进入情境讨论:①Do you love your home?②Which room do you love best? Why? ③What’s your dream home?。每个儿童对自己的家都非常熟悉,在分层问题的引导下,绝大多数儿童都有话可说;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又能让不同经历的儿童充分展示自我,这种展示不仅在于可提高成绩,更在于深度参与情境活动后儿童放飞的想象,比如,有的孩子想打造一间巧克力屋,有的孩子想住进一间武器屋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要导得自如。这里的自如指的是收放自如。在开放的情境下,儿童思绪飞扬,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是儿童融入情境、深度思考的结果。要坚持以学定教,对于完全偏离的思绪要在导的过程中“收”回正题,对于有益于教学的思绪要在导的过程中大胆“放”权儿童。

以教授五上 Unit 4“Hobbies”为例,课中设置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即讨论自己的爱好,有的儿童说:“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Arena Valor, I’m an archer in the game.”目前,很多儿童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进而影响学业。当笔者听到这样的对话时,及时地终止了他的发言,并郑重要求儿童要合理控制上网游戏时间。而在教授六下 Unit 8 “Our dreams”时,有的儿童说:“I want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I like Yao Ming. I’ll do more exercise,and I want to play in NBA someday.”听到这样的对话,笔者给予了正面的肯定,并邀请了班上其他喜欢篮球运动的儿童组成一组,围绕此话题开展了简短的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时空维度的融合:“喜”与“悦”是重点

在实践中,笔者运用全过程管理理念,将课前、课中、课后、评价各环节贯穿为整体考虑,基于融合教法思路设计各环节活动,实现有效教学在时间(课前、课中、课后)、空间(校内空间、校外空间等)上的全覆盖。推动时空维度的融合,要抓住两方面的重点。

一是喜,发于内生动力。课前、课后管理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介入少,定量以外的定性任务只能凭儿童自觉完成;另一方面传统的预习和复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背离儿童天性,完成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尝试运用融合教法的思路设计儿童“喜”的课前、课后任务或形态,“喜”而产生的内生动力必能大幅提升预设任务完成的效果。

以教授四上 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为例,课前,笔者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并尝试学会用英文进行描述;课后,笔者布置了两项作业让儿童选择完成:一是让儿童以“对对碰”游戏为模型,设计水果与对应表述的词卡,二是让儿童发挥想象,用水果制作各种造型,如椰子树、螃蟹等,再尝试用口语表达出制作的过程(哪个部位用了哪样水果),并在下节课复习环节中,让儿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受到了儿童们的欢迎。

二是悦,培树专业信心。悦己者学。无论是优等生或是后进生,都渴望正向的评价反馈。在融合教法中,每一个儿童都能在他的最近发展区找到匹配的学习任务,笔者努力让每一个儿童从课前任务开始,都能基于点滴进步获得多元评价反馈,一直贯穿于课后,培树儿童专业信心。

在实践中,针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如按时完成作业、书写认真、独立完成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上课举手回答较简单的问题等,教师要及时给予正向激励评价,让儿童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中等生是平时教学活动中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对于他们的评价反馈要更具针对性,避免以简单的“good、excellent”等来评价,以笔者一次批改作文为例,该儿童书写很认真但逻辑条理稍有不清晰,笔者是这样写评语的:“你的书写很棒,如果句子更能有条理会更好,尝试用first、then、next、finally 来连接句子,试试看吧!”这样既起到激励鼓励作用,又为儿童下步提升指明方向;引导儿童在小组协作中进行相互评价,角色转换、评价角度、内容组织等的改变能进一步激发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优等生更加倾向于通过多种竞优的途径(展示、比赛、发表文章等),以认可度高的外部激励增强内生信心。

(三)单元维度的融合:“联”与“贯”是原则

打破自然单元壁垒,推动认知结构联系紧密的单元融合组织教学,既能创设更为生动的情境场景,又能使融合教法中的分层、开放等更具依据和可操作性。单元融合教学相比自然单元教学,具有更优的结构性和完整性。在实施中,具体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内容上的关联相似。以教授译林五下Unit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这单元重点是介绍中国四个重要传统节日,而儿童最熟悉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因此笔者把六上Unit8“Chinese New Year”与该单元融合设计教学活动,两个不同单元自然形成难度级差,一般教学目标为掌握一般现在时的表述模式,学有余力的可尝试be going to 的句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创设春节前、春节时、春节后的情景活动,学习进度快的小组举一反三,把同样的表达模式和框架运用在了其他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重要节日中,教学效果超出了之前的教学预期。

二是逻辑上的贯通递进。以教授译林六下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和Unit2 “Good habit”为例,从单元名上看,似乎两个单元没有太多关联,但实际两个单元的语法点的教学目标是相近的,即都要在动词的后面加上副词,只是第一单元讲的副词是有规律的(在形容词的后面直接加上-ly 或者简单的变化),而第二单元的副词比较特殊,有既可做形容词又可做副词的fast、early 和late,还有特殊形式well(形容词为good)。不难发现,第二单元的语法知识与第一单元紧密相连,还是第一单元语法的递进版。因此,笔者尝试将两单元融合实施教学。在实践中,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简单副词形成的规律,然后给出语篇材料,设置梯度问题,即是不是所有的副词都是形容词加上-ly 组成,如果不是,还有哪些特殊的?它们又是如何组成的?通过小组协作,让学生自己发现特殊副词的同时,设计了“找不同”等趣味小游戏,在寓教于乐中总结语法规律,让学生更易接受和掌握。

二、指向教育初心的多角度考量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单一固化的教学“套路”下,关注儿童感受不够,儿童对取于中位数的教学靶向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失了生成与灵动,“知识本位”的为教而教背离了教育的初心。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相比于模式化教学、套路化教学,融合教法是否回归教育初心,做到“儿童本位”?我们有必要回到出发点,站在儿童、教师和社会的角度考量和审视我们的教法。

(一)儿童角度

儿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小学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段(三、四年级)。中段期间,儿童刚刚接触一门新的语言,陌生中兼有兴奋。融合教法中贴近生活场景的情境活动、活泼多样的开放式教学等,能有效消除儿童因陌生对新语言学习产生的距离感和恐惧感,变兴奋为兴趣,成为持续学习英语的原动力。二是高段(五、六年级)。高段期间,儿童专业学习出现分化,教学活动有时难以兼顾两头,会出现优等生学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情形。融合教法坚持教学活动全过程管理,做实课前与课后;坚持分层递进设台阶,逼近儿童最近发展区,能最大限度关注并及时回应每个儿童在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中的个性需求。

因此,从儿童角度来看,融合教法契合了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合理使用能广泛动员儿童自发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印证我们的想法,笔者在执教班级发放问卷调查,课堂满意率平均高出近5 个百分点,多个正向指标100%最优评价。

(二)教师角度

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并行不悖,特别是在环境、内容开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科学引导必不可少。站在教师角度,就融合教法从两个方向进行考量。一是有付出有收获。融合教法中,要以儿童为中心重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变“教”为“导”,教学活动中的份额看似减少,幕后工作大大增多,以笔者为例,为了能有效引导开放的融合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平均备课时间增加了40%以上。付出换来的是更多的收获,不仅使儿童学业成绩提升,更可喜的是儿童获得了语言思维、文化品格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二是有思考有提升。笔者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同人,围绕融合教法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进行头脑风暴、说课研讨。思考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各个层级的优课、展示课中均获得好评。

因此,从教师角度来看,融合教法顺应了新教改的方向,在重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活动组织等的过程中,实现“物我”“自我”“他我”的交互,不断重塑一个更优的“新我”。

(三)社会角度

融合教法中的全过程管理涉及课前与课后,在实施中,我们努力尽量少占用社会资源,为家长和社会减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量。一是物质方面。在实践中坚持 “两个不”的原则。第一个是不刻意。减少侵扰公共空间。以情境创设为例,把儿童原生态的生活空间作为首选,在教授五上Unit 2 “A new student”时,与音乐课、科学课结合,把观察这些功能教室作为课前情境预习作业,为课中讨论功能教室方位、特征、陈设等做好铺垫。第二个是不浪费。尽量就地取材或者废物利用,避免金钱及资源的过度使用或者浪费。以教授四下Unit 5 “Seasons”为例,课后作业安排儿童做树叶画,并配与画相符的英语小诗。二是精力方面。在实践中坚持“两个避免”的原则。第一个是避免“帮忙”。以儿童能独立完成为底线安排课外任务,既减轻对家长精力的牵扯,也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等学习习惯。第二个是避免“填鸭”。不搞题海战术,兼顾儿童的兴趣和个体发展,差异化安排课外任务。实践证明,儿童带着兴趣完成,往往事半功倍。

三、结语

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语言作为社会沟通的媒介,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融入社会能提升教育效率;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寻求课内外的有序合作与协同。融合教法坚持“两个不”“两个避免”原则,兼顾教育效率与社会效应平衡,为语言教学融入社会提供了路径。

猜你喜欢
教法教学活动笔者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实战视角下擒敌拳教学教法路径研究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