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兼善中学蔡家校区 吴小霞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杰志
打造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用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来建设团队,凝聚团队,推动团队,才能建设出一个有向心力、有凝聚力、有专业性、有灵魂、有内涵的特色团队。贡山支教团队在支教期间,对团队建设,打造“家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家是让人觉得放心、放松、包容的地方,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彼此温暖的宁静港湾,是情感依托的心灵栖息地。家,是虽普通却又最舒适的地方。
“家文化”就是“彼此是一家”的文化。是把团队当作家一样来经营,把团队成员当作兄弟姐妹一样来对待,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贡山支教团队的“家文化”,因地制宜,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每个支教老师组合在一起,以“家”的方式进行规范,把支教的使命、愿景、目标、学习、专业、成长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渗透支教的点点滴滴,熏陶在每一个细微细节处,从而让团队成员受到感染和熏陶,创设能友爱、互尊重、齐关怀、共患难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温暖感、幸福感、认同感、成长感、归属感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形成“彼此信任,彼此温暖、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家的“味道”,最后成为“对贡山能无私奉献,对自我能严格要求,对团队有责任担当”的独具“家文化”特色的团队。
如果用一个水果来形容贡山支教团队的“家文化”,那么我们的“家文化”外皮是“活动与行动”,果肉是“温暖和幸福”,内核是“专业和信念”。
由于大家从全国各地来到怒江,独处异地,难免会产生孤独感:贡山自然气候很有特点,很容易有水土的不适。加之亲人不在身边,难免会心生孤寂。这个时候,更需要聚在一起互相依靠,抱团取暖,共享团队的温度。我们在一起,像亲人一般互相关心,成为心灵最贴心的熨帖。
支教团队特点是组团式支教,并且是对帮扶地区的教学、教研、科研、德育等多方面进行扶持。那么,这需要“优势互补,发挥所长”,而打造“家文化”,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起开诚布公,互相研讨,彼此切磋,互相启智,实现支教的真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所以,我认为,打造“家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点是相符合的,并且人们更有幸福感、安全感。团队成员之间营造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氛围,团队充满温馨和正能量。
打造“家文化”,需要分阶段、分阶梯,从相识到相交到相知到相融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融合的过程。同时,我们的“家文化”也是逐步进阶的过程。最后实现团队的价值认同、专业引领,精神契合,志趣相投,也实现了经营团队就是经营信任,把信任变成信念,把信念升华为信仰。实现修养修炼与天地苍生为己任的境界提升。
1.制度文化——用共商公约实现秩序规范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建立团队之初,我们成立了班委,并制定了每个班干部的具体职责。同时,还共同协商,集体讨论,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形成团队制度,规范团队的秩序,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团队风貌,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2.愿景文化——用目标蓝图开启美好征程
一个有共同愿景的家庭,就有共同奋斗的方向,也给了每个成员以憧憬。愿景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关键时候的方向舵。团队集体愿景是集体共同商定,在制定团队愿景的基础上再制定个人愿景。我们的团队愿景是:努力成为有创新、有担当、有成果的优秀团队。团队定位——对学校:“是协助,不替代。只添香,不添乱。”对自己:“能自发,有意识,能提升,有成果。”个人愿景是根据自己的特长递交了计划打算书,也算是给自己的未来一个期许,给自己一个希望。
3.归属文化——用私属微信群实现心灵栖息
建立家庭,需要有共同交流归属的地方。所以,建立贡山私属微信群,成员包括项目办成员、基地成员、领航名师工作室,支教成员、贡山教体局成员、学校校长等。在群里,每天发布动向,遇到困难互相研讨,遇到喜事互相分享,遇到急事互相告知,有交流就有情感的沟通,有沟通就能慢慢熟悉,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就有安全感;有安全的地方就有归属感。
4.学习文化——用视频研修促进研讨习惯
一个团队,重点需要打造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促进每个成员保持不断成长的姿态。所以,贡山支教团队以主题研究作为抓手,进行每周一次的网络研修会议。并且每人主题发言,互相研讨,促进团队成员思想的不断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断碰撞。把研讨真正地做到实处,做到深处,从而促进团队养成研讨习惯,实现了支教学校的帮扶和支教老师的自身成长双丰收。
1.饮食文化——用厨艺一秀浸润欢声笑语
民以食为天,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却与家的味道紧密相连。所以,家庭中,食物就是凝聚家庭、慰藉家人的媒介。每个周末,我们的生活委员就会安排这一周做什么好吃的,大家在一起,买菜的买菜,切菜的切菜,会做饭的秀一秀手艺,不会做的刷一刷锅碗。一起动手,做得是其乐融融。一起品尝东北饭煲、山东小米、重庆火锅、傣族手抓饭……不管吃什么,吃得是津津有味;一起侃侃这周的趣闻、说说学生的故事,谈谈教研的事情、家的味道,在粗茶淡饭中相伴,在欢声笑语中温暖。
2.运动文化——用运动打卡助力强身健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坚持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加强身体健康,有助于控制体重,有助于抵御疾病侵扰,还能带来好心情。于是,大家每天固定在傍晚时分,集体运动打卡,集体坚持锻炼,练气功、跑步、跳绳、散步、篮球、远足……由于大家是集体打卡,所以互相督促,互相制约,不运动还会觉得不好意思。每日运动打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3.生日文化——用生日party 温暖团队人心
生日,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日子。利用生日那天,给每一个伙伴以温暖和关怀,每一个时刻都值得用心纪念。大家为我过生日,当我戴上生日帽的时刻,所有的异乡的孤寂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当我们给队员小强过生日的时候,小强说:“今天我想要小霞来照顾我。”我毫不犹豫,马上答应:“好!”可是,当我们放蛋糕的时候,赫然发现,屋子里没有凳子,队员朱老师急忙在门外寻找,一会儿工夫找了两条古朴的长凳子作为放蛋糕的地方。当凳子找好后,猛然察觉:啊,居然没有打火机!大家说:那就这样唱歌吧!最后大家急中生智,千方百计找来打火机。当我们点上蜡烛,生日歌响起,看着小强笑靥如花幸福的脸,大家不禁悄悄地幸福地抹着眼泪。也许若干年后,重新翻看照片的时候,看着一凳一烛一蛋糕、一椅一帽一生日、一屋一境一群人,那温暖的画面,心动的时刻,将永远在记忆中流淌……
4.活动文化——用共度佳节对抗思乡愁绪
“每逢佳节倍思亲”,特殊的节日的时候,大家对家乡的思念日益浓厚。那么,我们一起共度佳节。冬至节,大家一起包饺子,品尝的是家乡的味道;元旦,一起登山远眺,看贡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起和支教学校做游戏,做活动,尽情欢笑,尽情释放;一起吃团圆饭,一起寓意:年年有余,好事连连。每一个活动,都足以抵御异乡的孤寂、思乡的愁绪。
5.关爱文化——用同舟共济提升团队合力
家是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才能感受到家的温馨。领导们表达了对支教老师的关心,海淀基地赵杰志副校长和韩巍巍老师经常对大家进行指导,并经常给老师们邮寄书籍和特产,进行精神上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关爱。平日,遇到困难,大家也是互帮互助。寝室停电了,生活委员赶快拿来应急灯,队员朱老师马上报告领导,党小组组长急中生智想办法,支教学校急忙给电业局打电话,大家齐心协力,共渡困难,小细节,大温暖;小关爱,大合力。
1.仪式文化——用私人订制提升精神品位
用仪式感来增强生活的庄严感,表达对日子的崇敬和重视。结婚纪念日,给我们的团队的老师举行结婚纪念仪式。我们悄悄订一个心型蛋糕,写上“爱你一生一世”。悄悄订一束鲜花,写上私人订制的祝福语。悄悄让花店派送,制造心动时刻。当我们的老师有事暂时离开,来一个送别仪式,表达牵挂祝福;当我们老师归队,来一个接风仪式,表达热烈欢迎。每一个人都有被看见被重视的欲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仪式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品位。
2.主角文化——用主人翁意识提升团队责任
在团队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把信任作为根本,带着“我就是主角”的信念,团队里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一件事,每个人都发挥所长,没有旁观者,没有逃兵,都是积极参与进来,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哪怕做美篇都是分工合作,你美化照片,我修改文章,他进行推送。最后积极转发,还喜滋滋地加上“我们团”几个字,这就是主角意识。
3.赋能文化——用互相感染形成志趣相投
团队成员在专业提升上,在海淀基地挂职副局长赵杰志校长和班主任韩巍巍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在每周的主题研讨的促进下,在每周成果展示的锻炼下,在大家互相用心交往下,大家的多元观点得到充分展现,智慧能互相激发,行动是统一部署。如此,长期坚持,点燃了每个人的内驱力,将个体链接为了整体合力,最后,塑造了互相感染、互相赋能、志趣相投的学习共同体。
4.特长文化——用我型我秀提升专业自信
团队成员在支教期间,经过导师的长期引导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也在专业提升上不断更新,不断成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专业特长。朱昭伦老师擅长科研,带领贡山教师一起做课题;吴小霞老师擅长家校合作,带领贡山家长一起改变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刘淑梅老师擅长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内驱力;曾瑞强老师擅长课堂,带着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开设阅读课,照亮学生人生路;胡万丽老师擅长校级管理,修订学校规章制度,编制学校管理手册;杨彩霞老师擅长课堂问诊,对老师们进行一对一的点评指导,促进老师们课堂能力提升;秦文棂老师擅长校园文化,给学校绘制文化墙,打开了孩子们的另一个世界。每一个老师都在用自己的专业,为扶贫帮扶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自信。
5.修身文化——用涅槃更生不断修炼心性
一个家庭,需要成员不断地修炼心性,不断地修炼自我。在支教的旅途中,环境的不适应,生活的苦难,人情的冷暖,人性的真实,离家的痛苦,心灵的孤独,都变成了凤凰的涅槃,实现了心性的沉静、心灵的沉淀、灵魂的升华,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都是人生的历练,最后都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修炼了我们的心性。
6.担当文化——用责任意识提升扶贫高度
家庭需要担当,需要责任;团队需要担当,需要责任,“家和万事兴”,同理,当一个人担当责任的时候,他已经不仅仅是做着一件事,而是一种责任担当,我们用自己的担当意识,实现了贡山帮扶单位由接受到信任,最后实现需要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在提升自身的境界,把自己放在关爱生命、大道仁爱、关注苍生的境界。一个见自我的小家,最后我们把眼光投向见天地,见众生的“大家”!这也算实现了创造“家文化”,发挥家伟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