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军工企业军民结合历史梳理及现实思考

2021-11-30 01:21张晓燕
关键词:民品军品山西省

张晓燕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国防科技工业历史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51)

1 军民结合发展战略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 很多国家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大多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上来。 相应地, 军工企业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 由最初的军品为主逐渐转变为军民结合, 军与民逐渐实现一体化, 这将形成一个发展趋势。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军民结合出现了美国模式、 俄罗斯模式、 日本模式、 欧盟模式。 每个国家或经济体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类模式, 中国也有自己的模式。 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需求, 中国于2015年将军民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1]

军民一体化过程中, 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企业可以通过军转民、 民参军的方式进行合作, 进而推进经济、 科技、 教育领域资源的整合, 更系统地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地推动国防建设、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 山西省军工企业军民结合的历史梳理

2.1 各军工企业以军品为主的生产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济发展每经历一个发展时期, 军工企业都有着相应的任务和使命。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山西军工企业进行初步扩建; “一五”时期建立了一些大型骨干项目; “二五”时期, 山西各军工企业开始了“大上民品项目”的建设高潮, 这期间由于资金、 材料不足等原因缩小了民品产品项目的建设规模, 总体建成了一些民用产品生产线, 也提升了一些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 20世纪60年代初, 苏联撤走专家后, 山西国防工业基本建设战线通过调整, 克服了一系列困难, 基本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 山西省在管涔山区、 吕梁山区、 太行山区、 中条山区进行了三线建设; 1978年以后, 山西省逐渐走向了军民结合、 军民兼容的道路。

2.2 各军工企业军民结合的生产活动

2.2.1 军民结合的生产方针

中央兵工委员会在1952年就提出:“兵器工业要贯彻军需与民用结合的原则。”[2]211956年2月, 二机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汇报时提出: 军事工业平时要学会生产民品, 民用工业要学会生产军品。 后来周恩来总理在传达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时说:“在生产上注意军民两用, 平时为民用生产, 一旦有事, 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2]211957年初,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 兵器工业要贯彻“两重任务、 两套本领、 平战结合”的方针。

二机部从1956年开始研究民用产品生产方案, 寻找民用产品对象。 1957年3月召开的企业领导干部会议指出: 学会两套本领, 既能生产军用产品, 又能生产民用产品, 这是国防工业在和平时期的生产方针。 二机部必须在保证完成军用产品任务、 积极增加新品种、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同时, 还要学会生产民品的本领。 新厂也需要这样做。 新建项目在编制计划任务书和进行设计时, 就要考虑到既要生产军用产品, 又能生产民用产品。 当时, 根据“产品工艺相近” “不另起炉灶”(即尽量不新建厂房和新增设备)等原则, 兵器工业开始了民品生产。

1958年3月, 经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 将一机部、 二机部、 电机部合并为一机部(兵器工业列为下属第五管理总局)。 把军工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合并起来, 加速国防工业的民品开发, 打下机械工业战时动员生产民品的基础。 同月, 一机部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纲要中明确提出:“必须十分重视军民两种产品结合生产问题, 军用工厂中, 在充分保证尖端军事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应充分利用多余能力, 转产民用产品。”[2]21

2.2.2 改革开放后恢复军民结合的生产

1) 全国性军民结合生产

1978年7月, 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听取五机部汇报时指出:“你们XX万人, 至少要拿出一半搞民品, 要搞军民结合, 要搞民用产品。 搞民用产品, 要有生产线, 民用产品搞什么, 要好好研究。”[2]22这是兵器工业经过18年单一军品生产后, 再次恢复执行“军民结合、 平战结合”的方针。 按“工艺相近、 技术相通”的原则建设民品生产线, 从1978年开始, 主要工作有:

第一, 以利用现有生产能力为主, 填平补齐。 在产品品种上, 选择与本企业军品结构、 生产工艺属同一门类的产品。 从利用现有的主要设备、 厂房等现实生产条件出发, 有什么样“炉灶炊具”就做什么样的“饭”, 少花钱、 多办事。 引信厂生产钟表; 光学仪器厂生产照相机、 望远镜; 火炸药厂生产化工产品, 如羧甲基纤维素(香烟过滤嘴原料)、 泡沫塑料; 火工品厂生产工业导爆索; 防化器材厂生产民用活性炭; 火炮厂生产石油钻具、 煤矿用液压支架; 轻武器厂生产运动枪、 猎枪等。

第二, 挖掘生产潜力, 加强横向经济联合。 在生产组织上, 打破地区、 部门界限, 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原则, 就地就近, 择优选择, 逐步建立以工业城市为中心的协作配套网。 比如, 嘉陵牌摩托车的生产, 由重庆地区3个兵工企业和5个民用企业组成经济联合体, 并同上百个企业协作配套, 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内, 利用已有的设备和厂房, 形成一个年产15万辆摩托车的联合企业, 其所用的投资只有新建厂的十分之一。

第三, 通过对老厂的改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办法建设民品生产线。 如生产自行车主要补充烤漆、 电镀等生产线; 对生产大吨位载重汽车补充冲压设备, 增建烤漆生产线和总装车间等。

第四, 在建设管理上, 从实际情况出发, 区别对待。 对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量较大的项目,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认真做好建设前期工作, 并视同基本项目进行管理。 这样做, 有利于加强施工管理和发挥投资效益。

经过几年的建设, 到1984年底兵器工业已形成16大类、 400多个主要民品品种, 并投入批量生产。 液压支架、 石油钻具、 载重汽车、 风冷发动机、 火车轴、 医疗器械、 化工原料以及摩托车、 照相机、 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 经过开发, 已经成为支柱产品。 石油抽油杆、 猎枪、 活性炭等一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32-33

2) 山西省军民结合生产

“五五”计划中期,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防工业发展重点的转移, 军品订货锐减, 单一的军品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和持续下去。 1978年7月, 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军民结合, 并且要好好研究民用产品要做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的同时,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对国防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又做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指示。 1979年4月5日,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李先念副总理指出:“军工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军民结合、 平战结合、 以军为主、 以民养军的方针, 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 在保证按质按量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多生产一些价廉物美的市场需要的民用产品, 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之后, 国防工业各部都做出生产民品的决定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从而结束了从1961年以来形成的单一军品生产的局面。[3]166-167

山西国防科技工业各企、 事业单位,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 组织人员, 调查研究, 千方百计“找米下锅”, 以“不厌其烦、 不厌其杂、 不厌其少、 不厌其小”的精神, 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民用商品。 在发展民品生产上, 按照“工艺相近、 技术相通”的原则, 进行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工程, 建设了民品生产线。 1978年后, 建设军民结合型企业, 发展民用产品, 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 绝大多数军工企、 事业单位, 在改革、 开放、 搞活的方针指引下, 调整产品结构, 进行技术改造, 扩大了民品生产能力, 使企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民品产值逐年上升, 品种逐年增多。 据统计, 山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民品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2.1%, 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由1979年的16%发展到1989年的64%。 民品品种也逐年增加, 从1980年的180余种发展到1989年的25大类550余种。 山西逐步建成了包括冶金、 电力、 机械、 电子、 化工、 轻工、 建材、 民爆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军民结合型工业体系, 为国民经济和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 为兴晋富民, 做出了贡献。

3 山西省军工企业军民结合的现实可行性

3.1 历史的依托

从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 山西省军工企业有着军民结合的历史, 这是山西省军工企业实现军民结合的历史基础。

山西省军工企业在三线建设时期,主要依据政府的订单进行军品生产;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逐渐生产一些民品。 这些军工企业的发展脉络大多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而转变, 国家政策是其重要发展动因。

3.2 现实的需求

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求, 军工企业需要转型, 这是现实的需求。 山西省军工企业既有军民结合的历史基础, 同时结合市场化浪潮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这增加了其军民结合的现实可行性。

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是传统的军工企业, 改革之后, 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目前, 该企业下设的子公司生产很多民品, 如汽轮机、 拆炉机、 石油钻具、 石材开采设备等。 该企业在完成国家国防建设任务的同时, 结合现实需求, 生产民品, 将军品和民品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并为推进军工企业军民结合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 山西省的军工企业,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都不同程度地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自身已有的技术, 结合现实的发展, 作了自己的思考。 很多企业由此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还有一些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并逐步完善。

4 山西省军工企业军民结合进程的现实思考

4.1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山西省在抗战时期建立了军工部一所、 二所、 三所、 四所, 其中有当时看来较为现代化的黄崖洞兵工厂。 当时, 这些厂职工大多是由技术工人、 普通工人、 农民等组成。 有一段时期, 很多外来的人员有不适应的地方, 但学习兵工厂在战时一直坚持思想政治教育, 大家在生产之余一起进行学习交流, 学习将大家团结在一起, 凝聚在一起, 保持统一的信念。 因此, 他们能始终保持积极性, 积极修理损坏的枪械, 并从中学习和研究, 积极进行自主研发, 将研发的技术投入生产, 生产出自己的步枪、 小炮, 保障前线的军械需求。

历史上的军工企业是这样做的, 现今依然适用。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 还是在和平发展时期,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 还是在市场经济时期, 军工企业都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 增强企业员工的精神归属感, 积极向上, 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 将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4.2 适应市场需求

计划经济时期, 山西省军工企业主要服务于国家的军事需要, 因国家的计划而生; 市场经济时期, 随着国家军事战备需求的减少, 这些军工企业需要做出转型, 顺应市场的需求, 获得新的发展。

山西省军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 来综合考虑自己的发展。 尤其是当下, 如果离开市场、 不考虑市场的变化做决定, 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特别是在军民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山西省军工企业更要将军品生产和民品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西省军工企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 就要适时地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 将军品技术与民品技术结合起来, 灵活转换, 资源共享, 实现科研和技术的一体化, 实现合作生产, 提高工艺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使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是历史的经验, 也是现实市场的需求。

4.3 进行技术转化、 双向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军民结合可以进行军民技术之间的适当转化, 可以军转民, 也可以民参军, 实现双向互动, 协同发展, 最终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 军转民。 军工企业研发的技术运用于民用领域, 实现对军工企业的效益回报, 同时使得民用领域的发展更向前进。 军工企业的技术转为民用, 一般会通过技术许可、 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 技术许可和技术转让等需要付费使用技术, 所以, 这可以为军工企业实现效益回报。 同时, 如果军转民可以顺利推进技术的转化与合作, 最终实现产业化, 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4]军工企业一般有先进的技术, 将其应用到民用领域, 会节省民用领域的研发成本和研发周期, 生产的产品如果具有军事技术背景, 容易获得市场的信赖, 有更高的接受度。 如, 山西北方机械制造下属子公司生产的民品就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信任。

其次, 民参军。 相比于军工企业, 民营企业有其独特的优势, 如灵活的运行模式、 灵活的研发机制、 较强的市场适应力、 较好的服务意识等。 基于此, 民营企业通过承接某些军工项目, 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 同时, 民营企业可以更为有力地研发出新技术, 甚至是所需的高新技术, 如果将其引用到军工企业中, 会节省前期成本, 快速推进此领域的发展, 实现“保军强军”的目标。

实际上, 军转民、 民参军都属于军民结合的形式[5], 是在不同阶段、 不同情形下使用的不同形式,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4.4 进行改革创新

军工企业传统上主要以生产军品为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它们需要进行转型、 改革和创新, 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此时, 军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已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寻找民品生产方向。 军工企业可以生产与自己技术相关且可以进行技术转化的民品, 也可以与民营企业合作, 转让技术, 由民营企业生产民品。 这样可以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 将军工企业引向市场, 引向社会, 逐渐增强其竞争力。 如, 山西省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 很多结合自己已有技术, 积极寻求民品生产, 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方向。

军工企业转型, 关键是核心部分的转型, 这其中, 制度创新将会成为军工企业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在军民一体化的背景下, 军工企业可以参考现代企业的制度发展模式,引入股份制、 产权制度激励等, 实现军工企业的现代化。

通过制度创新, 民营企业可以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到军工项目中, 将社会资金注入到军工企业中, 为军工企业提供资金来源, 减轻政府投入负担。 同时, 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 实现二者在人才、 技术、 产品、 能力、 资本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共享, 实现二者的协同效应。[6]

5 结 语

山西省军工企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时代特征,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历史任务。 它们的转型与变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它们的生存与发展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三线建设时期, 国家需要生产大量的军品, 以备战时之需。 山西省承担着大三线、 小三线的建设任务, 所以, 那时候的军工企业以军品生产为主; 20世纪50年代末, 应国家的要求大上民品线, 20世纪60年代初, 由于历史原因, 民品生产暂缓, 有些几乎停滞; 改革开放之后, 战备需求减弱, 山西省的军工企业需要应市场的需求进行转型, 转为民品生产为主。

历史上要求军工企业进行军民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现如今山西省军工企业同样需要军民结合, 历史与现实两者高度契合。

猜你喜欢
民品军品山西省
民贸民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民族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统一
豫西集团江河公司:民品铜型材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6.99%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军品智能包装的理论研究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小议国内军品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军工企业军品单机配套立项风险评价浅析军品
某横向军品项目快速集成研制的创新实践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