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紫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移在线, 北京 100140)
“礼”以物的形式呈现, 即为礼物, 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表达祝福、 友好和尊重而互相赠送的物品。 所谓国礼, 是指在国际交往中, 以一国的国家领导人、 国家和政府以及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名义馈赠或受赠的礼品。 在当代外交活动中, 国家之间相互馈赠礼品是一项国际惯例, 也是外交礼宾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礼作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载体, 蕴含着超越自身物质价值的政治、 文化和经济意义, 在当代中国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加深了解、 增进友谊、 促进合作, 发挥了独特作用并产生着积极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先后收到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赠送的可馆藏的重要外交礼品三万多件, 涉及木雕、 牙雕、 玉石、 水晶、 金银器、 瓷器、 丝绸、 绘画、 植物标本等上百个品种。 目前, 这些外交礼品全部集中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此外, 一些电子和仪器设备礼品交由相关学校和科研单位管理, 植物和动物类国礼则归入相应的专业部门接收。
尊崇“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国外交活动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礼记》这部儒家经典中就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 非礼也, 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1]17有礼仪之邦称誉的中国, 十分注重当代对外交往礼仪的相互性和对等性。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 时至今日中国在外交活动中馈赠的国礼数目尚无权威的确切统计数字, 但至少不会低于受赠礼品的数量。
国礼是当代外交领域的珍贵文物。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馈赠和受赠的国礼, 以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实物形式记载了当代中国外交历史的变迁, 反映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是研究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外交往中的许多国礼, 见证了中国外交史上的高光时刻和重大事件。 “瓷塑天鹅”和熊猫亲历了中美大国关系的“破冰之旅”。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是20世纪震惊中外、 影响国际格局的外交盛事。 美、 中双方互赠的国礼可谓是智慧、 寓意和艺术集于一身的完美体现, 美国选择了象征和平和友善的“瓷塑天鹅”作为开启中美关系大门的信物, 而中国则将两只温和敦厚、 能触碰到民众心底爱意的大熊猫作为回礼送上了前往美利坚的专机。
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是又一件令世人瞩目的国际大事。 1972年9月, 毛泽东主席与到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进行了会晤, 中日双方相互赠送的宋本影印《楚辞集注》和水粉画《春晓》, 见证了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历史性时刻。 《楚辞集注》是中国历史经典, 毛泽东主席亲自赠予田中角荣, 表达了中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内涵。 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水粉画《春晓》则寓意中日两国将迎来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
英国赠送的“银质铭盘”记录了归还香港主权的重大签字仪式。 1984年12月19日下午5点30分, 中英双方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确认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参加这次签字仪式的邓小平以银质铭盘相赠, 盘沿上刻有一行花体英文:“在这为签署联合王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而专程访问北京的重大时刻, 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赠送给邓小平主任。”
中外国际交往中的每一件国礼, 都因与中国外交的发展足迹息息相关而受到珍藏。 国礼是中外交往史的缩影, 众多以实物资料为特征的国礼与其他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共同书写出新中国外交事业之辉煌历程的华彩篇章。
国礼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外交名片, 不仅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立场的了解, 也向世界有效地展现了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 为服务国家外交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礼是一种能够主动塑造国家形象的艺术视觉符号, 而很多当代中国国礼恰恰是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和70周年华诞之时, 中国政府和人民为表达对联合国的重视、 支持以及美好祝福, 先后赠送了青铜器“世纪宝鼎”和景泰蓝“和平尊”。 “鼎”和“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隆重的礼器, 象征着团结、 统一和权威, 是代表和平、 发展、 昌盛的吉祥物。 由于全人类普遍具备对艺术的接受和感知能力, 所以艺术作品中存储着的颇有意义的象征与政治隐喻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解读。 1995年,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接受“世纪宝鼎”时表示:“鼎在中国历史上象征着稳定、 安宁与和平, 联合国正是为了这些目标而创立的。 这尊巨鼎在我们这里将会有宾至如归之感。”[2]1920年后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 为接受“和平尊”发表致辞:“‘和平尊’代表了中国同联合国的共同价值观和密切合作关系。 感谢中方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所作的贡献。”[3]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和最大的国际组织,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中各种重大事务的中心舞台。 中国向联合国赠送的这些承载中国文化符号的艺术礼物, 彰显了中国坚持和平自主外交方针的一贯性, 表达了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共同繁荣的真诚心愿, 代表了真实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动态的艺术视觉符号也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元素。 2014年, 习近平主席出访阿根廷, 送出的国礼包含了《北京青年》 《老有所依》 《失恋33天》等影视作品。 这些影视剧跨域时空, 将当代中国富有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社会风貌、 与人为善和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 以及平凡百姓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 生动地呈现给国际社会及民众。 通过影视剧中充满趣味性和感染力的具体形象视觉, 使极具时代感和文明进步的全新中国形象,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目中鲜活起来, 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国礼作为中国的一张金色名片, 是国家重大外交活动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通过生动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国礼, 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和外交理念的解读, 对中国总体对外战略的实施和外交事业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礼是国家和平友谊的使者和结晶, 传递情感, 寄托祝福, 对促进中外国民感情良性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 毛泽东主席首次访问苏联, 送出的第一份国礼极具特殊性。 既有江西景德镇的瓷器、 湖南湘绣、 福建漆器、 杭州丝绸纺织品和刺绣屏风灯工艺品, 还有上万公斤的山东大白菜、 莱阳梨、 萝卜、 大葱和北京鸭梨等苏联紧缺的蔬菜与水果。 这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待兴背景下赠送的国礼, 饱含中国人民真切的情意, 使斯大林和苏联人民感受到亲切和温暖, 有益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51年, 中国和巴基斯坦正式建交, 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 巴基斯坦在不同年代赠送中国领导人的象牙镂雕花鸟台灯、 银錾花掐丝嵌珠宝烟盒和精雕玉石花瓶这些具有祥瑞寓意的民族代表性工艺品国礼, 是中巴两国人民之间最真诚友谊的象征。 1955年, 芬兰赠送中国政府的“铜雕托鸽少年”, 蕴含和平与友好的寓意, 既是中芬建交5周年的珍贵纪念, 也表达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声。 2011年,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一幅“8位美国总统与中国长城”油画作为国礼, 赠与到访的胡锦涛主席。 画中8位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历任美国总统, 都为发展中美关系做出过贡献, 万里长城则代表着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油画寓意中美友谊将不断发展并永续传承下去。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收藏的3万多件各国馈赠的珍贵国礼, 瑰丽多姿、 流光溢彩, 件件都表达着对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长存的期许、 对长期友好交往与合作的美好祝愿。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 国礼中还有中国熊猫、 斯里兰卡大象和土库曼斯坦汗血马一类的“国宝”级动物以及一些具有国家地域特点的名贵植物, 作为一国外交的“亲善使者”, 他们在中外友好交往中也发挥了独特作用。
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国宝级珍稀动物, 其以自身温和友善、 憨态可掬、 坚强乐观的魅力呈现出和谐、 友好、 和平的人文之韵, 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 1972年, 中国赠送给美国的熊猫“玲玲”和“兴兴”乘专机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 8 000名观众冒雨迎接。 开馆第一个月, 观众达100余万。[4]这一年被美国民众称为“熊猫年”。 新中国成立后, 从1957年至1982年, 有23只熊猫作为特殊的国礼, 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问候, 走入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西德、 英国和法国等国家。[5]尽管自1982年以来为保护濒危动物, 中国将熊猫由对外赠送改为国际租借、 巡展及合作研究, 但时至今日熊猫在全球受关注的热度依然未减。 很多国家的民众是由熊猫热而引发中国热, 由喜欢熊猫进而认知中国, 并将熊猫形象同中国的国家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熊猫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
大象在南亚国家斯里兰卡是吉祥的象征, 被视为亲和尊贵的“外交使者”。 1972年, 斯里兰卡政府将锡兰幼象“米杜拉”作为国家厚礼赠与中国。 “米杜拉”是斯里兰卡僧加罗文“朋友”的意思, 充分反映了中斯两国的密切友好关系。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吃苦耐劳、 进取图强的良好寓意。 被称为“汗血宝马”的土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 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享有“天马”盛誉。 1992年, 中土建交以来, 中国先后收到土库曼斯坦赠予的三匹汗血宝马, 这生动体现了中土两国人民相亲相近、 民心相通、 源远流长的传统友情。
北京植物园温室内外至今仍生长着与新中国外交相关的印度菩提树、 朝鲜木槿、 越南九重葛、 古巴矮生香蕉等国礼植物。 1973年, 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访华, 带回了周恩来赠送的七根榆树插条。 如今, 经过不断栽植的榆树在墨西哥城附近的一个庄园里已经绿树成荫, 被墨西哥人称为“周恩来榆树林荫道”。 由此也显示出, 中墨之间的友谊犹如榆树一样生生不息、 绿树常青。
人民的友好是国家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国礼凝聚着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在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与相互合作的关系中起到了润滑剂和增效剂的功效。
国礼是一种国家文化符号和传播文明的重要媒介, 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意义非凡。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在这里心相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互通和文化互动。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挥国礼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以图书、 展览以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平台, 使国礼与普罗大众对接, 落地生辉。
外交活动中的图书国礼是开展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 中国图书蕴藏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的兴盛和图书业的发展, 国家领导人常常以图书作为外交场合的国礼。 很具代表性的有: 1997年, 江泽民访问美国时, 将一套850册的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赠送于哈佛大学; 1998年, 江泽民出访俄罗斯期时, 将一套2 300余万字的四卷本双语工具书《俄汉详解大词典》赠送叶于利钦总统; 2006年, 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布什一套真丝织锦《孙子兵法》, 还向耶鲁大学赠送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论语》 《礼记》等历史典籍1 346册; 2009年, 温家宝访问英国时, 将涉及中国政治、 经济、 历史、 文化等各个领域的20万种电子书库“中华数字书苑”馈赠剑桥大学。[6]之后, “中华数字书苑”又先后10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国外首脑及机构。 依托书籍, 特别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的电子图书来传播中华思想, 更贴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读书需求, 为推动世界在阅读中国文化中了解中国、 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带来更好的效果。
中国收到的许多国礼, 都像《智慧树》 《论语导读》一样珍贵而富有文化内涵, 体现了历史上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 2011年, 哈萨克斯坦赠与中国的《智慧树》青铜雕塑, 通过孔子与法拉比两位中哈先哲在智慧树下对话的雕像、 以及镌刻着孔子“德不孤, 必有邻”和法拉比“如果人们能够互帮互助, 世界将会繁荣昌盛”的至理名言, 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中哈两国人民的文化融通以及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共同价值取向。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1688年, 由弗朗索瓦·贝尼耶翻译的法文版《论语导读》, 将孔子的思想传入法国, 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三百多年后的2019年, 法国总统马克龙将这部法文原著《论语导读》作为国礼赠送中国, 再次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相汇与交融。
在国际上, 人们也将“国礼”作为主题或线索集中呈现国家关系。 美国从尼克松起历任总统的图书馆暨博物馆的展厅中, 都展示着中国领导人赠送的珍贵礼物, 包括姿态各异的苏绣猫、 玉石象牙拼洛神赋图、 线装版《二十四史》以及图陶瓷工艺品等, 每年参观展览的人数达100万以上。 在2017年英国白金汉宫的“皇家礼品展”中, 中国赠送的景泰蓝《友谊之船》被摆在亚洲展区最显眼的位置。 2019年, 韩国青瓦台举办的首脑外交国礼特展中, 有中国赠送的玉子木盘围棋、 《奔马图》画作和太极鱼双面绣摆件等。[7]世界各国有关国礼的展览不一而足, 人们可以从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的展品中, 近距离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进而有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中国, 国际友谊博物馆在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前的20多年中, 曾于北京举办过5次国际礼品基本陈列展, 在全国各地和香港特区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巡回展览100多次, 辐射地域极广, 参观人数达1 000多万。 此外, 国际友谊博物馆编辑出版了《国礼荟萃》 《至尊国礼》 《东盟十国国礼艺术》 《世界瑰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礼品选萃》等一大批与国礼相关的图录和书籍。 自2012年9月国博将“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列为常设展览以来, 引起国内外公众的极大兴趣, 参观者络绎不绝。 据《2018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统计, 2014年~2018年每年国博观众人数都在720万人次以上, 2018年高达860多万人次。 此外, 2018年国博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到79万人次, 官微粉丝量达到315万人次。[8]以上这些图书与数据,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异域文化通过国礼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中国民众在浏览和欣赏一件件风格各异的艺术精品和美轮美奂的民族瑰宝时,不仅可以亲身感知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特色及艺术风貌, 还可以了解到中外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 为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打开了进一步走近彼此的通道。
对于外交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来说, 国礼作为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国家文化符号, 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国礼的馈赠可以让各国的文化实现相互交融, 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得以传入中国的重要物质载体, 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一架沟通和理解之桥, 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与中华文明间的对话, 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增进不同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国礼是对外交往中展示民族工业和科技产品的重要窗口, 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起到了有力的推介作用。
国礼是推广国家工业和科技优秀产品的一种有效载体。 无论是对于传统民族工业产品, 还是现代科技成果而言, 以国礼身份走出国门, 不仅是对品牌品质的高度认可, 同时也会因其在对外交往中的独特地位, 从而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代言”、 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来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 迅速催热国际市场。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 日本、 俄罗斯等国的很多民族品牌和科技产品都曾以“国礼”为媒, 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 索尼公司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款晶体管收音机, 由时任日本首相岸信介纳入国礼, 赠予出访的欧洲和中南美洲各国政要, 顿时使这款当时在国际上尚无名气的收音机声誉鹊起, 为成功拓展国外市场打下基础。 2016年, 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杭州G20峰会时, 将俄罗斯冰淇淋作为国礼, 使冰淇淋一夜之间在中国成为“网红”, 随后大批中国订单飞向俄罗斯。
中国的许多民族工业产品也同样诠释了国礼效应。 从蝴蝶缝纫机到飞鸽自行车、 从华为手机到创维电视, 正是因为在外交事务中由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送给海外国家, 从而起到传播学意义上的巨大效用, 成为“中国制造”的最佳“广告”, 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推崇, 带动相关产品热销世界。 以飞鸽自行车为例,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赠送来华访问的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夫妇“飞鸽”自行车。 布什夫妇返美后于白宫草坪上骑行的场面, 经过世界众多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 一时间“布什” “芭芭拉”型飞鸽牌自行车在美国形成热卖, 此外, 还吸引了其他国家的不少商户, 短短数天之内就有数十家外国公司订货, 其中法国一位客商一次下单“飞鸽”3万辆。 为此, 新华社专稿写道:“‘飞鸽’不仅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谊, 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9]208-210
在经济全球化和商品市场国际化的今天, 外交场合的国礼效应, 不仅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 而且客观上也为我国优秀民族工业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国礼形成于国际交往中,当代中国外交活动为中外国礼互赠提供了平台, 而馈赠或受赠国礼的实施又对中国的外交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利于中国外交工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 对国礼产品及国礼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交中的国务礼品是政治, 是文化, 也是智慧。 无论是国礼的选择和制作, 还是国礼的馈赠, 立意独到和寓意深远将成为国礼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鉴, 因互鉴而发展。”[10]当前,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历史关键时刻, 作为立于世界东方的一个发展大国, 中国需要读懂世界, 世界也需要读懂中国。 外交与国礼相伴而行, 相得益彰, 国礼文化必将在中国外交舞台上越来越突显其作用, 助力中国更好地融入和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