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月的师道观探析

2021-11-30 01:21宁俊伟孙效文
关键词:戒律道观道教

宁俊伟, 孙效文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王常月(1594年~1680 年), 原名平, 法名常月, 号昆阳, 是全真龙门七代祖师, 祖籍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今山西长治人)。 王常月最大的贡献在于清初时对全真龙门戒律进行重整, 并且发表独特的见解, 在尊师重道方面对全真龙门亦或整个道教进行了改革, 其本人更是被誉为“龙门中兴之祖”。 且因改革内容主要是劝人向善, 并且对出家与在家不做严格的区分, 由此得到清廷统治者的信赖。

1 王常月师道观产生的背景

王常月的师道观, 是以融合宋明儒学与佛教思想的前提下产生的, 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灭亡, 很多明代遗老不愿加入清廷, 甚至抵触清廷的统治, 各地抵抗清廷的组织仍旧存在。 与此同时, 道教内部也由于战乱而四分五裂, 宗派的不同, 导致修道指导思想也存在着诸多分歧, 因而也成为抑制道教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至于王常月在阔别十年后重遇恩师赵真嵩时, 发出这样的感慨:“历叙元风颓敝, 邪说流行, 罹诸艰苦, 徒增浩叹尔!”[1]78

王常月作为全真道教宗师, 其目的在于光大全真教。 在清楚地认识了时代背景的前提下, 王常月认为教派的统一是一个宗教兴盛的前提, 但是, 想要统一一个教派, 或是想要让这个教派对外只能发出一个声音, 是离不开清廷的支持的。 与此同时, 清王朝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 还需要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王常月的师道观是内修己身, 进而全真的思想, 它反对明末时期道教的种种邪术, 转而向心性上下功夫, 以正心、 诚意为主要实践方式, 修得不坏法身, 并且从外在的具体表现上制定了严格的奉师科戒。 这为清初朝廷管理江湖组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王常月本人也由此备受顺治、 康熙两代皇帝的赏识, 为全真龙门的中兴赢得了统治者的支持。

2 师道的基本职能

2.1 破迷开悟

“正见”与“邪见”, 这是王常月在讲道教戒律时主要强调的一个哲学范畴, 同时也体现了师道的基本职能。 《碧苑坛经》中曾记录过王常月的一句话:“学最上乘法, 不落邪见。”[2]159王常月认为最上乘法即是正见, 并且是这样界定的:

皈依身, 使眼无见, 耳无闻, 鼻无嗅, 舌无尝, 手无妄动, 足无妄行, 不染邪淫秽污, 躬行苦行, 劳其筋骨, 饿其肌肤, 堕其肢体, 舍其形骸, 则师宝可感矣。 有能感动师慈, 传经授道者, 必自己皈依自己之身、 心、 意, 为真三宝也。[2]160

也就是说, 一个人想要在修道上寻得老师的帮助。 首先, 要在自己的肉身上进行打磨, 真心向善, 眼、 耳、 鼻、 舌、 手、 足不要肆意地卷入到有违清净的事情中, 使肉身不染杂质; 其次, 实践苦行, 废寝忘食, 通过苦修进而革去不良的嗜好, 求师向道之心便能够自发地察觉到了。 王常月更进一步地表明, 如果有能感动老师并且传授自己经书和大道的人, 那他一定是一个信仰自己的身、 心、 意为真三宝的人。

通过苦修让自己了悟师道传承的本质, 这与金元早期的全真教教义看似没有区别, 但是在身、 心、 意上做功夫, 这是王常月有别于早期全真教的主要观点。 这一观点与明代阳明学是相似的。 在阳明处“格物”即“格心”, 需要正其不正而归于正。 《大学》中明确指出:“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3]5若想要修身就必须先要正心, 若想要正心就必须有诚意, 诚其为善之意, 王阳明强调格物致知要在心上做功夫。

王常月对于明代王学的内容加以道教的应用, 王阳明注重心的重要性, 王常月以宗教的解释对心的重要性再一次加以强调, 认为身、 心、 意是道教“真三宝”, 在身、 心、 意上做功夫, 这对于当时的道教思想是一种新的启发。 同时, 这对于当时清代初建, 积极利用汉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心上做功夫, 以自律的方式去克制自己的私欲, 浇灭心中的无妄之火, 政府的统治自然平稳。 由此, 王常月受到顺治、 康熙两位皇帝的召见, 并与其讨论道法。 除此之外, 全真龙门的骨干力量有一批来自明末的遗老, 这批遗老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常月在其讲道的过程中多次强调正心诚意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正心诚意, 道教三宝(道、 经、 师)方得体现, 从而凸显出师道观在宗教层面上给与世人与清廷的帮助, 并且调和了清代全真教内部儒道之间的矛盾, 为其师道观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指出了“正见”是正心诚意的时候, 那么瞒心为恶就是王常月说的“邪见”了:“且说如何是瞒心之事?行浊言清, 口明心暗是也。 受戒不尊戒法, 阳为戒子, 阴作邪人。 发愿不能行愿, 出言不能信服。 闻道不行, 自谓已行。”[2]168王常月在其“邪见”上的观点, 否认了那些出家的修士, 只会高谈阔论, 而不去按戒律躬行; 并希望人们在正心诚意上做功夫, 从而修得无上大道。 而执着于“邪见”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不在心上做功夫, 只流于口头功夫。 王常月通过“正见”和“邪见”这样一对相反的哲学范畴, 对于师道的基本职能破迷开悟加以详细说明。 但是作为道教的师道, 破迷是远远不够的, 道教意义上的师道, 破迷之后还需续命, 这才符合道教的根本目标——长生不老。

2.2 续人慧命

对于续命, 王常月这样说:“若要皈依, 唯有一法, 能制此身。 须是行持戒律, 收伏狂骸。 以四大威仪为主, 行住坐卧, 约束端庄。 使耳不听声, 目不视色, 庄严妙相, 端正慈悲, 人见欢喜, 又生恭敬者。 戒律拘制, 狂身变为法躯, 而师宝可皈矣。”[2]160这也就是说, 如果潜心修道, 只有一个方法, 控制肉身本体——行持戒律, 通过戒律对肉身加以约束。 四大礼仪为主, 行住坐卧, 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样式, 进而得以体现庄严妙相, 端正慈悲, 旁人看到高兴。

约束肉身, 使肉身处于戒律与规范的约束中, 从而修得法身, 法身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去, 从内丹上说明长生不死, 这一点与宋元时期的全真道并无异议。 但是在强调戒律的过程中, 王常月兼收并蓄, 他看到儒家的伦理纲常在教化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清王朝刚刚建立的这个时代背景下, 宗教也急需要一个有力的声音对过去散落在民间的修道之士进行修正。 为此, 王常月构建出一个有别于前人的道教师道体系, 他着重强调师道的重要性, 将道教三宝“道、 经、 师”的顺序做了调整, 改为以师为主。 他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俗世的纷纷扰扰, 通过法身不死重新激发修道之人的向道之情, 从而为其独特的师道体系打下了坚定的信众基础。

3 师道的主要来源

3.1 世俗中的师道来源

学无常师, 唯道为师。 这是王常月对于师道存在的一个粗略描述。 为了更进一步地论述其师道观, 王常月先是对于师道来源于何处做了理论性的解释:

大众, 这个皇天至道, 恍恍惚惚, 杳杳冥冥; 至广至大, 至高至尊;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 可以经天纬地, 出幽入冥; 入水不濡, 入火不焚; 前无古, 后无今; 生育天地, 运行日月, 长养万物; 生仙生佛, 生贤生智。 蠢动含灵, 昆虫草木, 无人不有, 无处不存。 日月寻常, 悉皆妙道。 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 下士心迷而不悟, 所以一真遂失, 万劫难明。[2]177

皇天至道, 就其存在上说, 是模糊的, 琢磨不定的, 有时以广大的方式存在, 有时以高贵尊崇的方式存在; 往大了讲是看不到边际, 以小而论却是看不到内部的; 包罗天地, 无处不在, 遇水则不被浸湿, 遇火也不会被焚灭; 没有古今、 前后的区分; 生养天地, 运行日月, 哺育万物; 圣贤仙佛, 皆由其所生; 天地万物, 皆具道法。 但是因为人们处处用它, 却将其忽略, 才能低下的人由于内心被世俗尘埃遮掩, 难以参透其中的至道。 因而, 道教经典才会说一点真灵丢失, 经历万劫也难以明了。

关于道的描述, 已存在了千年之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一书中就有对“道”的阐释,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4]60。 道无处不在, 无处不入, 且具有“有”和“无” “大”和“小”等性质。 《庄子》也曾谈及道的大小“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5]16等, 将道赋予了如此多的性质, 证明了这个道既是神圣的又是寻常的, 它遍及万物, 滋养大地众生。 因此, 昆虫草木以至于万物都具有道的特征。 同时, 道还是无处不在、 无处不入的, 但因被人们反复利用, 却没有人去关注它, 才学浅薄的人, 由于被遮蔽了真心, 不能体悟, 从而造成了恶劣的结果。 王常月极力强调道的来源, 是要让人们明白, 世间万物皆可为师, 但是由于人们的疏忽, 欠缺师道意识, 从而导致真师难觅。

世间万法, 皆可为师, 一部分人因真师难觅而向道之心日衰; 还有一些愚昧之人, 却是着了“假师”的道, 从而遗弃了“真师”之法。 在论述师道存在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地完善其师道观, 王常月不得不以“真师”和“假师”这一对意思相反的概念为引, 为道教中人或虔心向道之人更为具体地阐述其师道观。 按《碧苑坛经》记载, 传统意义的“真师”, 王常月首先以社会的角度加以诠释和说明。 他认为:“先为他人之子弟, 能依此礼, 则后为人之师, 那弟子也就仿古效法而行, 尊师所以重道也。”[2]176从个人成长经历来看, 勤奋专研, 不耻下问, 对师父执弟子之礼, 然后方可为师, 弟子也就会照着你之前的样子, 对你行徒弟之礼, 尊师重道的榜样行为也就在无形中树立。 王常月对世俗中的“真师”着重强调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培养世人的师道意识, 进而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经历了明末的动乱期之后, 清代开国皇帝皇太极将全国统一。 传统儒家本着忠臣不侍二主的观念, 士人们多不愿出仕, 隐遁山林, 从道教的发展来看, 现实意义的师道观也就无从谈起。

3.2 宗教层面的师道来源

由于受到战乱的波及以及自身理论缺乏创新等问题, 全真教日渐衰微。 真师难觅, 高弟难求, 成为困扰全真教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为了振兴全真教, 王常月对于“真师”的观念不仅局限于社会层面, 同时在宗教层面给予“真师”以详尽的阐述:“大众, 你这六根所受都有真师, 假如耳闻善言, 你若依此行善, 实实心服, 这耳根便为引进师了, 这善言便是传道师了。 其余五根, 亦复如是。”[2]178这段话向弟子点明, 你这六根所接受都有真正的老师, 假如耳朵听到善言, 你按照这样的说法做好事, 真心服从, 耳朵便是你的老师了, 其余五根, 亦是如此。 王常月认为眼、 耳、 鼻、 舌、 身、 心、 意这六根都可以为师, 其关键在于“善”。 将宗教意义的劝人向善与传统儒家相结合,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3]4这是《大学》的根本宗旨。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近人民, 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不仅反映了儒家传统的亲民理念, 更体现了“真师”的重要性, 为全真教真师难觅这一情况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即以己为师, 真心向善, 进而全道之真常。

对于“假师”, 王常月先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做了这样的描述:

或遇那方上走的道人, 身穿破衲, 足踏芒鞋, 肩担蒲团, 手摇棕扇, 打从城市经过。 或坐下街头, 捧瓢化饭; 或慢行道上, 自在逍遥。 遇宫观则安单, 逢庵堂便借宿。 口谈丹诀, 舌鼓生簧……更有可恨者, 是这一起炼茆银, 谈鼎器, 迷人于色, 动人以财。[2]177

概括地说, 就是衣着打扮像个道士, 但却不重心性修养, 只说邪术、 不教人在心上做功夫的道士, 是不足以为师的。 王常月并且举例论述了一种令世人极为反感的道教行为——炼丹说鼎。 炼丹说鼎, 道教早期的主要修炼功夫, 这类功夫在南北朝时期异常盛行。 中国历代很多皇帝由于追求长生不老, 服食丹药, 最终却死在炼丹术之中。 著名的如秦始皇嬴政、 唐太宗李世民等不胜枚举。 早期道教邪术, 消耗了大量国力, 对于长生不老这一目标却从未达成, 逐步失掉统治者的信任, 往后的皇帝吸取前代皇帝的教训, 通过对道教炼丹行为进一步的反思, 认为外丹并不像道教宣传的那样, 可以长生不死, 返老还童, 尤其在明代, 虽然仍有皇帝相信道教, 但是大部分皇帝对于道教是加以限制的, 这也是道教逐渐民间化且丧失统治者支持的一个主要转折点。

内丹的主要内容, 却是在讲心性, 这在全真教这里可以得到体现。 如《重阳立教十五论》的第12论入圣道就有这样的说法:“身居一室之中, 性满乾坤。”[6]272王常月遵循祖制, 在举出外丹的危害之后, 转而从内丹心性上说, “假师”就是“身不皈依师宝, 则放纵凶强; 心不皈依经宝, 则昏迷暗昧; 意不皈依道宝, 则偏邪不正”[2]168。 肉身不信奉师道戒律, 那就是放纵自己的身体逞凶, 从而为世俗所污; 内心不崇奉经书, 不潜心向学, 心就容易被遮蔽, 看不到光明; 意念不信仰道教, 那么就会失去中正之道, 从而走向歧路。 身、 心、 意全无善念, 自然不可为师, 王常月通过“假师”的描述, 对其“真师”的观念进行了立体的补充, 借助身、 心、 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宋明儒学尤其是阳明的心性学有机地纳入自己的师道体系当中, 使其师道观赢得广大士子的赞同, 为道教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值得注意的是, 王常月的师道思想, 主体上虽仍是内丹心性学说, 但其内丹学因受明代王学思想影响, 其思想着眼点在求师问道, 己为真师最为重要。 这对比前代宗师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王常月在前人内丹学的基础, 着重强调意的重要性, 可以说把内丹学进一步的细致化。 在清初民族矛盾广泛存在的背景下, 主张内心向善、 兼之以自律为主的修道理念可以使统治阶级更为便利地管理宗教, 基于王学主要思想, 王常月对是否出家苦修没有做明确描述, 反而极力主张修士不要忘记君泽, 亲缘等, 更是备受统治者推崇。

4 求师问道的主要功夫

王常月在论述了何以为师的可能性之后, 认为世间万法, 皆可为师, 但是世人多碍于内心的蒙昧, 导致无法识得“真师”。 王常月进而化万法为一法, 认为求人不如求己, 己为真师, 方是正道。 王常月说:“大众, 你们未去求师, 先须求己; 未去问道, 先须问心。 若不依律而行持, 万难得师而印道。 究竟要大众, 先将贡高我慢得心, 尽皆刳出, 再把嫉妒诽谤的心, 尽皆剖开。”[2]197在《碧苑坛经· 求师问道》的末尾处记录了一篇王常月的偈语:“求师须克己, 问道要诚心。”[2]197通过对自己的不断雕琢, 反复打磨, 从而像三教圣人那般行事。

4.1 求师须克己

求师须克己, 在克己上做功夫, 以自律的方式, 建立起远大的目标, 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通过克制自己, 恢复周礼, 以期达到文王时期那样的大同世界。 在克己的基础上, 儒家还强调慎独。 在自己一人独处时, 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也认为:“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3]8内心真诚, 在言语和行动上都会有所表现, 所以道德水平高的人, 在独自一人相处时也会克制自己, 做到表里如一。 《论语》曾记录过曾子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50君子通过克制、 反省, 从而达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7]8的目的。 在独处时不断反思, 是历朝历代儒家士子都需要做的功夫, 到了宋代朱熹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独者, 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幽暗之中, 细微之事, 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 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 而于此尤加谨焉, 所以遏人欲于将萌, 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 以至离道之远也。”[3]20朱熹对于慎独的理解较先哲们更为精细, 在这里, 朱熹已经看到了“已发”和“未发”这一对重要的范畴, 从天理和人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解释, 由此更接近于人的内心。 到了明代, 阳明学更是强调“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的思想, 为其心学的论证奠定基础。 宋明儒学将“我”这一主体不断细化, 由先秦时的“我”, 转向了“身” “心” “意”, 这样的转变极大地启发了王常月, 由此, 他的师道观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老师与弟子, 转而注重自己的体悟, 以自己的体悟为师。 借用佛教外六根的方式, 逆觉体证, 从而达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8]436的绝佳心态。

4.2 问道要诚心

作为道教宗师的王常月, 更是将宋明儒学与佛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师道体系中, 明确指出“问道要诚心”。 王常月将“身” “心” “意”连为一体, 以佛教的戒、 定、 慧三学为主要制伏手段。 王常月把身体比作“一团污秽, 最非常久良善之物”[2]160, 认为持戒才是降伏这顽身的主要方式, 制伏“身”之后还须制“心”, 王常月认为“心”比“身”更为难制, 并且将心比作风和海等自然灾害, 无法通过有效的方法去预防它, 寻常之法更是难以制伏。 因此, 需要通过持戒而入定, 从而达到化烈焰为慧风, 变无明为良知的目的。

制伏“心”之后还得制“意”, 王常月认为“意”是比“心”更加难以琢磨的东西。 他形容“意”是“如风如影, 不可把捉”[2]161, 但是善于利用它的人可以成圣成贤, 不善于利用的人, 则在欲河中翻腾, 在苦海中沉沦, 永无出头之日。 想要克服这个“意”, “必须慧光朗照, 明了觉悟, 一念未动之前, 定水澄清, 一念已萌之际灵光不昧”[2]161。 通过持戒、 入定、 修慧的方法, 澄清自己的身、 心、 意, 是王常月有别于道教传统师道观的一个部分, 他将儒、 释、 道三家思想有机结合, 用三家理论中广为流传的部分来阐述其师道思想, 由此还提出“出家也是修行, 在家也可得道”的理念, 使得清顺治帝福临赐为“国师”, 三授紫衣。

5 结 语

王常月的师道思想, 以“传道、 授业、 解惑”[9]17为基础, 通过对“正见” “邪见”和“真师”“假师”两对范畴的辨析, 从而引出修道先修己, 问道要诚心的主要求师方式, 新的求师观念由于强调己为真师, 从而贴合了传统的儒学理念, 也因此备受统治者推崇, 全真教在清初得以官方的身份出现, 王常月因而被誉为“全真龙门中兴之祖”。 由于吸收了传统儒家的诸多思想, 并且多以佛教术语去阐明道体, 王常月最终得出了一个新的求师结论, 那就是在家也可求师问道, 出家也不一定是虔心向道。 王常月在师道戒律上的建树, 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 在论述了师道的基本职能之后, 认为世间万法, 皆可为师, 但需得一双慧眼, 于俗世中寻得真师, 其修道目标最终指向己为真师这条康庄大道, 从而为“龙门中兴”在教义上奠基, 并且通过约束教徒的行为表现, 以内外结合的方式更为立体地为“龙门中兴”做出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戒律道观道教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龟兹壁画“杀犊取皮”
“八戒”是和尚的戒律吗?
政商关系五戒律
道家道教研究
戒律和自由
漫画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