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 赵 昕
“音乐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经典论断,极其精炼地描绘了音乐与生活之间“来龙去脉”的关系。这与冼星海所说——“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在本质上确是异曲同工之义。无论在知识起源还是体系构建上,音乐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来的。从应用功能和发展过程来看,音乐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
在学校教育中,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类学科教育活动,只有通过“生活”才会产生作用,并且才能真正成为“有意义的教育”。尤其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把音乐与生活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通过各类路径和方式,把课程活动自觉主动地投放到社会生活大背景下,以此引领小学生的音乐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实际行为能力。这无论对于工具性教学、人文性教育还是学与用结合来说,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很深,对于引领儿童学习意识和行为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
那么,“生活化音乐”教育究竟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呢?如何切实构建小学音乐生活化活动模式呢?本文将进行如下探讨:
首先,什么是“生活化教育”呢?顾名思义,即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路径和方式,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自觉投放到现实生活大背景下,以有效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还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切实转化为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活性知识和学习活力,在陶冶情操中实现教学相长。
就小学音乐活动而言,生活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是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有之义。正如上文所说,音乐孕育于社会生活,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哺”,实现“孕育与反哺”之间的有效融合,既是必须的,也是应当的。
其次,是对启蒙教育的激励式引领。小学教育是启蒙与奠基工程,在这一原始黄金季节,教师善于通过生活链接、内外互动,把音乐活动与生活元素相互渗透并有效地融合起来,无论从何种角度和层面来说,都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德善之举”。
再次,有利于更好地引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音乐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无论音乐知识还是学科活动,都能融“德智体美劳”等多种元素为一体。开展音乐生活化教育,就是在用各类音乐元素来陪伴与引领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一言以蔽之,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音乐教育,就是在用音乐倡导生活之美,让儿童在生活中更好地享受音乐,有利于实现“双赢”。
“教无常形,贵在得法。”就小学音乐课程而言,教师坚持在人文教育关怀下,紧紧贴近儿童生活文化视野,引领他们在内外互动中“低缓飞行”,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切实构建令人期待的教育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这个年纪的儿童来说,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只有在“兴趣与情感”元素的涵养和滋润下,才能有效激活内在驱动系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并能不断地放大善教乐学良好效应。
以《小手拉小手》音乐活动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把喜闻乐见的生活游戏形式——“拉网式捕鱼”和“老鹰捉小鸡”等渗透进来,引导小学生通过分组活动和相互启发,切实体验“互相拉手”的实质性精神内涵——自觉主动、积极配合、合作双赢;与此同时,还激励他们通过“手拉手”音乐活动,充分地进行自我展示,并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活动。在生活互动状态下,“载歌载舞”的活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同语文一样,与社会生活之间,不仅现象同在,而且外延恒等。就小学音乐教育来说,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把学科活动与生活元素最大限度地链接和互动起来,既可在情趣激发中不断优化结构和过程,逐步地增加教与学的厚度,又能在学用结合中帮助儿童更好地实现内化与迁移,切实体会音乐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比如,在《动物说话》课堂导入环节,在音乐背景衬托下,教师提出如下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间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待孩子们猜出“谜底”后,教师还可以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模拟或说出更多的“禽言兽语”,然后水到渠成地进入新学活动。再如,还可相机把一些儿歌和《小苹果》等生活流行元素引入课程,让教学变得更加风趣丰厚。
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拿来主义”策略引导下,善于通过丰富多元的“优化与整合”形式,引领儿童积极开展“1+X”状态下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从生活化互动中攫取与之相应的一举多赢效果。
以《游子吟》音乐教学为例。在人机互动状态下,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跟唱、悟唱、对唱、群唱”等多元形式,通过音乐与语文、信息元素跨学科整合,较好地学会了“经典传唱”和情感体会。在此基础上,还演绎了妈妈为子女操心劳碌的几类活性图景,激励全班借助《游子吟》旋律,联系生活感知重新创作歌词,从另外角度来赞颂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比如:“慈母白发见,子女笑眯眯……”虽然略显稚嫩,可这难道不是生活化教育的效果吗?
有业内人士说过:“最美音乐是从情感体验中获取而来的,是用心房颤音唱出来的。”这一可观可触的经典性论断,意在强调“自主实践”的必要性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构建情感体验型课程模式,由此既可以优化课程活动的方式,又能让儿童在“元认知”中不断提升情感审美的能力。
以“音符时值”教学为例。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西瓜摆放在讲台上,提出“分西瓜”先向下的“四等分”音乐活动具体要求。以此让全班通过多人学习小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在明确认知基础上,把西瓜分发给各小组,让大家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再切分”,看一看实际结果究竟怎么样。生活化的情感体验,事半功倍,深化了音乐情感认知。
音乐中不仅拥有“智慧和审美”,还蕴藏或孕育有“道德和真理”。正因为如此,无论音乐知识还是学科活动,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体。只有充分激发音乐活动的“德智互动”现象,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效果。那么,我们究竟如何从生活化互动中实现“德智互动”呢?
比如,在《游击队歌》等音乐活动中,点亮“爱国主义”德育之灯;在《感恩的心》等音乐活动中,点亮“孝亲感恩”德育之灯;在《我是少年阿凡提》等音乐活动中,点亮“自然环保”德育之灯;在《放牛山歌》等音乐活动中,点亮“热爱生活”德育之灯;在合唱训练与比赛等音乐活动中,点亮了“集体主义”德育之灯……丰富多元的情境涵养和生活互动,不断地放大了音乐艺术教育的良好效应。
“引得生活长流水,奏响音乐更美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坚持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思想指导下,以上述几个基本环节为抓手,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生活化学科活动,努力提供更好更大的人文教育关怀,把儿童不断引向善教乐学的良好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