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初中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在这个阶段之中,他们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他们需要巩固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也需要为高中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布置家庭作业去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加快进度。但家庭作业的布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完善的家庭作业的设计来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通过分层去布置家庭作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初中语文;家庭作业;分层布置
正文: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面对一项事务时,会先从自己的思维逻辑习惯出发,看看自己是否喜欢这一件事物,如果学生的思维逻辑习惯表示自己对这一项事物没有兴趣,学生即便得到了这一个物体,或者完成了这一件事,对于学生成就感的激发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需要从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一些更加趣味性的家庭作业的布置,来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
一、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分层次作业布置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去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比如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某一个小的知识点时走神,那教师就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去辅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但如果这样的情况只出现在某一个学生身上,那无论教师选择将这一个小的知识点加到整体的学生的作业布置之中,还是忽略这一个学生的问题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最好的选择是通过分层次的作业布置,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专门性的辅助学生提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春”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最后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去制定不同的作业布置,因为这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联想,但当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差时,他所产生的联想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会通过一些小的辨别将学生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学习态度较好的,他所联想出来的画面和课程内容是相符的,其次便是学习态度中的他们所联想出来的画面与课程内容部分相符,而剩下的一部分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他们所联想出来的内容与课程是完全不同的,而我会通过不同的讲解方式去辅助这些学生,彻底的理解知识点,比如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他们可能会认为作者所描写的春和自己想象中的春是不同的,而我就会让这一部分学生将自己想象中的春天描写出来,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点产生认同感。
二、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作业设计
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也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经历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按照班级的平均水平去布置那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校里,比如学习较好的学生,面对这样简单的作业无法促进他的牺牲,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无法独立的完成作业。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可以尝试着借助作业分层设计来将学生进行相关的分层,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就会尝试着了解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因为这一篇文章之中字词句的运用是非常深刻的,但一部分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他们并没有办法理解这么优美的字词句的组合,因此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尝试着针对这一篇文章进行仿写,但考虑到每一个城市的冬天都是不同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也是不同的,我并不会要求学生去描写相关的冬天,而是将重点放到学生自己对于景色的认知以及景色的描写上。通过这种更加自由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完成作业。
三、对作业内容进行改进,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教师也需要对作业内容进行相关的改进,因为传统教学的作业内容大都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写书面的形式会极大的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和休息,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找到更适合学生更能吸引学生的作业内容,比如通过团队去进行相关的实践,这样的话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会慢慢的发生改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就会针对作业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优化,因为这一篇文章之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对一个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因此我会在讲解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思考,秋天的怀念是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为什么又在秋天怀念?这些问题学生很难独立的解决,但我要做的就是这种独特的问题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这种自发的探索,让作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家庭作业分层布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对于作业有着许许多多的怨言,作业耗时耗力且看不到收獲,作业剥夺了他们的课余时间,但通过分层做作业布置,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也可以改变作业的受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专项的作业训练提升自我,让学生得到成就感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初中语文作业分层布置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2):49+51.
[2]段春燕.初中语文作业分层次布置的思考和尝试[J].新课程,2021(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