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摘 要: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它属于音乐学的范畴,是音乐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声乐艺术需要美学的理论支撑,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音乐审美思想对其艺术体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音乐审美意识、音乐审美体验、音乐审美趣味、音乐审美评价这四个方面出发,通过分析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张前的音乐审美思想及其在声乐审美实践中的体现。
关键词:音乐审美;张前;声乐艺术;审美意识;审美体验
一、张前的音乐审美意识思想在声乐
审美实践中的体现
(一)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存在何为第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张前认为,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这一音乐审美思想在声乐艺术审美实践中有所体现。声乐本身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欣赏主体能够感知的是声乐作品本身存在的美,需要将对声乐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会帮助欣赏主体更好地去欣赏声乐,了解声乐真正的艺术价值。声乐的美包括词美、曲美、声腔美、形体的动作美等,这些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了声乐的美,欣赏主体才能对其进行鉴赏。
(二)音乐的美与欣赏主体审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张前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对于欣赏主体来说是否能成为现实的存在还要取决于欣赏主体的主观因素。当欣赏主体能听懂音乐,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韵味,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音乐语言才会变得有意义。由此可见,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对于欣赏音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音乐审美意识离不开审美实践,如果没有接触音乐,进行音乐实践,就很难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声乐艺术本身具有表情性,能够反映生活,表现人的主观心理和情感,向听众传达情感信息。要想发现声乐艺术的美,声乐学习者需要提高自身审美意识,从音乐本体出发,融入自己的情感,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欣赏者也需要提高自身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感受声乐的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
二、张前的音乐审美体验思想在声乐
审美实践中的体现
(一)对音乐的外部形式进行感知
张前认为,音乐审美体验是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超越一般的音乐欣赏,是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自身的感知和把握。不管是欣赏音乐的主体,还是创作者,音乐审美体验是先从音乐的本身获得的。音乐形式是音乐内涵的重要表现手段,而音乐内涵是音乐的灵魂。张前认为,可以先从音乐的形式,也就是音乐的外部结构来把握音乐,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等。这一音乐审美体验思想可以指导声乐欣赏和学习。例如,声乐中的歌剧音乐是以咏叹调为主,融合了宣叙调、重唱、合唱、间奏曲等音乐元素,每部歌剧作品都包含节奏、速度、音色、音程、音高、旋律、曲式等要素。对于咏叹调来说,它与宣叙调不同,歌唱性强而非说话性强,演唱时需要更多的技巧。咏叹调的旋律优美,表现力强,经常出现在戏剧情节出现大的转折的时候,给人夸张、情绪起伏的感觉。咏叹调的音域比较宽广,运用的音调技巧更加多样,不那么单一。而宣叙调的节奏是灵活多变的,比咏叹调更加难以感受和学习。对于歌剧欣赏主体来说,要想获得更高级别的审美体验就需要理性地分析歌剧作品本身,感受咏叹调、宣叙调的特点;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对一首作品的学习需要从它的旋律、节奏、音高等音乐本身形式出发来把握声乐,来欣赏和学习。
(二)音乐美感离不开音乐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张前认为音乐审美体验是在对音乐的形式和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认为音乐的美是从音乐的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中升华出的美的品味。这一观点可以指导声乐欣赏。声乐欣赏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要把握声乐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形式包括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弱等,内涵包括作品的情感态度、艺术风格等。声乐作品的歌词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展现音乐的美,给人情感上的深刻体验。只有保持声乐作品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彰显声乐的美,使欣赏主体获得深刻的、良好的体验。在声乐审美实践中,声乐欣赏者需要不断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扎实掌握声乐理论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声乐审美体验。
三、张前的音乐审美趣味思想在声乐
审美实践中的体现
审美趣味产生于欣赏主体对音乐产生的主观感受。音乐不是单一的,是有着不同风格的,所以每个人喜欢的音乐类型可能不同。张前认为:一方面,审美趣味需要被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审美趣味关系到审美倾向性和审美鉴赏力的问题。高雅的审美趣味可以体现审美主体的精神高度和良好的文化修养,而有着庸俗的审美趣味的审美主体无法真正了解作品的美,只是把音乐作为一种实现感官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张前还认为,审美趣味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艺术修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张前关于音乐审美趣味的思想在我国声乐审美实践中也有所体现。我国目前的歌曲种类有很多,有地方山歌、小调、号子、美声歌曲、流行歌曲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内涵。比如美声歌曲,它注重科学的发音。在演绎这类作品时,演唱者需要行腔圆润、流畅,灵活运用气息,具有宽广的音域,使声音具有穿透力。这类音乐不同于我们身边随处可听到的流行音乐,受众面相对较窄。流行音乐的内容比较浅显,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较为贴近,更符合普通大众的音乐审美趣味,这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倾向性。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者,要不断开拓视野,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审美经验的积累,加深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和了解。
四、张前的音乐审美评价思想在声乐
审美实践中的体现
张前认为音乐审美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不赞成音乐审美评价无标准的观点。的确如此,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不代表音乐没有美与不美之分,音乐的美对于欣赏主体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欣赏主体的个体差异而改变。张前认为,音乐美产生于主客观的高度统一之中,但音乐美的创造一旦完成,并以某种方式体现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的时候,它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美,相对于欣赏主体独立存在。不同的人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认知和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也存在客观的审美评价标准。中国传统声乐的形式包括歌词、旋律、节奏、声腔、器乐、动作等,往往需要结合声乐作品的内涵来评判它的美和价值。中国传统声乐作品的歌词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演唱声乐作品过程中,演唱者要做到字正腔圆、音色统一,而且声乐作品还要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这些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普遍的审美评价标准。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和审美观念,存在着客观的声乐审美评价标准,不同地区之间的音乐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审美思想能够让声乐学习者感受到音乐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可以指导声乐艺术审美实践,二者互相作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潤洋.音乐美学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庆.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观的比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5]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6]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
杨溢,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